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信托要筹谋跨周期发展
二、颠覆者:信托“二次创业”的经验和突破
信托要筹谋跨周期发展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和俊 卫平 2020-11-05
日前,中国信托业协会正式发布了《中国信托业社会责任报告(2019-2020)》,报告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全行业68家信托公司受托资产规模为21.6万亿元,其中,直接投入实体经济(不含房地产业)信托资产余额13.12万亿元,占全部信托资产余额的60.73%。信托业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生力军”。
四十不惑。如果说信托业历经40多年风雨迈入中年的话,那么其跃升为金融的重要行业的角色,显示了成熟度的不断提升。只是,当前国内国际双循环相结合的发展格局下,这个“中年人”肩负着更多重任,需要更为长远的跨周期战略筹谋。
在双循环背景下,信托跨越周期的长期发展规划,应该紧扣个人消费需求、企业发展痛点、产业升级趋势以及国家经济战略调整等方面大做文章:
第一,我国正迎来消费升级时代,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消费大国,我国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649万亿元。消费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巨大的消费市场,需要信托积极发挥普惠金融、慈善信托、保险金信托、家族信托等产品和业务特色,引导、改善人民群众(不仅包含高净值人群,也包括城镇普通居民、低收入人群)的金融服务可得性问题,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同时,为了实现服务与发展的平衡,信托公司应该积极运用金融科技和大数据技术,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提高质效,促进上述群体或领域消费能力的提升。从信托公司参与普惠金融服务实践看,信托公司能有效弥补传统金融无法覆盖的领域,且成效较为显著。中国信托业协会调研显示,近3年信托公司参与普惠金融服务累计规模约1.74万亿元,未来发展依然可期。
第二,最近10年来,信托业服务企业、产业的方式已经从单一的间接融资方式,逐渐向标品金融、股权投资、衍生品金融等方向演变,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主动管理产品经验,能继续发挥自身横跨资本、实业、货币三大市场的独特经营优势,帮助企业获得更低成本的金融支持,帮助企业在发展之中轻装上阵。信托公司也可以积极申请各交易所的发行承销资格(如证券交易所债券承销、交易商协会债券和ABN承销),发挥信托公司实业投行优势,帮助重点产业及企业增加权益、债券等直接融资规模,为企业提供成本更低、形式更为多样的贴地综合金融服务。
第三,目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大力促进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这是当前和较长一段时期的重要挑战和机遇。信托业应该发挥股债结合优势,同时利用金融科技+产业链金融方式,积极介入符合“十三五”规划以及“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发展和链条安全,降低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能力、就业吸纳能力和产业链实力。
第四,信托行业通过标与非标优势,可以积极服务地方政府的新基建融资需求,提供长周期、成本可控、方式多样的信托金融服务支持;通过加快发展标品信托,可以引导资金进入资本市场;通过积极申请境外信托业务牌照,发展QDII、QDIE、QDLP、人民币国际投贷业务及跨境并购、保险金信托,可以丰富海外投资品种,帮助境内资金在境外投资,或者引入境外资金支持境内业务发展。
信托服务只有紧扣国家发展大规划、产业转型大升级、企业需求大市场和消费浪潮大趋势,挖掘服务潜力,信托业才能进一步塑造核心竞争力,未来发展空间和发展速度才能真正实现行稳致远。
颠覆者:信托“二次创业”的经验和突破
来源:第一财经 2020-11-05
今年,受疫情影响,资管新规过渡期延至2021年底,也为转型中的信托行业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回顾这一年来,信托业开始步入标准化、净值化、主动化的全面转型时代,从非标到标准、从债权业务到股权业务、从融资类业务到投资类业务……信托业这个转型过程,被称之为“二次创业”。
毫无疑问,在信托行业的首次创业实现了信托资产规模的跨越式发展,那么,踏上“二次创业”征程后,又将给信托业带来哪些飞跃?
