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能源学人
能源学人致力于打造最具影响力的知识媒体平台! “能”(Energy)涉及化学、生物、信息等与能相关的前沿科技领域; “源”(Nature)即通过现象探究事物本质,科学化深层次解析问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农视点  ·  1月10日大豆报价:大豆2个好消息+1个坏消 ... ·  5 天前  
CFC农产品研究  ·  【生猪旬报】一致性预期下,交易重心转向价差 ·  5 天前  
CFC农产品研究  ·  烧碱多头逻辑的潜在硬伤 2025/01/09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能源学人

自组装单层阻断界面质子输运抑制析氢

能源学人  · 公众号  ·  · 2024-05-04 11:07

正文


【研究背景】

水系锌离子电池是有前途的下一代储能设备,但存在析氢反应(HER)和锌负极表面复杂的副反应问题。HER通常涉及几个关键过程,主要包括质子在电解质体相中的传输,以及在负极界面处接收电子。通常,质子遵循“Grotthus”机制沿着由H2O分子形成的氢(H)键网络进行跳跃传输。因此,质子传输速率是Zn(H2O)62+的五倍以上,促进了锌负极表面的HER。由于质子最终在电极界面处接收电子并还原为H2,因而相较于电解质体相,调控界面处的H键网络可以更有效地影响质子传输过程。因此,中断电解质/电极界面处的H键网络,从而阻止界面质子传输,成为抑制析氢的有效策略。


【工作介绍】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杨晓伟和同济大学潘争辉课题组等人通过在Ti3C2Tx(MXene)基底上锚定离子液体阳离子(BMIM+)构建了自组装的单分子层(SAM),以实现无HER的稳定锌负极。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和实验表征,证明了MXene由于具有丰富的负电荷基团,与BMIM+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因此适用于构建稳定的SAM-MXene界面。分子动力学(MD)模拟揭示了BMIM+阳离子与H2O分子具有较强的配位能力(比Zn2+高4倍),因此其被作为SAM,以干扰更多的界面H2O分子,并破坏H键网络的连续性,从而阻止界面质子传输,抑制H2生成。通过一系列原位表征技术,证实了Zn@SAM-MXene负极在3000小时(1 mA cm−2)和1000小时(5 mA cm−2)的长循环寿命中,几乎没有氢气产生。此外,所设计的负极还成功应用于大面积(10 × 5 cm2)的软包电池,展示了优异的电化学稳定性能。该文章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陈建平博士为本文第一作者。


【内容表述】

图1:质子通过氢键网络的“Grotthus”机制跳跃模式传输的示意图。


通过破坏质子的快速传输网络,即H键网络,可以阻止质子传输。而阳离子由于其水合作用可以占据H2O分子的氢键受体,进而破坏水系电解质中氢键网络的连续性。因此,离子液体BMIM+阳离子由于其较高的水合数和水合能,以及较大的体积效应,被认为是破坏H键网络的理想候选物质。理论计算结果(图2a-b)证实BMIM+的水合数(25~27)远高于Zn2+(4~6)。此外,在界面吸附由BMIM+阳离子组成的SAM后,H2O密度和H键数明显降低(图2c-f)。这来源于两个原因:(i)BMIM+的大体积效应和高水合数可以干扰大量的H2O分子,降低界面处的H2O密度;(ii)强烈的离子水合作用可以占据H2O分子的H键受体,从而破坏SAM周围的H键网络。这些结果表明,负极/电解质界面吸附有SAM可以成功破坏界面H键网络的连通性,从而阻止界面质子传输,抑制H2生成。

图2:(a) Zn2+和BMIM+的与水的配位能力。(b) Zn2+和BMIM+周围水的径向分布函数(RDF)和配位数(CN)。(c)和(d)分别的负极/电解液界面(c)无和(d)有SAM时的分子动力学(MD)模拟。负极/电解液界面有无SAM时吸附的(e)水密度和(f)氢键数量。


DFT计算结果表明,由于MXene丰富的高电负性基团,SAM在MXene之间具有高吸附能,有利于形成稳定的SAM-MXene界面(图3a-b)。利用多种实验分析证实SAM与MXene的Ti-OH末端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SAM-MXene,并且SAM在电化学过程中一直稳定存在于MXene界面上(图3c-i)。

图3:(a) SAM在MXene和Zn上的吸附能。(b) SAM在MXene和Zn上的差分电荷密度图。(c)纯MXene和SAM-MXene的拉曼光谱。(d-g) 纯MXene和SAM-MXene的XPS光谱。SAM-MXene在Ti K边的(h)归一化XANES光谱和(i)R空间的EXAFS光谱。


