本期主播 | 雪冬
点击音频,即可聆听
更多音频可在喜马拉雅搜索:张德芬空间
关于人际关系,我被问到最多的几个问题是:
在人多的场合,不知道说什么,一说话就很紧张,怎么办?
我是个内向的人,如何能成为一个调动气氛的人?
喜欢一个人待着,不太喜欢社交,但又觉得这样不好,怎么改变?
当想到即将到来的社交,就会让人觉得紧张,我们把这样的性格归结为“内向”。荣格在提出内向和外向性格时,认为内向的人在社交互动中感到疲惫,而外向的人落单时会感到焦虑,内向的人需要独处来充电,而外向的人从社交中汲取能量。
尽管荣格并没有定义,内向的人是害羞或者缺乏安全感的,而外向的人是善解人意或者受欢迎的,在今天,当我们说起内向和外向时,却一直带着不可避免的评价色彩,至少从人际交往这一个方面,外向的人似乎的确更受欢迎。
今天要推荐的书是Susan Cain的《安静,就是力量》。很多人通过TED演讲“内向者的力量”认识了她,她在演讲中提到,有1/3到一半的人属于内向,那么,这些人注定在现代社会中扮演失败的角色吗?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如何在人际交往中成为一个高情商的人。
Susan在书中写到,作为一个内向的人,她更喜欢在思想上与作家和音乐家交流,而不需要和他们本人碰面,但我们生活的环境似乎极度迷恋“外向”。
顶着不做真实的自己的压力,内向的人最后非但没有变得外向,还带来了内心的冲突。比如想象着其他人是如何自如地融入社会氛围,而缺乏对他人客观的观察,变得盲目自责。一味强调外向的有号召力、善谈等特点,强迫自己去模仿,内心却极度不适,这甚至导致了心理和身体的疾病。
在荣格的性格理论提出后的一百多年内,心理学上又提出了一个“中性性格者”的概念。
实际上,在Susan Cain的书里提供了一个清单,让人们去对比自己的行为,比如,我经常不接电话等它自动挂断或者转到语音信箱;我不喜欢同时完成多项工作;和同龄人相比,我似乎更少关心财富、名誉和地位。
很多人测出来都是“中性性格”,既不是完全的外向,也不是完全的内向。我们的性格富有弹性,这就像对内向-外向更精准的定义:性格是一个渐变图谱,而非两极。
如果我们把内向性格的特点概括为需要独处,把外向性格的特点归结为需要社交,会发现它们本身不具备优劣,面对内外向,我们真正的艰难来自评价。
例如Susan Cain提到的,最重要的社会机构都是为外向者而设计,例如学校和工作单位。
老师喜欢外向的学生,而喜欢独处、发言不积极、交友不踊跃的学生,常常被视为异类;在工作中,喜欢独立完成工作的人,会受到同事的干扰,而团队工作偏偏被视为是最主要的工作方式。
情商这个概念的盛行,来自心理学家Daniel Goleman。情商是一种能力,让我们能够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和感受,利用情绪的信息来指导思维和行为,以及管理和调整情绪以适应环境。
人际交往能力是情商的一个重要部分,但绝不等同于“善于交往”“成功”“招人喜欢”这么简单。它包括了五个结构:
自我觉醒:知道一个人的情绪、力量、弱点、动机、价值和目标,并且利用直觉来做决定。
自我约束:控制或者引导自己混乱的情绪、冲动,能适应变化的环境。
社交技能:能够管理关系,让人际关系朝期待的方向发展。
同理心:能够考虑别人的感受,特别是在做决定时。
动机:为了获得成就,能够有足够的动力去完成任务。
这些,都不是简单的“成功”能够概括的。当上面这五种能力能够发展到一个理想水平,人际关系是协调的、有界线的、适度的,而非由一个外向的人主导操控。
换句话说,人际关系中的情商高低,不是某个特质是否突出,而是一种综合的心理能力。
电影《完美陌生人》里的整形医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他的妻子提出要在场的朋友完全公开自己的短信和电话,对于这种容易造成破坏性的做法,他一直在试图保护朋友之间的关系。
当女儿打来电话,询问要不要和男朋友发生关系,场面相当尴尬,但他的一席话成功化解了紧张气氛:我不能代替你做决定,但如果你认为今晚去做了,今后想起来会很满足,那就去做。如果你因为男朋友提出要求而勉强去做,今后想起来会有所遗憾,那就不做。
当论及成功,我们的确能看到外向的好处,但当我们只看到这一面,企图把自己变成一个这样的人时,就会忽略掉一个重要的东西。不管对内向还是外向的人,都可以从中获得力量的东西:独处的能力。
温尼科特把“独处的能力”视为一个人情绪成熟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并且他特别提到,独处的能力不是指你真的一个人待着,而是当身边有人的时,体验到自己是一个人的体验。
这种能力最初是我们在婴儿时期与妈妈的关系中建立起来的,温尼科特认为,我们作为婴儿,先有了妈妈在场时的独处体验,帮助我们发展出自我-关联性,这是日后人际关系的基础。
这个关于生命早期的理论,给了我们在成人后内外向和情商迷思一个很好的思路:我们需要人际关系,而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我们的独处能力之上的。对偏向内向的人,缺乏独处能力的风险是容易在社交中渴望关注,过分在意自己的表现,而对偏向外向的人,风险是忽略了他人的感受,变得自我中心。
不论你是偏向外向,还是偏向内向,在人群中还是自己一个人待着,发展独处的能力都能成为一个很好的心理调适器,让我们能够获得良好的感受。
那么,如何利用好独处的能力,过一个内外向平衡的高情商生活呢?
