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宋鸽博士、张锦教授、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童廉明研究员等提出基于堆垛工程策略调制不同点群对称性的扭转石墨烯,并在扭转多层石墨烯超晶格中发现SHG强响应。相关研究成果以“Stacking Engineering toward Giant 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 in Twisted Graphene Superstructures”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
原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4c11429?articleRef=test
Nature在线发表了德国维尔茨堡大学Frank Würthner和Kazutaka Shoyama课题组的研究论文。在此研究中,作者报道了卤化物通过分子纳米石墨烯中单个苯大小缺陷的渗透。实验揭示了氟化物、氯化物和溴化物通过单个苯孔的渗透性,而碘化物是不可渗透的。氯化物在单层纳米石墨烯上的高渗透性和双层纳米石墨烯中的选择性卤化物结合的证据为石墨烯中单个苯缺陷用于人工卤化物受体、作为过滤膜以及进一步创建多层人工氯化物通道提供了希望。
来源:科研任我行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299-8
武汉大学张晨栋教授研究团队报道了一种在对称性不匹配的异质结构中实现赝磁场的新平台,通过构建 CrCl₂/石墨烯异质界面在石墨烯中诱导出各向异性的位移场,实现了不受转角限制的可调控非局域赝磁场。这一研究为实现高质量、大尺寸且可调控的赝磁场平台提供了新思路。该成果以“Twist-angle dependent pseudo-magnetic fields in monolayer CrCl₂/graphene heterostructures”为题,发表在 Materials Horizons 上。
来源:RSC Materials Science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9/D4MH00726C
经济高效的微孔载体上的赖氨酸功能化氧化石墨烯:用于安全铅过滤的亲水防污膜
淡水中重金属的存在是人类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科学与工程学院Syed Sibt-e-Hassan等人于2024年发表在Carbon的相关研究用N, N'-二异丙基碳二亚胺(DIC)作为偶联剂,通过加入pH响应基团(即赖氨酸)来制备两性离子氧化石墨烯(GO)。然后将改性的氧化石墨烯-赖氨酸涂在市售的0.45微米尼龙膜上,并测试其选择性去除合成水和人体血浆样品中的有毒重金属,同时保留必需金属离子。铅是镍、砷、镉和汞(即保留50%至80%)中保留最多的有毒金属(即保留99.99%,出水质量符合世卫组织标准)。这项研究标志着环境技术的重大进步,为选择性去除重金属污染物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特别是铅解毒应用。
来源:石墨烯研究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arbon.2024.118974
天津大学侯丽丽教授、Xiaoyan Zhang等研究人员在《Small》期刊发表名为“Highly Sensitive Low-Frequency Acoustic Sensor Based on Functionalized Graphene Oxide”的论文,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功能化氧化石墨烯(GO)的法布里珀罗(FP)低频传感器,它具有体积小、抗电磁干扰、高灵敏度、低最小可探测压力(MDP)和高信噪比(SNR)等特点。功能化GO是通过GO与十二胺反应合成的,并通过自组装方法制备了均匀的薄膜。这种传感器在10-200Hz频率范围内的灵敏度为-91.92dB re 1rad/µPa,波动范围为0.4dB,是直接蒸发法制备的非功能化GO传感器的5.6倍。
来源:材料分析与应用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smll.202409043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在下一代碳基量子材料的开发中取得了重大突破,为量子电子学的进步开辟了新的视野。研究人员揭示了一种名为Janus石墨烯纳米带(JGNRs)的创新结构,突破了传统对称锯齿边缘石墨烯纳米带(ZGNRs)的局限,为量子计算与自旋电子学开辟了新的路径。科学家通过扫描隧道光谱和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发现,这种材料的能带结构有独特的分裂现象。在接近导体和绝缘体的“临界点”上,Janus石墨烯纳米带展现出强大的稳定性和控制能力,这对于制造高性能电子器件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