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因不少平台“踩雷”,开展资金存管业务的银行为防范于未然,开始向提供风险预警系统的公司购买系统,希望能提前发现平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出回应。例如通过风险预警系统来筛除那些风险较大的平台而拒绝与其合作;即使已与平台建立合作,也通过系统对平台实时监测,在其出问题前作出回应。
业内最新数据显示,上线了银行资金存管的P2P问题平台已达36家,波及15家银行。问题平台中,上线华兴银行资金存管的平台有7家,位居第一,其中4家提现困难、3家停业。徽商银行和厦门国际银行分别有4家平台出现提现困难、经侦介入等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多家银行已选择终止或退出资金存管业务。例如贵州银行主动退出资金存管业务,上海银行终止与部分平台的合作。业内人士认为,尽管目前网贷监管政策并未要求存管银行为爆雷平台的资金违约或跑路等事件承担法律责任,但银行对接的平台发生踩雷,必然会影响银行声誉。
业内人士认为,存管银行之所以“家家自危”,除了会影响声誉外,还有两点原因,一是受到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将要出台存管银行“白名单”和银行“属地化”要求的影响,部分存管行网点少,同时担心自身无法通过“白名单”测评,从而业务积极性受到打击;二是部分银行在存管业务上能力和精力有限,对于合作平台的审核能力不足,担心对接的平台过不了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