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接招
创业路上关键一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程序员小灰  ·  DeepSeek让我的朋友一夜暴富! ·  4 天前  
程序员小灰  ·  DeepSeek + IDEA!辅助编程太强了! ·  2 天前  
程序员的那些事  ·  趣图:“微软穷疯了?上架的 ... ·  4 天前  
OSC开源社区  ·  Gitee邀您参与SBOM行业调研:共建可信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接招

疫情结束之后的5个商业趋势

接招  · 公众号  ·  · 2020-02-18 15:04

正文


不吹不黑


文丨方浩





湖北以外地区新增病例已经连续半个月呈现下降趋势了,保持这个势头,再有一个月全面复工复产就会成为现实。


现在大家最大的期待是“复生”:恢复生活。没有真实的生活,所有的复工复产都是无源之水。


很多人拿此次新冠疫情与2003年的非典做比较,其实无论是疫情发生的背景还是对民众造成的心理恐慌,都不可同日而语。17年前没有社交媒体、没有社交网络,不存在信息流动的民间管道。


其实一个最主要的不同是,当年的中国还处于增量改革阶段,现在则是存量改革阶段:非典之后,房地产、互联网成了新一轮国运的最大受益者。十年左右,一线城市房价涨了十几倍,一线互联网公司的市值涨了十几倍甚至上百倍。如今二者已把红利吃尽。


新冠之后,哪些领域会有新变化?我觉得应该分为短期和长期来看。


先说短期。


非典期间,淘宝、阿里等日后的电商巨头应运而生,很多人都把它们看作是非典的受益者。其实在它们之前,中国已经有多家电商公司了,当当、卓越、易趣等电商平台都诞生在非典之前,按理说它们要比淘宝、京东更应该成为非典的受益者,然而并没有。


所以说,淘宝、京东的诞生确实与非典有关,但它们的最终崛起跟非典没有一毛钱关系,那都是十多年后的事情了。


很多人习惯性地把新冠带来的出门不易、购物不易,看作电商的新一轮机会。但这次疫情与非典时明显不同。


2003年,网上购物还是新鲜事物,大家主要以线下消费为主。所以当线下消费凉凉的时候,网上购物成了退而求其次的一个选择,无论是不是货真价实、快递靠不靠谱,大家都能忍受。


但现在不同了,这么多年网购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基本消费方式,从下单到支付再到物流直至最后的履约,早就形成了一套非常成熟的购物体验。悲催的是,疫情让这套体验打了折扣,一是核心品类(比如口罩)缺货严重,买不到;二是物流周期被拉长;三是快递不能进小区。电商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让消费者充满挫败感。


可以想像,一旦“战疫”结束,线下业态恢复到“战前”水平,已经宅了一个月的消费狂魔们,必将犹如刑满释放的劳改人员奔出家门、奔出小区、奔向广阔天地。


如果你炒股,餐饮、零售、旅游等板块将成为短线抄底的机会。 报复性消费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寅吃卯粮: 把钱都花在线下了,线上消费肯定会受到影响。 所以,电商股并不是一个买入的好时机,甚至在线娱乐和网络游戏概念都会受到影响。


相比二级市场,一级市场受到的影响可能会更大。毕竟上市公司都具备了一定体量,大部分还有盈利能力。一级市场的创业公司不仅规模小,而且大部分还没有盈利。这类公司主要靠融资续命,筹码就是用户增长或者收入增长。


疫情期间,除了个别领域(比如在线教育、美食、健身)的用户在增长之外,大部分创业公司都是处于停摆状态。如果半年没有用户或收入增长,账上资金还少了一半,估值打个对折都算幸运的。


这是谁的机会呢? 当然是VC的。 中国的投资机构可能正在迎来最好的抄底机会。 账上没钱的创业公司遇到账上有钱的投资机构,基本就相当于秀才遇到兵了。 这个时候,考验的就是VC们“捡烟头”的能力了。


门口的野蛮人不只是VC,还有可能是产业资本,特别是手握重金的大公司。相比美国,中国一级市场的并购并不活跃。这次疫情可能会改变这一现状,因为标的实在太便宜,要比自己撸起袖子干便宜得多,从时间成本来看也划算得多。这当然也是创业者的机会。


从长期来看,中国公共医疗和公共卫生体系将会迎来重大变革,没错是自上而下的那种。非典之后没有做的事情,新冠之后必须要做了。


核心是供给。武汉作为疫情重灾区,最致命的一个短板就是医疗服务的供给不足,无论是床位还是医疗物资,都遇到了严重短缺。


到2018年,美国的医院数量是5500家左右,中国是3万家,每家医院服务的人口数量相差不大。但是,一定要明白,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是美国的3倍,这就意味着最容易患病的那个群体是美国的3倍。


所以说无论是从疫情的防治,还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中国的公共医疗基础设施都是严重不足的。 接下来,多建医院、扩大招收医生必将成为大势所趋。 整个医疗产业链不仅会被重塑,还会被加倍延长。 现在的医疗产业,很有可能就是2003年的电商行业。


非典结束之后又来了新冠,新冠之后呢? 所以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如何防止这些对人类危害性极大的“黑天鹅”? 有没有可能出现身体芯片,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随时追踪? 当然,这不仅涉及到公共安全问题,也涉及到个人隐私等法律、伦理问题。


退一步将,在疫情期间出现的封村、封小区乃至封城的管制措施,将来有没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所替代?这都是长期的影响。


长期影响还可能有一个,那就是移民。 此处省略500字。





接招创始人方浩新书《进化: 中国互联网生存法则》已在各大电商平台发售,识别二维码直接购买





接招是由方浩及其小伙伴们一起创立的互联网商业新媒体。方浩拥有十年以上互联网创投媒体报道经验,曾获得亚洲出版业协会「商业报道卓越奖」。接招专注于记录、梳理中国互联网江湖的真实商业逻辑。接招接招,见招拆招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jiezhaonews1







接招原创热文


《AT巨兽诞生记》


《朱啸虎VS王兴:有生之年狭路相逢》


《盒马模式走入死胡同》


《老娘叫徐新》


《知春路:没有巨头,只有创业者》


《王兴式宿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