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频道为纯真年代书吧发起“纯真年代·结缘之夜”活动,为
维持书吧日常运营,我们
邀请大家捐赠物品并通过直播售卖的形式,为书吧建立一个小小的资金池。结缘之夜将于9月27日晚18点在视频号直播间正式开启,欢迎预约直播,前来围观。
“
纯真年代
”不仅是老杭州人的符号记忆,也是文化圈的一段佳话,当代的文学大家或名作家们如莫言、余华、张抗抗、麦家都对它评价颇高,今天我们也把这些话语分享给大家。
■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赠联
“看山揽锦绣,望湖问子潮”不仅道出了纯真年代所处的地理位置(临西湖水、枕宝石山),更是道出了纯真年代书吧的内涵,无数作家文人朋友为此赞叹不已。
锦绣生病,生出一个书吧来。
曾经全国作家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入场前的安检时间,来过书吧的作家们说起我们纯真年代的故事,没有来过的作家都很期待,后来在朋友圈里就有一说法:
你没有去过纯真年代书吧,那你就不是著名文化人。
多次呼吁政府支持实体书店,督促政府减税免税提供扶持经费,她多次以纯真年代书吧为例,“杭州市政府在几年前批准民营“纯真年代”书店,利用西湖景区宝石山麓废弃的国营茶室改建为书吧,为政府扶持实体书店创造了成功的范例。”在世界读书日纯真年代书吧分会场上,她发来赠诗:
宝石山上共享文化客厅 香樟树下吟诵锦绣诗篇
西子湖边珍藏纯真年代 葛岭春色迷醉爱书之人
她把书吧的功能、书吧的氛围、书吧的环境、书吧的名字、我的名字一一写了进去。在文化圈里也是一段佳话。
■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撰文《一片锦绣》高度评价纯真年代书吧:锦绣好,你对书,读书人,写书人的那份纯真情,成了杭州这座
历史文化名城的一道彩虹弧线,俗人也许会说这是空中楼阁,虚的,我却觉得它是我心飞翔的翅膀。
“纯真年代,天下第一”。
他是夸书吧窗外的西湖美景天下第一,他是夸书吧的沙龙品质和读者素质的高级。
我惦念向往的,就是一种书吧。“纯真年代”就是一家书吧,就是我惦念向往的那种书吧。酒吧茶吧见得多了,书吧在杭城,端端是第一家。
■
河南省作协副主席
■ 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主席团委员
“纯真年代”的存在,对于我们著书的人是一个提醒。放在架上供人读的书,它的品质,它的与时间的关系,它的与人心的关系,它的与灵魂的关系,是我们落笔之前要思量的。这个思量,原来就存在,但是有了她的轻轻提醒,我们手织的锦绣可能会更完美。记得在京赶去看过一场越剧《藏书人家》,写的人也是杭人王旭烽,剧中天一阁的故事深深打动着我。“我是天地书一本”,这样的唱词于无尽的寂寥中有憾人的力量,毕竟,这个时代,仍有一颗爱书人的心,穿越历史的迢遥之路,来到面前。也是一个女子,她的肩膀担起了它。
这一次,我记下了它的地址。
在这个被称为爱情之城,被称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地方。
它,是天使落在人间的营盘。
人生最典雅的是纯真,而读书是护佑纯真的最佳途径。
■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
原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锦绣为什么要开书吧呢?我认为,主要并不是因为锦绣想通过书吧来实现个人价值,或者她向往自己也能够“晴窗细乳戏分茶”。我认为锦绣开书吧,是在生死劫难之后的爱的喷发,是在对死亡有过了切身体验后的爱的奉献。尽管锦绣是一个愿意倾诉的人,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讲过这样的话:如果……万一……那么……留下……问心无愧……。这些话都是行动后面的潜台词,但并非就一定不能够听到。
我的理解,锦绣的心是急迫的。她必定有过思前想后的不眠之夜,她必定有过未了的夙愿,有过深切的遗憾,有过无法诉说的焦虑。大家都知道,锦绣是一个在情感上要求很强烈的人,即使死亡也无法改变她的精神特质。从生死线上回来,她思绪的最后归结点,还是一个爱字。她想在能够奉献的时候,奉献一些真正的东西,为丈夫和儿子,为朋友和亲人。而要把爱体现出来,在当时,她以为开书吧最合适的了。
“纯真年代”大约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它并不在繁华闹市,地方也不算大,可近七年坚持下来,至少在文学界,是杭州的一个符号了。
■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
■ 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文人喜欢相聚,到四川成都,不能不去女诗人翟永明的酒吧。
到了杭州,就该去纯真年代,在朱锦绣的操持下,经过几年打拼,这里生机勃勃,已成为杭州文化圈一道亮丽的风景。
那天傍晚车刚到杭州,他和洪治纲就到宾馆迎接我们,即刻便来到据说在杭州小有名气的“纯真年代”书吧。这是一间由两层楼组成的比较典型的酒吧格局,门廊边上放了几个书架,上面摆满了新出版的社科和文学类新书,一看就是内行挑选出来的,客人可以翻读,也可以选购。
上得二楼坐下,几个人坐下来喝一点啤酒,背后的墙上贴满了国内文学界各路人物前来书吧做客的照片,大家谈着文学,同时还可以随手取阅立在旁边书架上的文学刊物。书吧的环境很好,装点得别有情趣。
在营营扰扰的红尘俗世之中,“酒吧”、“迪吧”、“网吧”之类触目即是,而如芙蓉出水桂子飘香的“书吧”则难得一见。记得那是一个华灯如昼的晚上,热情的女主人朱锦绣把我们引进楼高三层的“纯真年代书吧”,地址在文三西路和丰潭路的交汇之处。
把酒绿灯红马龙车水关在门外,书吧内则是茶香与书香的世界。店堂内装修雅洁,格调清华,有各色香茗可供细斟慢品,让你蓦然想起“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那一副联语的意境,也有多种书刊可供泛览耽读,因为经常光顾这里的多是白领和文化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名句,就可移于此间作现代的写照。
书吧内还有书刊可以选购,为了略报主人接待的感情,也为了不应忘却的纪念,我买了一册白岩所著的《描写美学》。除了中文,还有洋文,书吧设有“英语角”,周五与周日本土与外洋济济一堂,国语与外语嘤嘤一室,那也是开放的时代才得一见的风景线。那天晚上我们在书吧留恋而流连时,就有几位老外来访,并邀我们合影,那真可谓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了。
■
厦大人文学院博导
■ 《作家论坛》主编
■ 《文艺报》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