为验证SAM-MXene界面对HER的抑制,比较了不同界面的H吸附自由能。如图4b-c所示,SAM-MXene界面的H吸附自由能高于纯Zn,表明其抑制了H2生成。通过原位电化学气相色谱法(EC-GC)和光学显微镜等测试,也提供了抑制HER最直接和有力的证据。


最直接和有力的证据HER的抑制效果。因此,该研究为设计和开发高性能ZIB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因此,使用SAM-MXene膜作为电极材料,成功抑制了HER,从而提高了Zn沉积/剥离的可逆性(图4f-h)。

图4:(a) Zn箔和SAM-MXene薄膜在2 M ZnSO4电解液中的线性扫描伏安(LSV)曲线。(b) 不同界面上HER的自由能对比图和(c)SAM-MXene吸附H原子的模拟模型。(d) 原位EC-GC测量的Zn沉积过程中的H2析出通量。(e) Zn//Cu和Zn//SAM-MXene的原位光学显微镜图。(f) Zn//Cu和Zn//SAM-MXene不对称电池的库仑效率(CE)和(g-h)相应的沉积/剥离曲线。


进一步探讨了Zn@SAM-MXene负极在对称电池中的长循环稳定性。Zn@SAM-MXene//Zn@SAM-MXene对称电池在1 mA cm-2,1 mAh cm-2下稳定循环了约3000小时,过电势约30 mV,表明Zn@SAM-MXene负极具有出色的稳定性(图5a-b)。即使在5mA cm-2和5 mAh cm-2下也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约30 mV过电位,1000小时),远优于其他报道的材料。

图5:Zn和Zn@SAM-MXene负极在(a) 1 mA cm−2, 1 mAh cm−2和(b) 5 mA cm−2, 5 mAh cm−2下的循环稳定性。(d) Zn@SAM-MXene负极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倍率性能。(e) Zn和(f) Zn@SAM-MXene负极在100圈循环后的SEM图像。


为证明Zn@SAM-MXene负极的实用性,使用VO2正极组装了扣式全电池。结果显示Zn@SAM-MXene基全电池在1000圈循环后仍保持94%的高容量保持率(图6c)。此外,在组装的5×10 cm2大型软包电池中也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图6d-f)。

图6:(a) Zn基和Zn@SAM-MXene基ZIBs的循环伏安(CV)曲线,(b) 电化学阻抗谱(EIS)图,和(c) 在5.0 A g−1下的循环性能图。(d) 软包电池以及用于为电风扇供电的照片。软包电池在2 A g−1下的(e)CV曲线和(f)长期循环稳定性。


【结论】

通过将BMIM+阳离子锚定在MXene基底上构建了一层SAM,以实现无HER的锌负极。SAM与H2O分子的强配位能力(SAM:25~27,Zn2+:4~6)可以显著降低界面的H2O分子密度,有效破坏了H键网络的连续性。因此,界面质子传输明显受阻,无法从电极界面处接收电子,从而抑制了HER。这项研究揭示了通过调控界面质子传输来实现无HER和稳定锌负极的创新见解,有助于设计高性能的水系锌离子电池。


Jianping Chen, Yayun Shi, Songhe Zheng, Wanyu Zhao, Ruimin Li, Ke Ye, Xiaoli Zhao, Zhijun Zuo, Zhenghui Pan, Xiaowei Yang. Blocking Interfacial Proton Transport via Self-Assembled Monolayer for Hydrogen Evolution-Free Zinc Batteries. Angew. Chem. Int. Ed. 2024.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404825


最新AM:新型全海水电池——未来海上直接储能新思路(附招聘)

2024-05-03

构建电化学循环曲线深度学习模型——从实验数据出发

2024-05-03

三峡大学杨学林、陶华超教授和北京科技大学范丽珍教授AFM:释放固态锂金属电池潜能的LiCl/LixSn混合导电中间层

2024-05-03

宁波大学李国昌&扬州大学庞欢教授AFM:结构限域和局部层间距扩展的协同效应助力高效钠离子存储

2024-05-03

北工大张倩倩Nature Commun.:资源、环境友好型全天然二维纳流体膜助力零碳盐差能源获取

2024-05-03

最小化稀释剂配位!最新Nature Energy开发新型稀释剂助推锂金属电池实用化!

2024-05-02

美国康宁公司ACS Energy Lett.:Sn中间层才是LLZO的最佳选择!

2024-05-02

韩翠平、刘卓鑫AM:阴离子-共溶剂竞争机制的温度自适应电解质,将锌负极工作温区拓宽至-35~75°C,寿命延长至>700天!

2024-05-02

港城大支春义/李楠团队Next Energy综述:铜基催化剂在电化学硝酸根还原制氨上的研究进展

2024-05-02

多孔/混合导电结构促进锂致密化动力学,打造高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

2024-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