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思维偏误
”专题系列连载的第
3
篇文章
大家好,欢迎打开
#思维偏误#
专题系列,
让自己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些错误!
本篇文章要分享的思维偏误是——
「确认偏误」
小美最近听说某种减肥食品很有效果,于是也相信了买来自己食用并开始减肥。每天早晨她都会惯例地称下体重,如果发现自己比昨天轻了,她会很开心,觉得减肥食品管用了。如果体重增加了,她则认为只是正常波动,也不会太在意。连续数月下来她的体重并没有多大变化,但她坚信这种减肥食品很管用,因此继续食用着。
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她似乎是活在了某种幻觉中而不自知。可以说,她是「确认偏误」的受害者之一,虽然这种形式并无害。
01 什么是「确认偏误」?
所谓
「确认偏误」
,是指无论合乎事实与否,人们会倾向于寻找并更多关注能支持自己观点、成见的证据和信息,或者把已有的信息尽可能往支持自己观点、成见的方向解释,甚至是以扭曲形式来实现。
具体来说,就是人们在脑中选择性地回忆、搜集相关有利细节,忽略矛盾、有害的信息,并加以片面诠释。这种偏见尤其显见于
感情问题和传统观念
。
投资大师
沃伦·巴菲特
也深谙这一点,“
人类最擅长过滤与我们的现有观点相矛盾的新信息,使现有解释仍然成立”
。可见,巴菲特很了解确认偏误的危险,因此在平常思考决策时候,换位思考是他经常使用的方式之一。
确认偏误可以说是人性之一,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其背后有深刻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人们不喜欢知道自己犯错,犯错意味着自己没有想象的聪明,会产生不适感。有实验表明,当人们了解到与自己已有政见相左的观点时,大脑中痛感区会激活,就好像受到的身体伤害一样。大脑的对于痛感的本能反应就是战斗或逃跑反应,战斗就是捍卫自己的观点,逃跑则是忽视与观点不一致的事实。
●确认偏误的类比机制
人做判断的时候有两种机制:
一种是
”科学家机制”
,先有证据再下结论,
一种是
”律师机制”
,先有了结论再去找证据。
确认偏误就是属于“律师机制”,每个人都喜欢看能印证自己已有观念的东西。而世界上拥有“科学家机制”的人不多,或者说每个人其实都具备了“科学家机制”的判断,但几乎很少会去使用。
●确认偏误的例子
对于
“唯物论”
和
“唯心论”
这样完全相反的观点,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生活经历和认知层次,会支持前者或后者,并都能为之找到足够多的证据证明自己所支持的理论。
成语故事
“疑人偷斧”
,就是很典型的确认偏误的例子。有人丢了一把斧子,怀疑是邻居孩子偷的,怎么看怎么像小偷,后来当这个人找到了斧子后,却怎么看邻居孩子怎么也不像小偷了。
对于同一支股票,小王看涨,小张看空,两个人都能找到很多关于看涨或看空的证据和信息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甚至是对于同一条该股票的资讯,两个人都能够得出相反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