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还在广告公司从事设计工作的陶建刚看到了“中央特岗教师计划”,没有和家人商量,他就报了名。当上了铜川市照金北梁小学的老师。
去铜川,陶建刚是有准备的,地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一定条件艰苦。但是那年8月,当他随着汽车翻越过一座座山梁到达目的地的时候,眼前的情景还是让他震惊:这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小学,场地不小,一块土操场的尽头,矗立着两栋刚刚完工、没有添置任何配套设施的小楼。学校只有1至3年级,总共才有33名学生,大都家境贫寒,留守儿童居多,多数学生上学每天都要翻山越岭走十几里的山路。
留守儿童,缺少的是关爱。陶建刚看着这33个孩子,决定家访,看看孩子们日常到底是什么样的。多天的家访让他看到了这些孩子真实的生活:一个篱笆围绕的小院、一间土屋、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台电视。孩子们回家后除了看电视,就是和小动物们玩耍。“娃很乖,一直帮我们干活,从不淘气。”“娃可怜得很,一年到头见不到爸妈。”这是陶建刚听到的最多的从孩子们爷爷奶奶嘴里说出来的话,这些话让他心酸。
了解了孩子们的状况,陶建刚想尽各种方法让孩子认识外面的世界。孩子们总爱围着他问这问那,听课也很认真,渴望着认识大山外面的世界。师生感情就这样慢慢建立了起来。可是,艰苦的环境在消磨他的热情。动辄就零下20摄氏度的寒冷、听不懂的方言和吃不惯的饭菜,陶建刚的父母和朋友多次劝他打道回府,回老家山东工作。
不是没有波动。陶建刚的爱人王芳也是支教老师,从小在山区长大的她,深知山里娃读书的不易。她说,孩子们离不开他们。上学,是孩子们改变命运唯一的机会。这样的机会有足够的理由让他们留下来。在其他两位年轻老师相继离开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后,陶建刚最终决定留下来。
“如果我走了,孩子们可能会面临失学,看到每天翻山越岭来上学的孩子们纯净而充满期待的眼神,我真的于心不忍。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英雄前辈们愿意为革命牺牲,我也愿意为孩子留在山里,帮他们实现梦想。”陶建刚说,照金是革命老区,在红色故事中最令他感动的是在革命前辈负伤以后,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将他们安全送到组织,革命前辈和老区群众的生命时时刻刻交融在一起,就像他与每个孩子的梦想交融在一起。
3年过后,陶建刚对教学有了更深的领悟,推动了教学一连串的创新和改革。作为新生代的老师,陶建刚除了承担语文、美术、道德与法制教学任务外,还为孩子们开辟了第二课堂;为了能够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他组建了一个留守儿童交流平台——在一间配备着电脑、电话,摆放着书籍和玩具的房间,孩子们可以和在远方的父母视频通话,也可以在老师的陪伴下读书和玩耍;为了提升学校的硬件条件、增加生源,他四处奔走,为学校建立了校园网站,争取了教师周转房项目资金,建成了可以容纳110余人的餐厅、可供学生们住宿洗澡的宿舍,在新教学楼里,他为学生们配置了直饮水机、投影仪和崭新的电子白板。
好像就这样,在去与留的一念之间,陶建刚选择了自己的梦想,也给了孩子们实现梦想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