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部微信公共账号。秉承党报评论的厚土,我们向新媒体平台伸出小小一枝,期待与您一起见证复杂而深刻的转型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求是网  ·  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 ·  2 天前  
纪法指引  ·  【镜鉴】刚刚,副市长陈华任上被查! ·  2 天前  
人民日报评论  ·  像树一样生长丨人民论坛 ·  2 天前  
后沙月光  ·  中美网友小红书“对账”,会让谁害怕?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日报评论

【聊友汇】纪检监察杂志看文批微信群滥用,你怎么看?

人民日报评论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7-12 21:09

正文

今日话题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10日刊发题为“单靠微信群推动工作实不可取”的文章,分析了党员干部群体使用微信群指导、推动工作的利弊,认为过度依赖微信群可能会误导决策、延误工作,并鼓励党员干部要多下基层、用心走好群众路线,引发人们深思。



在这个信息时代,社交网络越来越发达,我们惊叹于其高效便捷的同时,也要时刻反思交流模式变化之中带来的影响。其实,类似的微信群滥用现象不只局限在党员干部群体的工作中,也不仅仅对工作的成效有所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也正在悄然改变。过度沉溺、消息泛滥、信息泄漏、交往多心更远等等问题的暴露相信大家也都有切肤之痛。


对此,你怎么看?


在这里,恭祝@房健获得“涉赌App”话题投票冠军。

少点“微信”才能多点“威信”

某地建了个扶贫工作群,相关负责人几乎每天都用微信信息发布不同的工作指令,今天让干部统计民族旅游文化资源,明天又让统计通组路建设需求情况,后天又是饮水困难人口。基层干部开始比较认真,可工作成果一交上去就了无回音。工作白干不说,村里还埋怨,干部的干劲也就慢慢涣散了。


微信群无疑是推动工作的好工具。无论多远,一动手指就把命令发布下去了。然而,刀刃有两面,微信群在大大减轻工作指令发布成本的同时,也客观上助长了某些干部的瞎指挥、乱安排作风。有人把微信群当成了任务分派公司,不顾实际,不做调研,不听民声,不体恤基层,脑瓜一热,指令一发,坐等收成,如此用微信,实乃自损“威信”!


事实上,少点坐在办公室的微信遥控,才能多些在干部群众心中的威信重重。微信再好用也不如双腿迈开,到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群众那里,到最偏远最不通车轮的寨子里去。群众的满意感,干部的信服感,只有用这样的实干和汗水浇灌出来,别无其他妙法。


——@刘元通


“面对面”的时候才有温度

前段时间,题为《一个人,一辈子,一道渠——贵州遵义老支书黄大发的无悔人生》的新闻报道感动了很多人,详述了黄大发修渠的故事。当黄大发准备再次筹资修渠时,他选择在村里开动员会,并且挨家挨户做工作。即便如此,在面对面的动员会上还有自己的亲舅公发难。可想而知,做人的工作何其难!


设想一下,如果那个时候黄大发所在村的村民都用上了微信,是不是黄大发在微信群里“一声吼”,群内众人会齐声说“同意”呢?显然不会!做人的工作少了温度就难以彼此交心,做不到真心对真心,真情换真情。只有能够走出“微信群”,走进“人群”,同坐一条板凳,同喝一壶茶,同商一件事,我们才能加深与工作对象的联系,得到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反之,“微信群”等线上“会议室”、“座谈会”占据了绝对地位,温度何来?


如今,做人的工作需要拥抱新媒体,尤其是在和人民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可是,我们还是不能忘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良好传统,毕竟“键对键”和“屏对屏”多了速度,少了温度。所以,在我们的工作中,做一个有温度的人,做一个为人民群众传导温度的人,既不能因噎废食,更能拿着“微信群”等新媒体工具当“令箭”。


——@张贵礼


微信沟通也不可缺少心的参与

我联系帮扶的贫困户申领残疾证,各项手续都齐了,却没有带照片。他儿子晚上通过微信给我发来了照片,我帮助他们办好后直接送证到家。老人说:“没想到,没有跑路送照片,这证也办下来了。”


