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达叔的第1593篇原创
大家好,我是达叔。
一个想
和大家一起慢慢变富的家伙。
昨晚文章,写在小号里:
还是大城市的商机多。。
分享了十年前,达叔刚踏入医疗行业时,2个中老年人,在灰色地带做的业务。
以下内容,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一定对,随便看看。
从迪拜回上海,进公司办公,离开十天,最大的变化,是公司隔壁一个餐饮店倒闭了。
很感慨。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每次达叔晚上加班,超过晚上十点,这个餐饮店没开门之前,都是黑漆漆的。
达叔胆子小,都心慌的很。
自从这个小龙虾店开张后,一直到夜里十一点,他们都是灯火通明,至少在达叔下班后,是有人陪着的。
从主观上,达叔并不希望他们倒闭。
但在客观的理性判断上,他们店从装修的那一刻,被达叔看到,达叔就发了个朋友圈:
他已经注定倒闭了。
装修的非常奢华,门店超大,桌椅板凳、冰箱橱柜、服务员几十个,场面大极了。
开业后,有一段时间,应该是在做活动,每天中午和晚上,都几乎坐满了。
达婶路过,就嘲笑我,你这货对吃的没兴趣,更不懂美食,你看人家不是宾客盈门么?
有的人,是真会为了口吃的,十里路,吃一嘴。
达叔说,我是对吃的是不懂,但我对生意和算账懂,这个店在一年之内,肯定是要倒闭的。
目前虽然坐满了人,但不是正常的状态。
一个月不到,就几乎没人了。
中午的上桌率,只有10%,整个餐厅的食客,加起来还没有站着的服务员多。
晚上,客户就更少了。
达叔每次路过,看到一个个年轻、站着无聊的服务员,都忍不住多看一眼,想着这个店,别倒的太快。
结果,出去旅游一趟,回来店就黑漆漆的暂停营业,服务员和桌椅板凳,都消失了。
达叔在上学期间,就喜欢研究,在学校周围,有多少个店铺,包括流动摊点,分别都是干啥的。
每个类型的店,分别能开多久,多长时间会挂掉一批,哪些店面,能长期的活着。
这些内容,既是生活,也是商业,就藏在我们身边,每天都路过,但研究的人就没几个。
经常发生的是,一个开餐厅的,一年时间干倒闭了,被另外一个老板盘下来,继续干餐饮。
一年后,又倒闭。
换一个新老板,还是干餐饮,继续倒闭。
谁赚钱了?
除了房东,就是搞装修的。
达叔从小就很好奇,那些看着前者干倒闭的小老板,到底哪来的自信,眼睁着前任干倒闭了,自己还敢接盘,继续在相同的位置,干相同的活。
找死的。
达叔在讲这个案例时,在公司楼下,正在和达婶、女儿,一起吃酸菜鱼。
女儿问,你咋知道人家肯定要倒闭的?
你会算命么?
达叔说,我们坐在这个酸菜鱼的店,你看着外面,饭点的时间,半小时过去,走过去了几个人,能数清么?
能。
先来算成本项:
门店租金是多少,装修是多少,
厨师+服务员,总共有几个,
每个月工资分别是多少;
水电煤气费用是多少,买菜物料成本是多少,其他税费等成本是多少。
再来看收入的上限:
有几张桌子,
多少个位子,
我们三个人吃一顿需要花多少钱,在这个商场,即使中午、晚上都能坐满,你算一下能不能赚钱。
更何况,现在晚饭点,只有我们一家人三个人在吃。
女儿一个个在算,算完感叹,这个酸菜鱼的店,一个月也要亏1.5万。
算完,女儿问,这1.5万的亏损,准确么?
