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吗?今天我们来讲讲这本书——《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作者是王小波。
有人会问说王小波是谁?好像听说过很多个什么什么波,用他妻子李银河的形容,说
“小波是一位浪漫骑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自由思想家。”
那你就知道,这个人是很富有浪漫传奇色彩的。
他当过知青,当过民办教师、工人,他考上大学,拿到过美国匹兹堡大学的文学硕士学位,又学计算机。回国之后在大学任教,在四十岁的时候,王小波才正式踏入文坛,留下了很多作品。但四十五岁,他就因为心脏病骤然离世。
那他的代表作有小说《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黑铁时代》。杂文集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思维的乐趣》,还有我们今天要讲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所以这本书是一个杂文的合集,里面总共有五十二篇文章,都很短。
王小波还写过剧本,他和导演张元合著了《东宫·西宫》,在阿根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编剧奖,这部电影是同性恋题材。
在1992年,中国社会对同性恋的包容度还并不高,也不够理解。那王小波就和妻子李银河一起,对当时这个饱受争议的领域做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他们出了一本合著,是社会学的书籍,叫作《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体透视》,这是填补了中国在同性恋研究方面的空白。
所以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比较主张独立思考,很有个性的人。那在了解王小波的作品之前,我们先来说说这个人,为什么他名气那么大?很多人还会自称是王小波名下“走狗”,打引号的“走狗”,就是他的高度认同的粉丝。
王小波出生在1952年,他们家里有五个孩子,他在男孩里排行老二,所以在自己的小说里,我们常常能够看到王小波给主角取名王二,就是带入了自己的身份。他的父亲多才多艺,是靠自学成为了大学教授,是一名逻辑学学者。他的母亲是一位家庭主妇,日子过得很节俭,那每次做饭都是水煮菜。洗完澡还逼孩子写节约用水的心得,和那个年代很多人特别像。
王小波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他的父亲就遭遇了一次运动,被打成异己分子,受到了批评。那母亲就情绪波动很大,可是父亲竟然很幽默地给他取了个名字,说这只是小小的一个波折,所以叫小波。
他出生后三岁就被查出患了软骨病,他长了一个大头,还因为缺钙长成了鸡胸,肋骨外翻,但他小的时候很顽皮。因为缺钙,他的身子很柔软,他就能够把两条腿都盘到脖子后面,看起来像一个螃蟹。后来又因为常年补钙,到了青春期猛地长高,一年长二十五公分,成了一个又黑又高的人。好多同学都觉得王小波长得很磕碜,因为大嘴小眼睛,额头上还凸起两大块,表情呆呆的。所以班里同学叫他傻大个,怀疑他脑子有毛病。所以小的时候,他其实就像一个小小的异类。
在十二三岁的时候,王小波就喜欢到父亲的柜子里面偷书看,看什么呢?莎士比亚戏剧、《傲慢与偏见》《十日谈》那这些书,大人们都是锁起来的,那哥哥就去教唆他说你去偷书,你小,身体也单薄,爸爸就不好意思揍你,但他每次都挨揍。后来王小波把这个也写在书里,说:
“在揍我这件事上,我爸爸显然不够绅士。”
你看他好幽默。
王小波喜欢读书,记忆力也好。他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就能够背诵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还读完了《十万个为什么》,成了全家的顾问。他最喜欢的是马克·吐温的《哈克·费恩历险记》,读到最后,这本书那个书页都被他翻碎了,所以后来他也成了一个喜欢到处旅行的人。
那王小波在上初中的时候,1969年,他就坐上了南下的火车,前往云南陇川县弄巴农场去插队,他对即将到来的知青生活充满了期待,还安慰列车上的同伴说:
“人就像一滴滴在桌布上的墨水,到了哪里都可以向四周慢慢地扩散。”
到了农场,他先是被安排去捡粪,后来又去插秧,负责喂牛也喂猪。这个日子和他想象的不一样,过得很无趣,但在那个年代,很多人就被教条化,像个工具人,思维僵硬,逆来顺受。
王小波觉得跟他们没话可说,而且见惯了人在平庸的生活中,一点一点地消沉下去,所以他对人的思想独立就有非常强烈的渴望。
就是这段在农场的经历,让王小波写出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是王小波的代表作品。
如果你从来没有看过王小波,那应该从这一本进来,因为这本书很能代表他的风格,每一篇都不长,短短的,很容易就看完,有空了就读一小段。但是他气质鲜明,首先有脾气,王小波说:
“我反对无趣,反对庄严肃穆的假正经。”
那第二他有意思,书里说:
“别人的痛苦才是你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艺术的源泉。”
第三他有深度,他说:
“我们这个社会里只有两种人,一种编写生活的脚本,另一种去演出这些脚本。”
你要成为哪种人?
