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狮说新语
新加坡《联合早报》与早报网(www.zaobao.com),以第三只眼看大中华,客观新闻和深度评析是亚太区众多精英读者的最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韩国公调处暂停执行对尹锡悦的逮捕令 ·  21 小时前  
新华社  ·  大白菜上的黑点是什么?还能吃吗? ·  昨天  
新华社  ·  今晚调油价 ·  昨天  
政法频道  ·  事发长沙地铁5号线!5秒!火速救援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狮说新语

罗肖:中印对峙困境考验中国的耐心

狮说新语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8-08 11:19

正文

随着中印边境对峙久拖不决、越来越考验中国的耐心,中国近日来对印度的外交与舆论施压显著加码,为近几十年来发展相对平稳的中印关系所罕见。

继借庆祝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朱日和沙场大阅兵而进行的“我们的英雄军队有信心、有能力打败一切来犯之敌”的强烈宣示之后,中国外交部于8月2日发布了《印度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锡金段越界进入中国领土的事实和中国的立场》,随后以此为蓝本,在8月3日上午至4日凌晨的短暂时间里,《解放军报》、新华社、中国外交部、中国国防部、中国驻印度大使馆、《人民日报》又相继密集发声,揭露印度非法越界、破坏和平、炮制借口、混淆视听,警告印度不要一意孤行、误判形势、心存侥幸,立即将越界的边防部队撤出。

正如印度媒体所言,发生于6月中旬的洞朗对峙,已经超越了2013年中印在边界线东段僵持21天的“帐篷对峙”,是1962年边界战争结束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事件。

但是就中国而言,在中印均对自身的强国梦踌躇满志、各自的民族主义情绪均斗志昂扬、印度国际风头正盛、中国不愿与印度为敌的大背景下,此次对峙事件与以往边境摩擦的性质迥然不同;印度的骑虎难下,正将中国置于困境之中,面临面子与里子的艰难平衡。

一方面,此次对峙事件由印度边防军越过已定边界进入中国领土而挑起,性质非常恶劣,中国必须强硬有为。印度以中国在中不(丹)存在领土争议的洞朗地区修路,给其带来严重安全风险、“保护”不丹为由,从中印“有待划定”的边界锡金段进入洞朗地区。

但是中国认为,根据印度政府多次明确承认的1890年签订的《中英会议藏印条约》,中印边界锡金段是已定边界。据中国了解,对于印边防部队越界进入洞朗地区,不丹方面事先并不知情。洞朗地区一直处在中国有效管辖之下,对于洞朗属于中国,中不两国不存在分歧。中国出于善意,曾将修路事件两次提前向印度通报,然而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印度从未通过任何渠道向中国反馈任何信息,反而于6月18日直接派遣武装人员和装备越界阻挠。过去几十年来,恰恰是印度在中印边界锡金段大量修建设施、大量部署军队,甚至在有些地方骑线、越线修建碉堡等军事设施,不断地改变边界地区现状。

此次对峙事件完全是印度升级版的赤裸裸挑衅乃至侵略,不论是压制印度日益膨胀的领土欲求、防止其日后更加肆无忌惮,还是捍卫中国的国际声望与领导人威望,中国都不能妥协退让,必须坚持印度无条件撤军,并且面对与印度潜在的军事冲突,不战则已、战则必胜。

但另一方面,在印度“赖”着不走的情况下,与印度的兵戎相见不仅风险巨大,而且战略上得不偿失。

一是洞朗地区人迹罕至、生存环境恶劣、经济开发价值不大,糟糕的地形与交通条件,也给中国后勤补给构成了相当大的挑战,严重制约中国进行大兵团作战。

二是在现在的大国关系中,一个大国很难通过有限的战争一劳永逸地“打服”另一个大国,相反地,延续的是更深的仇恨。经过数十年的不懈扩军与巨额军购,印度有着不可小觑的军事实力,加上针对中国的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强烈的复仇心理、大众媒体的推波助澜,以及美国、日本等对印度的支持、怂恿,小规模的军事冲突很容易升级为涉及民族尊严、大国地位的更大范围、更持久的军事较量。

三是中国的战略重点在西太平洋地区,主要威胁与战略竞争对手是美国、日本,一旦陷入与印度的军事对抗,不仅会促使印度彻底倒向美国,严重牵制、虚耗中国的国力,也很可能在钓鱼岛争端、南中国海问题上引发连锁反应,提升中国被趁火打劫的风险。

四是依托青藏高原这一天险,中国在安全态势上保持着对印度居高临下的优势,而且随着中国所擅长的基础设施建设实力,在西藏尤其是中印争议边界地区的进一步施展,以及印度各种结构性弊端在工业化转型进程中的深度凸显,从长远来看中国能够对印度形成更有效的前沿威慑力。

对于当前的中印洞朗对峙,中国既需维护面子,更应维护中国战略全局的里子,“不为风险所惧、不为干扰所惑”,既积极备战、后发制人,又不轻言战争甚至主动挑起战争。中国崛起的事实与大国之威,无需通过收益与成本极不匹配的对印战争来确立。

为了迫使印度早日无条件撤军,并使之付出必要的代价,中国在积极备战、加快洞朗附近区域基础设施对等修建的同时,尤其应该保持外交与国际舆论施压,将中国所掌握的相关证据公之于众、扩大国际舆论传播效果,并根据形势的发展,不妨提请联合国安理会讨论,为日后包括强制清场在内的举措做足舆论准备。当然,中国也不应关闭对话的大门,寻找对彼此相对体面台阶的努力依然是必要的。

作者是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