达叔说,准不准确,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在脑子里,看到一个店,看到一个生意,就要知道他的盈亏点。
亏损的下限,是亏多少钱,这个亏损对于你来说,能不能接受。
盈利的上限,到底是多少,有一些生意即使盈利,也只是每个月赚几万块,忙一年,都赚不到100万。
上限极低,却需要上来就投入上百万。
这很明显,就是一个风险极高,很差的生意,试错成本太高,收入太低,你以后就不要干。
达叔在过去十几年,做了很多业务,从来就没有亏过,全都盈利,只是小赚还是大赚。
原理是啥?
拿出一张纸,把上限和下限,把风险和收益,算一遍就知道能不能做了。
绝大部分人,都是脑子发热,一边热血要下场去干,干了一会,又突然发现风险,要撤退不干。
这是啥?
都是脑子有病的。
拿自己的钱,拿自己的时间开玩笑。
开工没有回头箭,很多事不是你说干就能干,说不干就能停下来的。
有一些业务,像卖身一样,做一次和做一千次,本质是一样的,是否要迈开第一步,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这样简单的道理,应该很多人,都能想清楚吧?
很可惜,是扯淡的。
达叔身边的人,级别都很高,很多都是做主任、院长、总监、大区、教授、小老板之类的。
都是聪明人,但很多都是庸碌之辈,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义的家伙。
一步三回头,都出来卖了,还时刻想提起裤子,做个良家。
最后的结果普遍是,良家没做成,也没享受做业务的快乐,更没赚到出来卖的大钱。
没能做到知行合一,更没有勇气把一个事做到极致。
做到极致,是需要稳定的价值观做后盾,是需要一个强大的心。
餐饮是百业之王,是中产阶级的收割机,是一个看似门槛很低,谁都能操作,但想赚钱极难的行业。
每个在职场里的高管,都觉得自己牛逼哄哄的,管理着几百个人,负责几十个亿的生意。
又会吃,又有钱,搞个餐厅,那不是肯定赚钱么?
达叔身边,有好几个这种心态的,有的做川菜,有的开火锅店,全亏麻了。
一年不到,全部关店。
为什么在公司做高管,业绩增长,还能年薪百万,一出来开店,就崩了?
没分清,之前取得的成绩,到底是平台、产品、市场给的,还是自己真实的能力。
没把成绩掰开,看清楚自己的占比,就产生了幻觉。
任何一个想摆脱依附,想创业的人,都要提前布局,自己单独起一个盘,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
这是主动的选择,提前做实验。
如果迟迟没有主动测试,总觉得自己可以,随着时间流逝,一旦被动调整,被裁员了。
才开始去开店创业,很可能不仅亏损,还会信心崩塌。
极惨。
达叔在2024年12月31日,尝试视频分享一本书《微服出巡》,没发出来,逻辑和这个故事一样。
认真研究历史的人都知道,大多数古代帝王微服私访,都不是为了了解民情,而是寻欢作乐。
主角,叫约瑟夫二世,和乾隆同一个时代,只不过是欧亚大陆的另一端。
约瑟夫二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
这个家伙25岁开始,在位25年,有四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路上,是真的一线调查,亲自了解情况。
在启蒙时代,被称为欧洲历史上最完美的开明统治者。
他接收的公司是神圣罗马帝国,却被伏尔泰点评是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不是帝国。
本质,就是公司里大多数的领土是自治状态,自行其是,境外又有强敌环伺,生存堪忧。
约瑟夫二世从小又接收了很多启蒙思想,认为只有去一线获得真实的情况,才能发现真正的问题。
他抛弃了数百年的传统,抛弃了层次分明的等级制度,取消了宫廷迅游,改用低调服装,简单床具,只带医生和厨师,十个人左右。
假装成一个小公爵,控制了出行成本,避免了形式主义,绕开了中层管理的中间商。
获得了一手信息,收集大量底层诉求,并且着手改革。
比如,收购救济粮,平抑物价,避免骚乱等。
甚至,还酝酿从根源上废除农奴制,推动义务教育,推动人口和住房普查。
每到一个地方都体验当地平民的生活,甚至还亲自去蹲监狱,和农民一起开垦种地。
从下往上看出帝国的弊病,再从上往下设计出新的解决方案。
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