书中的短文涉及到了女权主义、科学和迷信、小说创作、同性恋、知识分子等等话题,其中很多观点在上世纪90年代,点燃了一代人的青春。《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就是其中一篇文章,拿来做了这本书的书名。
文章很短,开篇的一句说:
“插队的时候,我喂过猪也放过牛,假如没有人来管,这两种动物也完全知道该怎样生活,它们会自由自在地闲逛,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临时还要谈谈爱情。”
这个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呢?它有诗的韵律,这就是王小波的语言风格,而且他很幽默,有一些点出乎人的意料。
那你说王小波觉得日子就美好到一望无垠吗?不是,他很快就察觉到这些动物的生活层次很低,为什么呢?因为人类来了,人类给动物的生活作出了安排,每一头牛和每一口猪的生活都有了主题。那这种有主题的生活是很悲惨的,有的负责干活到死,有的负责交配,成为生育机器,有的负责长肉,挨宰被吃掉。
农场里有一头特立独行的猪,在名分上它是肉猪,长得又黑又瘦,这头猪拒绝被关起来,所以它老往外跑,一米多高的围栏一跃而过,身手敏捷,像山羊一样。然后它拒绝被阉割,目光灼灼,要是谁敢拿刀靠近,它就一通大吼,把人吓走。
这头猪对食物的挑剔也让人很吃惊,在那个年代,它只吃细米糠熬的粥,其它的一概不吃,就引得同伴们眼红嫉妒。更神奇的是,这头猪吃饱了以后,它不在圈里躺着睡觉,它非要跳上房顶晒太阳。它还会模仿各种声音,学汽车,学拖拉机,叫声都特别像。
知青们都很喜欢它呀,这成了一个传奇,觉得哎呀,这个猪特立独行,活得潇洒。王小波更是尊称它一声猪兄。他就写有一次,猪兄兴致勃勃地模仿汽车鸣笛声,由于它模仿得太过惟妙惟肖,以至于误导了平时听汽笛声收工的知青,他们就以为该下班了,提早收工了一个小时。这一下农活就没干完,那长久以来,农场领导就很讨厌这头猪,因为它事事不听安排,处处与众不同,一直让人很头疼。所以领导们开了一个会,把猪兄定成了破坏春耕的坏分子,要对它采取专政手段,怎么专政呢?就是要捕杀它呀。
但王小波不担心,因为猪兄跑起来像颗鱼雷,能把狗撞出一丈开外,哪怕一百个人也逮不住它。可是没想到领导动了真格的,三十几个人由指导员率领,手持五四式手枪和火枪,分两路在猪场外的空地上准备捕杀它。
这下王小波陷入了大大的矛盾中,按照它跟猪兄的交情,这个时候应该毫无疑问站在猪的一边,挥舞两把杀猪刀,冲出去跟猪兄并肩战斗。但是他退缩了,他有一个极为现实的理由,就是不敢对抗领导。那剩下猪兄一个人面对火枪的围攻,猎狗的撕咬,它的表现是什么呢?
这头猪始终不肯投降,冷静地和大家周旋,就这样连兜了几个圈子,它找到了一个空子,一头撞出去了,跑得潇洒至极。从此以后,猪兄再也没有回来。有一次,书中的“我”——王小波在甘蔗地里见过它一次,猪兄已经长出了獠牙,尽管还认识我,但已经不允许我走近了。
仔细想想,这是在写猪吗?你们自己评论。
那在文章的结尾,王小波说: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许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牛吧!我就立即想起原来亦舒的小说里说:
“逼人的一向是生活。”
生活是把杀猪刀,杀尽你我身上的锐气。你会说这真是没办法,我原来想怎么怎么样,后来活成了讨厌的人;我原来想要反抗的,可是反抗了我就失去了房子、地位和工资,我原本想要跟那个人纵身入山海,可是困在了厨房里。
但自从王小波遇到了猪兄,他的发现是人生还有另外一种活法,而那些放弃特立独行,一味被生活所逼迫的人,我在想要不要反思一下,为什么生活只杀猪和你?
所以读这篇文章真是绝了,你任何时候翻开来看一遍,都感觉到永远生猛,永远年轻,这就是王小波的特点。
想要了解更多细节,就快来扫码订阅《李蕾讲经典》(原《李蕾慢读》)。
扫描上方二维码
只要9.9元
就可以获得21天阅读体验
最近公众号改版,
不设置星标就会错过每天的推送
所以
拜托大家把「拇指阅读」设为星标
🌟
,
每次看完文章在文尾处
点亮【在看】
,这样才不会错过拇指君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