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北部一片松软的沿海沼泽地上,一座总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的PIK新城拔地而起,已成为印度尼西亚的新地标,游人如织。完成“沼泽地上起高楼”壮举的是一家来自上海市金山区的民营企业——上海港湾基础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在建筑行业,软土硬化是世界性难题。”全国政协委员、港湾集团董事长徐士龙介绍,“我们自主研发出快速高真空击密法的软地基加固处理新技术,这项技术不用添加任何材料,通过用真空制造压力差,把软土分子间不易流动的水挤出来,从而使软土硬化,可以做建筑地基。”
2003年,这项新技术率先在上海外高桥港区软土地基加固处理项目中大获成功。随后数年,徐士龙带领公司先后参与国内300多个沿海大项目工程建设。2008年,港湾集团开始走向世界,十多年来,海外市场业务占集团业务比例超过80%,其中超过八成位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区)。
如何让企业“出海”降低风险安全远航?近年来,税务部门不断丰富完善《国别(地区)投资税收指南》,现已基本覆盖主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及我国境外其他主要投资目的地,为“走出去”企业提供税收指引,助力行稳致远。
“不同国家税收政策不一,协定条款也存在差异,这给公司‘走出去’带来了不少挑战。”徐士龙说,“税务部门专门组建专家小组上门辅导,帮助我们全面了解有关国家的最新税收政策,仅新加坡一地就帮企业顺利抵免境外税收近700万元。”
同样在外“打拼”的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家电投的境外业务主体之一,已成为核电乘“一带一路”东风出海的先锋。在旁遮普平原柴尔沙漠的西北部,由其参与设计建造的恰希玛核电站正源源不断地提供绿色、稳定的电力,为巴基斯坦人民点亮万家灯火。
“出海之路走得稳、走得远,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核工院总经理王明弹坦言。
面对企业的顾虑,税务部门开展调研问需、进行精准服务、派出专业团队进行现场辅导……不断升级的税务服务包,让企业手握“指南”,安心出海。
“税务部门有呼必应,为我们细致辅导对外支付备案、申报、缴税等政策要点和业务流程,帮我们解决了发展的后顾之忧。”王明弹说。
开放,是上海的城市特征和最大优势。第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个保税区、第一家自贸试验区……多年来,上海始终以敢为人先的精神锐意创新,率先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外资工作开创全国诸多先河。
上海海通国际汽车码头,进出口汽车整齐排列。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是上海成为外资首选投资地的有力理由,也是上海临港新片区一直努力的方向。
作为临港新片区的重要开发
主体,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
有限公司是服务“引进来”企业的重要参与者,旗下园区集聚了1.6万余家中外高科技企业,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的摇篮和集聚地。
“临港集团作为园区企业的‘店小二’,一直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强化政企协同,做好政府服务的延伸。”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临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袁国华说。据了解,临港集团在香港设立海外总部,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拓展海外合作机会,提升国际化专业服务能力,并与税务部门一同在外资企业引进落地前做好沟通对接,全面了解企业和所属项目的涉税涉费需求,并量身定制解决办法,更好服务企业“引进来”。
对园区而言,不仅要将企业“引进来”,更要让外企留得住。“浦东新区税务部门为外资企业提供全链条纳税服务、全方位政策指引和全过程对接指导,不仅让园区内企业和项目顺利落地,更实现了留得住和发展好的目标。”袁国华说。
为更好提升外资企业生存能力,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浦东新区税务局依托引领区税收征管服务措施“新10条”等创新制度机制,不断抓好“蓝税滴”税务服务团队建设,精心打造外语服务专项小组,持续丰富“税路通
·
一路沪航”服务内涵,聚焦外资企业引进落“沪”、生根发展等各阶段差异化涉税涉费需求,提供分类别、分时期的专项服务。
2023年,浦东新区税务局累计为居民纳税人开具《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700余户次,覆盖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帮助2600户非居民纳税人享受税收协定待遇,并享受减免税额近99亿元,全年累计落实再投资递延纳税优惠政策90余户次,递延税额约12亿元。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对外开放,我们乘着改革的春风,从一家小店逐步发展为上市公司,现在我们的供应链体系已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回顾企业发展历程,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郁瑞芬表示,税费优惠政策和优质涉税服务贯穿了企业发展的每个重要节点,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近年来,税务部门根据纳税人缴费人实际需求,不断丰富优化线上办税功能,将智能化融入日常涉税业务办理,精准推送税费优惠政策,让企业一心一意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