想象一种状态,叫“外向的内向”,在这种状态里,我们可以对社交保持开放,但也需要独处的状态。这可以让我们把内向、外向放到一个发展性的角度来看,而不陷在某一次具体的社交中,或者淹没在人群中丢失掉自己。
1、你能保持安静,但不代表你没话说
社交里不需要总是在说,你在源源不断地产生想法,保持安静是因为对方此时更需要说,而你更想听。周围都是人的时候,也不代表一定要说话,因为有时候跟人待在一起就感到挺满足的。
有意义的聚会不是在人群中刷存在感,有的人喜欢一对一的聚会,因为更有亲密感,有机会真正了解对方,彻底尽兴的聊而不是泛泛地聊。这是一个在社交的大原则上用得到的策略,社交中也存在假性亲密,质量不高的泛泛之交更容易让人觉得疲倦和无意义,所以真正的目的是获得友谊和有意义的信息,原则仍然是交往真心喜爱的人。
2、不会经常社交,但外出时会保持一个好的状态
社交之前人会有一个心理准备过程,当你很好地和自己相处,满足了和自己待在一起的那部分,在社交中的状态会更好。
当不想说话的时候,强迫自己社交是一件非常消耗精力的事,不管是面对面,还是通过社交软件。但也不是不理对方,可以礼貌地回复,让对方知道自己听到了。
3、在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上停下来
有很多话题,如果和在场的人无关,会让人越来越乏味。你可能经常在社交中遇到这样的人,无休止地谈论自己的父母、工作、恋情、宠物,听着特别耗电。
真正让人舒服的交流是你来我往,就算只是在倾听,也会有呼应。如果变成一个人说,另一个人奉承、吹捧、附和,整个交流会让人感觉虚假不真实。如果不能形成交流,在适当的时候让对话停下来。
4、让别人的注意力停留在自己的身上是有限度的
虽然都希望别人能关注到自己,但每个人能承受别人关注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有人能接受十几分钟的瞩目,有人只希望别人看自己几十秒,所以这是一件量力而行的事,社交并不是要一直努力抓住别人的注意力。
5、自我评价是正常的
社交中的“内心活动”很丰富。如果你本来就在期待自己在社交上有所改变,那么,就会特别关注自己表现得不够好的地方。比如退缩了,表达不理想,不够活跃,但这是一些非常正常的内心活动,你把它们藏在心里,别人也把它们藏在心里。允许自己在完善的路上有一些反复。
高情商的表现是内外向平衡的结果,而内外向平衡依靠的又是独处的能力,并不是某种性格因素让我们变得受欢迎或者不受欢迎,要不断在人群中找到一个完整的自己,平衡是最管用的调整方式。
这可以让我们把内向、外向放到一个发展性的角度来看,不把自己固化在某种性格中,或者淹没在人群中丢失掉自己。
···
作者 | 陈禹霏,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接受精神分析训练,从事心理学应用性开发,曾参与运营百万级心理学课程项目。专业的关注点和擅长领域,儿童发展和教育问题的解决,成年后的个人成长需求解决,包括恋爱、与父母的关系处理。
主播 | 雪冬,电台主播,二级心理咨询师 ,冥想引导师 ,身心灵成长探索者。
···
生命智慧私教课,今晚更新
本期主题:亲子关系对一个人有多重要?
本期内容:当你开始觉察你与父母的关系,以及探索它对你目前关系的影响。你也许有许多要对父母感恩的地方,你接受到的养育、教导及鼓励都成为你现在的一部分。
1.长按识别上图二维码,立即订阅克里斯多福 · 孟《生命智慧私教课》
2.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马上订阅“生命智慧私教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