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试卷对试题结构、评价体系、以及试题的解析进行了全面的评析。试卷以“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为核心功能,注重核心价值、人才培养、教考衔接三个方面。试题涵盖了中国史、世界史、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等历史阶段,考察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试题设置多样,包括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等,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同时,试题还关注历史研究的前沿问题,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学以致用。
试卷围绕‘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展开,注重核心价值、人才培养、教考衔接三个方面,考察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高考评价体系明确了高考的核心功能,试题设置多样,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学以致用。
试题内容涵盖中国史、世界史、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等历史阶段,注重情境设置和设问方式的创新,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现象,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2024年高考历史安徽卷试卷评析
合肥市第六中学 夏雨
注:本试卷评析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转载和引用,请注明来源。
第一部分 试卷结构
题号
|
模块
|
试题情境
|
设问方式
|
必备知识
|
关键能力
|
学科素养
|
1
|
中国古代史(先秦)
|
西周至春秋战国青铜器的形制变化
|
这一变化说明
|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
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
史料实证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
2
|
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
|
(文言文)文献关于海外贸易的记载
|
此类记载所反映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
|
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
|
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
3
|
中国古代史(唐)
|
(文白杂糅)文献关于物种与社会生活的记载
|
这反映了
|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唐朝的对外交往
|
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
4
|
中国古代史(元)
|
(文白杂糅)文献关于南粮北运的记载
|
这说明,元代
|
元代的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
|
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
史料实证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
5
|
中国古代史(明)
|
(数据表格)明代东南地区四县役银分摊
|
据表1可知,役银分摊的做法
|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
|
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
6
|
中国近代史(晚清)
|
西学书籍的翻译与出版
|
这一现象表明
|
晚清时期的救亡图存
|
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
史料实证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
7
|
中国近代史(民国)
|
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由此可见,当时知识界已关注到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
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
史料实证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
8
|
中国现代史(改革开放前)
|
(图片)
1956年
政府签发的结婚证
|
这可用以说明
|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社会
|
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
9
|
中国现代史(改革开放后)
|
《光明日报》对改革开放初期人才流动的记载
|
这体现出
|
经济体制改革
|
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
10
|
世界上古史(埃及)
|
古代埃及王表的演变
|
据此可知,古代埃及王表
|
古代埃及
|
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
11
|
世界中古史(欧洲)
|
中古欧洲文学作品的记载
|
这一表述旨在
|
中古时期的欧洲
|
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
12
|
世界近代史
|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与《论李维》
|
由此可见,马基雅维利
|
文艺复兴
|
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
13
|
近代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行径
|
这一做法
|
近代欧洲的殖民扩张
|
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
14
|
18世纪末英国人的饮茶生活
|
这表明
|
全球贸易网络对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影响
|
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
15
|
20世纪初
德意志制造同盟的成立与作用
|
这说明,当时
|
一战前的国际秩序与国际经济
|
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
16
|
世界现代史
|
冷战期间的法国史学著作
|
这可用以说明,当时法国史学家
|
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
|
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唯物史观
|
17
|
中国史综合
|
秦汉时期的西南地区治理;
抗日战争时期与新中国的西南地区交通建设
|
概括措施
|
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
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分析历史问题
|
史料实证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唯物史观
家国情怀
|
分析特点及其作用
|
近代交通建设的意义
|
简述意义;说明关系
|
近代交通建设的意义;国家治理与交通建设的关系
|
18
|
世界史
|
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
|
说明特点
|
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
|
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分析历史问题
|
史料实证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唯物史观
家国情怀
|
简述标准
|
19
|
中国古代史(宋)
|
田子茂的生平
|
自拟论题,加以阐释
|
宋代的时代特征
|
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分析历史问题;
历史探究
|
史料实证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唯物史观
|
第二部分 试卷评析
高考评价体系明确了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因此,试卷分析围绕“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注重核心价值,凸显立德树人
1.深化“五史”考查,传承红色基因
2024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试题通过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历史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线索,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安徽卷第7题以新文化运动后期《新青年》的评论为情境,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历程,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折射出从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变化历程。安徽卷第8题以1956年4月上海市寿成区人民政府签发的恢复结婚证
