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樊登读书
和你一起读书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际金融报  ·  连亏4年,金种子欲花30万买“药方” ·  6 小时前  
Wind万得  ·  小米SU7 Ultra曝光,多款新品同台发布 ·  昨天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  中国人民银行: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  2 天前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  中国人民银行: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  2 天前  
金融早实习  ·  中国铁路2025金融/财务/审计岗招聘!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樊登读书

杨澜:真正的高情商,是拥有“提问力”

樊登读书  · 公众号  ·  · 2021-06-26 19:00

正文

作者 | 樊登读书 · 北贝

主播 | 樊登读书 · 夏萌




✎ 解读预告


遇见 · 在书中遇见未知的自己。


各位书友晚上好,欢迎来到由樊登读书出品的新栏目《遇见》。


栏目会解读文学、心灵、育儿、职场、家庭等各个领域的优质书籍。


用知识解答困惑,用文化滋养心灵。 每晚7点,遇见爱书的你。


樊登老师认为,沟通的技巧和修自行车的手艺一样,是要学习的。


光学还不够,还要练习才行。


今天给大家分享,学习沟通技巧的必备好书 —— 《提问》


这本书向我们介绍了沟通中很关键的一环,那就是我们提问的能力。




你是否和读书君一样,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在和不太熟悉的人相处时,想要开口提问来打破僵局,但不知从何问起。


面试时,面试官问还有什么问题吗?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只能尴尬地说一句:没有了。


培训时,想和其他同学一样问老师问题,提高参与感,却脑袋空空,一个问题都提不出。


提问,在我们日常交往中是很重要的环节。

很多亲近,都是从一句“你吃了吗?”开始的。

在我们的日常沟通中,会提问也是避免终结话题的秘诀。

而对于很多不会提问的人来说,就算做了尝试,也只是张了张嘴,又无奈地闭上。

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伏尔泰说:“我用来判断一个人的,是依据他提出的问题,而不是他给予的答案。”

读书君最近读了杨澜的《提问》这一书,作为知名的主持人,杨澜对提问颇有一番见解。

在这本书中,她用她几十年的从业经验,为我们介绍如何提升自己的 “提问力” ,帮助我们更快“破冰”。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提升“提问力”,先要练习好奇心

要说最会提问的人是谁?

读书君第一个想起的就是小孩子。

每次陪父母出去聚会,读书君都会被小孩子缠上,绕着不停问问题。

比如:


“姐姐,你这个挂件哪来的呀?”

“姐姐,你家狗狗几岁啦?”

“姐姐,你知道袋鼠英语怎么说吗?”

“姐姐,你们上班都做什么呀?”

……

虽然每次都会被烦的不行,但细细想来为什么孩子可以问出这么多?

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

杨澜在《提问》中有提到:“如果提问是导火线,好奇心则是它的燃料库。”

很多人会觉得好奇心是天生的,但其实好奇心,是一个可以后天培养的东西。

好奇心的来源,是那些未知和无知的板块。

现在的社会,对于自己不知道的板块,不少人会羞于开口,这就会失去提问的机会。

而提升好奇心的方法,唯有不断练习。


美国著名幽默大师威尔·罗杰斯说过:“每个人都很无知,只是看在哪方面而已。”

所以,在对于一些不懂的事物和领域,我们要勇敢地张口去问。

即使问出“愚蠢”的问题,最多就是被人笑一笑,和涨知识相比,被笑一下又有什么丢脸的呢?

看到不知道的东西,真诚地张嘴去问就好了。

等你真的试着去问了就会知道,大部分人都会乐于告诉你答案。

因为向你介绍他们的专业领域,他们也会有一种成就感。

要记住,提升好奇心唯一的方法只有好奇心练习,这个练习的时长,是一生。




提升“提问力”,了解提问对象是关键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小景前阵子遇到了在从毕业之后就没见过的同学,两个人见面激动不已,就约在了咖啡厅喝下午茶。

在叙旧时,对方问她:“好久不见,你最近在做什么?”

