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书评
纽约有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伦敦有London Review of Books,上海怎能没有Shanghai Review of Books?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十点读书  ·  高情商的孩子,把这4句话当口头禅 ·  3 天前  
豆瓣读书  ·  清泉奔快,不管青山碍。 ·  6 天前  
蓝钻故事  ·  东北雨姐出事背后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书评

陆建德、陈建华、赵珩、姚大力讲座︱李媛插画展系列活动

上海书评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8-18 11:45

正文


━━━━━


《上海书评》和她的朋友们

李媛的肖像插画艺术


━━━━━



8月16日-8月31日

9:00-11:00,13:00-16:00(周一不开放)


静安区图书馆 海关楼一楼(新闸路1708号)



系列讲座



(李媛 绘)


陆建德︱英国报刊的书评传统


主持:郑诗亮

(《上海书评》执行主编)


8月18日(周五)10:00

静安区图书馆海关楼二楼

(新闸路1708号,近常德路)


英国报刊的书评传统可谓源远流长。英语世界里最出色的书评杂志《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简称TLS)创刊已超过一个世纪。1930年,大史学家屈维廉荣获王室功绩勋章(Order of Merit)后,时任TLS主编的里奇蒙发函致贺,屈维廉答谢道:“我只是在小小的领域工作,而你是在埋头为文明实干。”这份书评周刊,被提升到了文明的高度。而另一位TLS的编辑菲力浦•汤姆林森也曾在一篇社论中,将文学与人文学术比为一盏明灯,“TLS必须一如既往地照料好这盏灯,并为心智的堡垒配备人员”。一百多年以来,一直得到继承与发扬的英国报刊书评传统,本身也已成了文明的明灯,以及心智的堡垒。


陆建德

1954年生于杭州,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同年获教委留学基金资助赴英留学,1990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曾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评论》主编、文学研究所所长,现为《文学评论》主编。著有《麻雀啁啾》《破碎思想体系的残编》《思想背后的利益》《潜行乌贼》等,另有译作若干,主编五卷本《艾略特文集》。


(蒋立冬 绘)


陈建华“西方美人”:

二十世纪初的媒体、图像与文化政治


主持:郑诗亮

(《上海书评》执行主编)


8月18日(周五)14:00

静安区图书馆海关楼二楼

(新闸路1708号,近常德路)


1902年梁启超声称“二十世纪是中华文明与西方美人结婚的时代”。“西方美人”指西方文明。从晚清《点石斋画报》《新民丛报》《图画日报》到民初《礼拜六》《香艳小品》《影戏杂志》等刊登了大量“西方美人”的图像与文字,输入西方爱情习俗、女性身体与审美等新观念,成为都市传媒的时尚景观与中西人文价值交汇冲撞的话语场域。在观念上“西方美人”经历了从政治隐喻到日常生活写实的变化,在民初“国粹”思潮影响下月份牌与百美图风靡一时,在接受西画的同时发扬本土仕女美学传统,遂形成中西多元、新旧兼备的文化竞争的局面。在视觉复制技术方面也经历了从石印、照相、美术到电影的不同阶段,可见都市新媒体与大众文化生产与传播的演变轨迹。


陈建华

1947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哈佛大学文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荣誉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发表中英文论文数百篇,学术著作、诗集和散文集多种。


(李媛 绘)


赵珩北京文化与上海文化之异同


主持:郑诗亮

(《上海书评》执行主编)


8月19日(周六)10:00

静安区图书馆后四楼报告厅

(新闸路1708号,近常德路)


大约2003年前后,赵珩先生曾与朱维铮教授就京沪文化之异同,对谈过两个上午,这一对谈记录后来因故未能发表。十多年后,赵珩先生重拾这一题目,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京沪文化之异同:地理位置与城市的形成、历史成因与文化积淀、城市居住环境的异同、城市功能所形成的市民文化意识与生存意识、辛亥鼎革后的两个不同的文化中心、1949年以后北京与上海主流社会的变革形式,以及外来人口与不同地域文化特征,对两个城市文化发展与变迁的作用。


赵珩

1948年生于北京。原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编审。多年来从事文化史、北京史、戏曲史的研究,被誉为“京城名士”,著有《老饕漫笔》《彀外谭屑》《旧时风物》《老饕续笔》《故人故事》《逝者如斯》。


(李媛 绘)


姚大力古代中国的外部世界

如何被“蛮夷”化?

主持:郑诗亮

(《上海书评》执行主编)


8月29日(周二)10:00

静安区图书馆海关楼二楼

(新闸路1708号,近常德路)


现代人很难想象,乾隆爷会对英国国王说:“尔只须管理好尔的人民、守卫好尔的疆土,虽离我万里之遥,仍可获得朕的皇恩与关爱。今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只要能倾心效顺,不需经常来朝贡,即表示尔有向往华化之心”。他们也想不到太平天国政府会对外国使臣说:“尔海外英民不远千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当亦嘉汝忠义也”!传统的“天下中国观”究竟是如何在秦汉时代形成、并且一直存续到西方用炮舰打开中国大门之后的?


姚大力

1949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兼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蒙元史、边疆史。毕业于昆明师范学院史地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1987年至1991年任南京大学历史学系系主任。1993-1995年、2005年分别在美国哈佛大学、日本庆应大学作访问学者。先后发表三十余篇学术论文,并参与编撰了韩儒林主编《元朝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著有《漠北来去》《北方民族史十论》《读史的智慧》等。



·END·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访问《上海书评》主页(shrb.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