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方周末
在这里,读懂中国!infzm.com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官宣!旗手是他们 ·  17 小时前  
新京报  ·  第一批春运返程的人已经堵在路上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方周末

2025,为什么建议写作者都去写科幻?

南方周末  · 公众号  · 社会  · 2025-01-17 23:26

正文

2015年,刘慈欣的小说《三体》斩获世界科幻文学最有影响力奖雨果奖。这是雨果奖创立62年来,首次有中国作家获得该奖项。由此,中国科幻开始走进世界文学的视野。


文学界一直提倡“中国故事走出去”,某种程度上讲,这件事在科幻小说上落地了。


《三体》中文版销量超过2000万册,英文版销量超过300万册,无论从销量、影响人群还是学界研究,都远超出以往中国主流文学的受关注度。


那时谁也没想到,长久以来被认为“亚文化”的科幻文学,有这样强劲的爆发力。


继刘慈欣之后,中国先后再有两名科幻作家郝景芳、海漄,获得雨果奖。最近一年,入围雨果奖的中国科幻作品更是多达9项,进一步为这波中国科幻潮增添了火力。


不仅是文学创作,影视、游戏、动漫、主题公园、乃至教育教学,都在积极拓展科幻领域。如刘慈欣的短篇小说《带上她的眼睛》就入选了部编本语文新教材。


整个科幻产业营收连续8年实现高速增长。其中,最为核心的科幻文学被视为是充满机遇的蓝海市场。在各类文学创作趋于饱和时,科幻文学方兴未艾,写作者供不应求。


近几年,科幻网文成为目前IP改编市场的重要来源,是不少年轻网文作者的创作首选,有的作者甚至作品还没写完,就被人高价买走了版权。


越来越多纯文学作家也开始涉足科幻领域创作:


作家石黑一雄在获得诺奖后,推出的首部作品《克拉拉与太阳》就是一部科幻小说。


布克奖得主麦克尤恩72岁时还在突破个人写作的舒适领域,强势涉足人工智能前沿科技,创作了一部真正思考人类未来困境的小说《我这样的机器》。


国内鲁迅文学奖、十月文学奖获奖作家王十月、王威廉、陈崇正等,近年来都在积极地探索科幻题材小说。《收获》《人民文学》等越来越多纯文学杂志也在刊发科幻小说。



为什么今天人们如此重视科幻?


过去,或许还有很多人觉得科幻离我们很远,但今天,科技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变成现实,“大数据杀熟”“AI与人类抢工作”每个人都能切身感受到科技的影响,我们的工作、生活乃至思想都在发生改变。


世界科幻大师阿西莫夫曾说:“科幻小说描写的是人类对科技水平变化的回应。”


在这个人类被科技日益异化的世界,我们内心潜在的失落感、恐惧感和对未来强烈的不确定感,都在驱使我们对科幻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科幻文学可以用超前的科技视角照亮人性的永恒困境,使我们达到对生命、对世界更深层次的理解,甚至预见未来。


今天,我们邀请了7位国内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郝景芳、陈楸帆、宝树、刘洋、张冉、飞氘,汇集雨果奖、中国科幻银河奖、华语科幻星云奖得主,花费半年打磨课稿,推出了国内第一门面向大众的科幻写作课——《南方周末科幻小说写作课》。


这次课程还获得了《科幻世界》《科幻立方》这样头部科幻媒体的大力支持,也获得了刘慈欣的重磅推荐——



我们希望在AI时代来临时,帮助更多人,通过学习科幻写作拓宽思维和视野,更好地理解科技与人性,理解未来世界。


如果你也曾仰望星空,思索过尘世之外的事情;或者喜欢推演和想象,对周遭的事物产生了一堆稀奇古怪的点子,却不知道如何落笔成文;又或者本身爱好文学与写作,想尝试科幻,却被科技的艰深拦在门外,那么欢迎加入我们!


点击上图,立即加入学习↑


01

所有人都可以写科幻吗?