因为很久没见面,小景告诉她自己在做平面模特,还讲了很多工作中的趣事。

这时,对方冷不丁冒出来一个问题:“你在这行,是不是谈过很多男朋友呀?”

小景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回答她:“不是的,平时工作很忙,没时间谈恋爱的。”

谁知好友还是不肯善罢甘休,继续说:“真的吗,不是都说你们这行可乱了吗?”

瞬间,小景没有了和好友相见的喜悦,敷衍了几句表示自己还有很多事,就匆匆离开了。

在沟通时,不去详细了解人或事就随意提问,会让对方失去和你交谈的兴趣,甚至会冒犯到对方。

杨澜在《提问》中提到,在《杨澜访谈录》中,她采访了国内外近千个人。

在采访前,她一定会做足了功课再去采访。

以每次采访平均“功课量”为10万—20万字计,总的阅读文字量已有1.6亿字,相当于一千多本书。

她认为:“当好奇心成为开放性的价值观,提问所带来的福利则是价值观的互动。”

而想形成这样价值观的互动,提前了解被提问的人自然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蔡康永在节目《真情指数》中,问哭过无数的名人。

搞笑天王吴宗宪在上这个节目时,被蔡康永问到压力,曾哭到叫停录影。

成龙也曾经在这个节目中,因为蔡康永一句:“拍电影累不累呀?”哭了整整15分钟。

而这些,都基于蔡康永提前做好了功课,对于被采访者有深刻的了解。

他可以准确的踩中被采访者的弱点,让他们把内心最柔软的一面暴露出来。

在一次采访中,他提到明星在台上台下有巨大的心理落差。

台上是万人喜爱的大明星,台下只能一个人待在屋子里,仿佛万人簇拥只是一场梦境。

正是因为他对艺人的了解,让艺人在接受他的提问时,能倾尽内心话。

著名主持人芭芭拉·沃尔特斯说过:“你尚未拜读过其作品的作家,对他绝不要虚张声势地说,你已经拜读过他的作品。”

被提问者可以从你的语言中感受到你的真实,不懂装懂100%会被识破。

因此,想提出更高质量的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提问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提升“提问力”,不可小看非语言的魅力

杨澜在《提问》中指出:


我们对别人的判断,70%以上在见面的两三秒之内就形成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形象和举止非常重要(这是我们未开口之前“说”的话)。

所以在提问时,你开口前的形象和举止,甚至比你的语言更加重要。

其中有两种不可忽视的非语言交流,就是眼神和行动。

第一,眼神交流。

读书君听过书友有这样的疑惑:“我在和别人交谈的时候应该看哪里?”

我给出的答案是:“应该和对方有充分的眼神交流。”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在交谈时,眼神也是一个很好的表达方式。

听过一个朋友向读书君吐槽,他的领导每次和他一对一交谈时,眼神会到处乱飘。

这就导致了这个同事每次交谈完,都会怀疑他的领导是不是对他有什么意见。

交谈时眼神飘忽不定,是一种心虚的表现,同时也会给人传达错误的信号。

那该如何平衡看别人眼神的时长,从而正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呢?

社交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做「VDR理论」,翻译为「视觉支配比」。

这个理论的计算公式为”对方说话时直视你的时间”除以“对方倾听你时的直视你的时间”。

VDR值越大,表示这个人地位越高,所以如需表示出你的强势,就在提问时保持长时间的盯着对方的眼睛。

比如一些领导在和你下达指令时,会盯着你的眼睛;而你在汇报工作的时候,他会盯着电脑或是PPT。

而相反,如果你想表示出亲和力,则需要在倾听时盯着别人的眼睛。

和朋友谈心的时候,在提问时,可以减少眼神交流,但不能过于飘忽,会被认为在掩埋事实。

倾听时,则需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认真听对方诉说。

他就会把你当成树洞,真诚向你表达,从而成为交心的朋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