亟待转型
尽管资管新规过渡期延后一年,但今年以来,信托监管仍然保持高压态势,5月份,银保监会就《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6月份又下发了《关于信托公司风险资产处置相关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压降传统非标及通道业务。伴随监管政策收紧,信托公司的产品发行结构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从投资方向来看,信托公司的“类信贷”业务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信托、政信信托、通道业务等,这些均隶属于信托公司的“融资类”业务,今年,这三大业务成为压降的重灾区。
数据显示:今年9月份,全市场共发行1813只,规模2034.1亿元的集合信托产品,较8月份的2309只,2204.5亿元相比,在发行只数上,环比降了21.5%,在融资规模上也下降了7.7%。
至此,信托“类信贷”产品的发行已连续3个月下滑。尤其是房地产信托募集规模一直保持下降趋势。据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统计,从2020年前三季度信托登记系统新增数据来看,三季度末投向房地产的规模不足500亿元,占新增信托总规模比年内再次低于一成。
“二次创业”的主要路径
目前,各家信托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转型战略,标准化、净值化,主动化是行业的整体转型方向。
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信托行业在监管要求下大力压降融资类信托产品的规模,而标品信托成为信托公司转型发展过程的布局重点。
比如,近日,中航信托成功落地一笔股权服务信托,受托资产规模达1.95亿元。这不仅是中航信托在股权信托领域的再次实践,也是对在标准化服务信托的一次有益探索。
另外,资产证券化也是实现非标转标最好的工具之一。
过去,信托公司参与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主要角色是“通道”,赚取微薄的报酬,但真正要深入到资产证券化的生态圈中,则要求信托公司跳出“通道思维”,秉承“投行思维”,通过“投资+投行”的方式,参与资产证券化业务。
不过,从目前的信托业务来看,信托公司“非标转标”仍旧是个漫长和充满挑战的过程。
首先就是能力建设,对于非标大户来说,对于标品信托的资源配比长期不足,尤其是人才。
今年以来,信托公司的招聘信息普遍偏向标品信托,比如证券信托产品经理、行业研究员、固收团队信评经理、投资经理等岗位,并要求其有基金、券商的相关经验。
而即便人员招聘到位,对于甚少或者从未涉猎该业务的信托来说,搭建起自己的标品信托框架,尤其是形成自我特色,也并非一件易事。
“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大资管行业,一旦信托公司进入标品信托领域,那么,在募集端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在该领域长期深耕的公募等机构的竞争,这也必将造成部分客户的流失。”一位信托行业人士说。
另外,净值化尝试也是今年以来信托行业所做出的重要努力之一,根据资管新规: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应当实行净值化管理,金融资产坚持公允价值计量原则,鼓励使用市值计量。
由中国信登、信托业协会、中债估值中心等联合制定的《信托公司信托产品估值指引(征求意见稿)》9月份已下发至信托公司。
据中国信登官方透露,10月30日,中国信登与中债估值中心联合试发布首批中债-中信登信托资产估值,首次发布估值结果的信托资产97只,涉及估值结果108条。信托资产估值的探索对于更加精准把握项目运行,乃至后续资产转让业务打下基础。
而以上所有的努力,事实上都在将过去信托公司长期倚赖的类信贷业务转变为主动管理,回归信托本源,加强财富管理能力,加快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
中国信托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季度末的集合信托与管理财产信托合计占比为65.37%,信托业的主动管理业务占比已接近2/3。
创新持续涌现
目前,可以看到的是,在转型路径下,创新在信托业此起彼伏。事实上,信托制度灵活性决定了创新是信托特质之一,也是信托过去多年发展的经验之一。
比如,在创新信托模式方面,截至2020年9月中旬,共有24家信托公司开展TOF(基金中的信托)产品业务,处于存续期或待设立的TOF产品共有253款。TOF作为FOF中的一种,可以起到二次分散投资,降低风险的作用。
服务类信托可以说是行业创新的主要方向之一,根据中国信登数据显示,服务信托作为信托行业的新发展方向,累计存续的初始募集规模约为3.25万亿元,其中资产证券化信托、家族信托、保险金信托和企业年金信托年内依次领跑:继一季度慈善信托领跑、二季度家族信托接棒、三季度资产证券化信托累计存续的初始募集规模首次突破3万亿元,充分体现信托行业依托信托制度优势的创新潜力和蓬勃的生命力。
结合股东背景或地域背景,探索创新业务也是信托公司创新发展特点之一。
比如,特殊资产板块是平安信托重点发力的板块之一,其特殊资产团队未来在高收益市场、垃圾债市场均有很大的业务空间。
位于中国农业主产区东北的吉林信托,在多年服务地方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农牧业投融资经验,顺应国家产业政策导向,通过土地流转信托、发放贷款、权益投资等灵活多样的资金运用方式为现代化农业发展与升级提供金融支持。
雪松国际信托依托大股东雪松控股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广州市的多年发展经验及丰富资源,紧抓大湾区城市升级改造机遇,联手多家合作伙伴发行了多个绿色城市信托计划,主要投资于大湾区内优质的产业升级及绿色城市项目,为实体产业转型发展及湾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另外,中粮信托也在拓展农地金融,以融资手段为抓手,开展农业产业化项目及大规模订单种植项目等。
与此同时,信托公司也在加强自身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今年以来,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信托业增资扩股潮起,截至目前已有五矿信托、陕国投A、建信信托、江苏信托、国元信托等纷纷宣布增资,天津信托、华信信托等也表示要通过吸引战投谋求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