如今,微信群广泛建立,在工作推进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信息的庞杂泛滥,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不良作风在这里又找到藏身之地,一些人把微信群当成了群众和基层,本来需要在实践中艰苦探索才能搞好的工作,变成了微信群上的文件转发; 一些人把微信群当成了作秀奉承的舞台,对实际情况回避不提,对领导发言拍手叫好。一些基层干部因为分管工作要与上级对口,不得不加入数十个微信群,害怕遗漏有关通知,每天不得不浪费大量时间进行大海捞针式地翻阅查看。


“让信息多跑路,群众才会少跑路。”微信群上,信息确实跑得快了,但如果缺少心的参与,它们只是冰冷的机器,只会伤害群众的感情。


——@何冠军


“善用+慎用”才是微信群的正确打开方式

我所在的乡镇辖将近40个村,2/3的村距镇政府8-10里,最远的18里,近年来上级交办的工作越来越压到乡镇一级。基本上每天都有需要各村上报的表格图片。机关干部或者各村如果为这些交办的工作跑来跑去,经济和时间成本太过昂贵。还好,微信群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经常看到镇村两级工作群讨论这个工作怎么干,那个工作干到哪个阶段了。


然而,有图有字未必有真相,一些固定的表格通过微信确实方便,但一些实实在在的、真推真做的工作只看微信群往往造成信息的失真,有些村由于“从众”心理,不说困难和阻力,硬着头皮赶进度、表“成绩”,等到真正实地查看验收时,才发现图片是摆的,文字是“言不由衷”的。


因此,扬长避短,真正发挥通讯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要善用、慎用微信群,无关百姓切身利益的固式工作可以多用,但需要调查研究、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工作还是多下去走走、多与百姓谈谈,亲耳听到的、亲眼看到的、亲身体验到的工作干起来底气足,成效才显著。


——@刘爱婷


切忌矫枉过正

最近,纪检监察报刊文指出,微信工作群有代替现场指导、检查督促和调查研究的倾向,存在现实文字不准确,责任不明确,信息不鲜活、碎片化,缺少情感温度等问题。切中时弊,生活中人际交往也存在沉溺、泛滥、泄密、冷漠等类似问题。


但不能放大微信工作群的缺点,不能矫枉过正。有很多村子通过微信工作群拉家常、议村务、分享管理、市场信息等方式脱贫致富的故事。 当素质教育理念“少教多学”提出后,很多学校都采取了让教师“闭嘴”的极端作法,导致老师和课改检查组玩起了猫捉老鼠游戏。


高层领导由于时间和精力问题,深入一线的机会不是很多,即使深入一线了,有些人也未必能机会反映心声,但通过微信交流沟通一下就比较容易实现。通过对微信工作群的科学管理扬长避短,对基层一线上传的信息进行辨别、筛选,带着问题和疑问到基层去,就会使调查研究方向性更强,沟通交流更能围绕重点、难点展开。说到底,微信工作群成为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的帮凶,根本是工作作风开了小差,需要紧跟信息时代,不断加强工作作风建设。


——@雷金


告别“微信依赖”还须“手脚并用”

前些天,笔者联系的社区,有一个窨井盖破了。社区的党员管家,发现后就拍了照片,通过微信平台发送给镇里的管理中心。不到半小时,就有人负责更换好。“有了微信,效率真高”,群众纷纷点赞。


如今在基层,微信确实成了工作的好帮手。而正确合理地使用微信,也是基层干部的一项必备素质。比如,建立“联村群”,可以凝聚大家的智慧,更好地服务基层;为农户安装“民情二维码”,可以共享大数据,提高服务群众的实效。微信虽好,但不能滥用。如果有了“联村群”就不下村,干部到了群众家门口只扫描 “二维码”而不进门,甚至对不用手机的群众也要求加入“微信群”,等等。脱离实际、浮在表面,如此“微信依赖”,实乃典型的惰政懒政。


信息时代,用好微信,还须提倡“手脚并用”。既要常动手指,用好网、勤沟通,带给群众更多获得感,更要迈开脚步,下基层、办实事,靠实干取信于民。


——@庄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