科幻写作的门槛是不是很高?要有很深厚的数理化知识才能写科幻吗?这或许是很多人忧虑的问题。


科幻小说之母玛丽·雪莱,接受的教育多是西方文学和诗歌,但她却写出了200年后依然备受人们关注的伟大作品,世界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


中国科幻作家宝树,大学学的是哲学,亦写出多部深受读者喜爱的科幻小说,还入围了雨果奖。他特别强调,科幻文学不仅仅是基于科学基础的幻想,更重要的是对未来、时空、社会和人类本身的深刻反思。


还有在南方科技大学和重庆大学教授科幻写作的作家刘洋,他的学生大部分是零基础学员,在课程的激励下才开始创作科幻作品,但经过学习,作品成功发表在《科幻世界》《Clarkesworld》等中外期刊上,还获得各类科幻奖项。


中小学生写出优秀的科幻小说的例子同样比比皆是,“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获奖人员里,年龄最小的仅有六年级。



对于不善于写以科学知识为重点的“硬科幻”的创作者来说,完全可以选择自身擅长或感兴趣的领域去发展。


真正伟大的科幻作品都是将人文与科技元素融为一体的,一些更偏重人文的“软科幻”小说,同样可以是经典之作。


获得雨果奖的小说《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通过将科幻与心理分析结合,讲述一名先天低智的中年男性在接受实验性手术提升智力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小说中除了“可提高智力的脑部手术”外,几乎看不到更多科幻小说里常见的经典元素。但这本书通过对未来的科学猜测,深刻探讨人性、智慧与生命的意义,赢得了全球读者的喜爱。


同样获得雨果奖的中国作家郝景芳的小说《北京折叠》,则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未来高度发达的北京城,按照社会阶层分为了三个可折叠的、互相隔离的空间, 不同空间里能享受的活动时间、教育、工作等资源都是不同的。


文中的科技元素并不多,核心探讨的实际是社会阶层固化、资源分配不均的社会问题。但通过这样一个极端的科幻设定,更能引人深思。正如郝景芳所说:“虚幻现实可以让现实以更纯净的方式凸显出来 。”

去年的诺奖得主韩江的小说《植物妻子》,也被认为是一篇具有科幻色彩的小说,女主角逐渐变为一棵树的故事下,探讨的却是生命、爱情、亲情以及人与自然的共生之道。韩江将科学幻想与现实情感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既奇异又真实的文学世界。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对于许多作家来说,运用科幻概念和思路进行创作已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方式。


点击上图,立即加入学习↑


02

科幻作家如何推想未来?


常有人开玩笑称,科幻作家是预言家。


的确,我们今天所拥有的大多数科技,比如智能手机,AI,无人驾驶,面部识别,基因编辑......都早已被一群科幻作家所预言。


如今热议的“元宇宙”“人体冬眠”“脑机接口”“太空电梯”等科幻技术,或许也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现实。


他们不仅预言了科技水平的发展,还通过基于逻辑的推演,预言了未来世界里,生态、阶层、婚育、劳动权益等全景式的变化。


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大卫·布林的小说《地球归零》,写于1989年,那时互联网不过是极其小众的应用,但在这部作品中,已经展现出了对互联网时代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的担忧,而这个问题在今天已频频成为社会热点。


2017年,陈楸帆完成了科幻小说集《人生算法》的第一篇,探讨了“无需人类个体参与便能繁衍后代的方法”并描述了人类对这一改变的强烈恐惧。之后第二年便出现了轰动全国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


陈楸帆对此并不惊讶,在他看来这件事未来一定会发生,但要以一种受控的、安全的、呵护大众认识和伦理界限的,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推进。他在书里也有写到:“科技会不断冲击我们现有的伦理道德观念,一步步被人接受,变得正常化,然后被广泛地利用。这是一个历史化的进程。”



科幻作家是如何做到如此预测的?陈楸帆的秘笈是“What if假设法”,也就是设想“如果发生了什么,那么会变成怎么样?”


这种方法是从改写现实世界的某个规则开始,进而推演这种改变如何影响社会、人性乃至整个文明。


首先,你需要提出一个大胆的科技和社会假设。


比如一些经典科幻作品:


《海底两万里》:如果潜水艇技术足够先进,那么人类就能在海底自由航行。


《童年的终结》:如果儿童通过接受外星文明的知识灌输而获得超能力,那么人类将加速进化。


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系列:如果智能机器人遵循"机器人三定律",那么它们有机会与人类社会共存。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假设既要有科学基础,又要与现实世界有显著差异,具有足够的想象空间。这样它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能引发故事连锁反应的"支点"。


接下来,你就需要系统性地思考,这个假设带来的各种可能影响。


包括对科技、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以及该情景下的人性变化。


举个例子,经典科幻小说《2001:太空漫游》,陈楸帆老师就在课程中带我们拆解了科幻作家是如何具体推演假设带来的连锁反应的——


《2001:太空漫游》的核心假设是:外星文明通过在地球、月球等地布置神秘的"黑石碑"来影响和引导人类文明的发展。


在这一假定中,它对科技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外星文明的暗中干预,使得人类的科技进步被引导和加速。人类科技水平突飞猛进,实现了建立大型空间站、建立月球基地、探测木星等壮举;


它对社会结构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权力结构因此发生变化,掌握"黑石碑"秘密的人拥有巨大优势,他们很可能形成一个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决策圈,秘密主导人类事务的发展。


也免不了对人的心理和观念产生影响:如果人类并非唯一的智慧文明,那么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将受到根本挑战,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终极问题。

故事就是如此这般,在对科技幻想的设定下,实现了作者对于社会深刻问题的哲学探索。


类似的干货技巧在《南方周末科幻写作课》中比比皆是。


△课程试听



03

我们为什么要跟他们学?


你几乎在市面上找不到这样一波作家讲师阵容——

王晋康是中国“新生代”科幻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科幻文学的“恒星”;


郝景芳是中国继刘慈欣之后第二位雨果奖得主,也是唯一一位雨果奖亚洲女性获奖者


陈楸帆是第一个在美国科幻杂志发表作品的中国作家,《荒潮》还成为了中国科幻界响应世界科幻”赛博朋克“运动中的代表作,陈楸帆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威廉.吉布森”;


宝树的作品得过银河奖、华语科幻星云奖,去年还入围过雨果奖


王晋康、宝树、陈楸帆、张冉更是多次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和华语科幻星云奖,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一波科幻作家……


他们还是科幻写作教学经验丰富的讲师——


他们是多所高校的教授,培养过很多学生小白,并成功地让他们发表,从业,所以比一般作家更懂得如何设计课程,教大家学会科幻写作。


飞氘在清华大学开设了8年的“科幻文学创作”课程,课上诞生的部分优秀作业已结集为《长生法——清华学生科幻创作选》一书出版,还有学员作品发表在《科幻世界》上


刘洋在南方科技大学和重庆大学都开设过《科幻创作》课程,从教8年来,辅导学生超过300人,很多上过他的课的学生,现在已经是特别优秀的青年科幻作家和专业科幻游戏编剧


张冉亦有开发及教授《科幻小说》《科幻电影》等课程,在4年的授课过程中辅导学生超过500人,本院教师、学生发表的科幻作品累计发表及获奖十数篇


在《南方周末科幻小说写作课》中他们将从“故事创意、世界观、结构、人物塑造、写作元素”5大版块详细讲解科幻写作的秘笈,帮你系统构建科幻写作体系。


怎样找到故事的核心立意?

没有灵感头绪?不知道从哪写起?陈楸帆讲师用一招“乾坤大挪移法”和“what if假设法”帮你解决落笔难的问题。

 


怎样构建世界观及情节

世界观是幻想小说的灵魂,是贯穿情节和人物的内在逻辑。宝树讲师从科幻世界观的五种基本类型入手,为你揭示架构世界观的推想方式,深入讲解呈现世界观的独特方法与技巧。

 


怎样搭建故事结构?

结构帮你快速进入故事创作,让故事充满吸引力。刘洋讲师从三种基本结构模式入手,为你讲解怎样设计惊艳开幕,怎样设置谜团及微观结构,让故事富有悬念保持张力。

 


怎样创建塑造人物角色?

科幻小说的主要角色有人类、类人与非人三大类,张冉讲师会为你讲解怎样掌握科幻角色三种基础类型,怎样写出复杂度远超其他文学类型的科幻角色关系,怎样用角色赋予故事惊奇感。

 


怎样运用写作元素?

科幻的魅力在于创造神奇景观,物质正是科幻重要元素。飞氘讲师从重要的写作元素出发,将为你讲解如何发明装置和呈现细节,以及怎样设计文本形式和营造浓烈气氛。



本次课程分为2种规格:纯享版与训练营版,可供大家选择。




课程更新时间

2025年3月14日起,每周五更新一个版块:包含1节发刊词1节嘉宾,每节时长约30分钟。包括5个正课版块,共20节讲师正课,每节时长约15-20分钟。(课程更新完后,可反复回听)


(纯享版课表,点击放大查看)


(训练营版课表,点击放大查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