创设情境,展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风貌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认同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安徽卷第2题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互市贸易为情境,展现了中国历史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景象,凸显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和平性特征及其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意义。安徽卷第17题以秦汉时期的西南地区治理以及抗日战争时期与新中国的西南地区交通建设为历史线索,展现了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进行西南地区治理的智慧,展现了西南地区在全民族抗战中的重要地位,突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西南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与巨大成就,引导学生感受西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抓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坚定决心与历史贡献,从而筑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增强学生对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认同。
3.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不竭源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安徽卷第3题立足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特征,以唐朝时期的物种传播交流为情境,展现了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盛唐气象,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加强人才培养,发挥选才功能
1. 优化情境设置,考察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新课标将学科核心素养凝练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意在鼓励学生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这就需要高考历史试题注重增加试题情境的生动性、真实性和开放性,强调对核心素养的考查。安徽卷第1题以
西周至春秋战国青铜器的形制变化为情境,考察了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的时代特征,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安徽卷第2、3、4题均以文献史料作为试题情境,反映了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官方书面语言的重要价值与地位,创设了较为生动、真实的历史情境,从不同领域展现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安徽卷第19题以宋代历史人物田子茂的生平为切入点,从小切口展现大历史,引导考生阐释与人物生平相关的历史背景、重大历史事件,对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创新试题设问,考察关键能力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关键能力,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它是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所必须培养的、支撑终身发展和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是发展学科素养、培育核心价值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根据《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历史学科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3项关键能力。安徽卷选择题部分设问大多为“说明”、“表明”、“反映”、“体现出”、“据此可知”,对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关键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安徽卷第5题通过数据表格的形式展现了明代东南地区四县役银分摊情况,引导考生对数据表格中所反映的历史变化进行概括和解读,有效考察了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关键能力。
3.鼓励批判性思维,凸显学以致用
历史研究的兴盛,历史知识的运用,历史智慧的发挥,从来都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现实的需求息息相关。高考历史对应用性的考查,强调综合运用科学方法与批判性思维对历史现象进行梳理、论证和探讨,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安徽卷第18题以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为情境,考察了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特点以及评价国际货币体系应该持有的标准,引导考生批判性思考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趋势、本质特征以及历史局限,引导学生认识国际货币体系应当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三、加强教考衔接,确保平稳过渡
1.紧扣历史教材,强化基础考察
2024年是安徽省实行高考“3+1+2”第一年,也是回归历史学科独立自主命题的第一年。安徽卷紧扣新课标与新教材,创设新情境,注重核心素养考查,突出主干基础知识,试题难度适中,进一步加强教、学、考有机衔接,确保考试内容改革平稳实施。安徽卷第4题以元代的南方税粮征收与海运发展为情境,考察了元代的经济发展与海运发展之间的关系,紧扣《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教材原文:“元朝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安徽卷第12题以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与《论李维》为切入点,考察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发展特征,紧扣《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8课教材原文:“文艺复兴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长期 被宗教戒律压抑和禁锢的人性。”
2.紧扣课程标准,推动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课程是一个系统、科学的历史课程体系,是中国新时代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等级考的内容组织,要特别注意不同内容在通史与专题的内在联系以及在考试中的呈现特点。2024年安徽卷历史试题紧扣历史课程标准,增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之间的联系,引领学生从整体和多角度认识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安徽卷第17题以秦汉时期至新中国的西南地区交通建设为历史线索,将必修的“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伟大的建设成就”等内容和选择性必修2的“交通与社会变迁”融通结合,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整合和知识体系的建立。
第三部分 试题解析
2024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
历史试题 答案解析
注意:本答案系个人解析,不代表官方答案。本人保有该原创答案解析的著作权。请勿将该解析用于商业用途。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1.【答案】C
【解析】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无取巧用意,纹饰原始,颇有图腾意味;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器制多轻便适用,每每以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追求精巧玲珑,标新立异。据此可知这一变化是青铜器从祭祀陪葬的礼器转变为日常生活器具,说明青铜器的礼乐功能弱化,C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出宗法观念,A项错误。
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铁器逐渐推广,中国历史从青铜时代逐渐进入铁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相对衰落时期,B项错误。
材料所述青铜器无论是祭祀陪葬的礼器,还是日常生活器具,一般都不用于农耕,不能体现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根据
“立夷市于郡东,大收其利”
,“郁州(今属连云港市)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
”,
可知材料所述的“市”主要位于边疆地区,这体现了互市交易,C项正确,A项错误。
市镇兴起主要是宋代以后,尤其是在明中叶以后,且市镇兴起维护时局稳定不合逻辑,B项错误。
榷场设立于宋代,D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唐朝文献中大量记载外来物种,并且这些外来物种中的茉莉花
“
始来中土,今番禺士女,多以彩缕贯花卖之
”,
可见唐朝对外来物种的接受与发扬,这反映了唐朝文化兼收并蓄,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唐朝风俗的对外传播,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到市民生活,更没有体现“悠闲雅致”,C项错误。
材料中的《酉阳杂俎》、《北户录》为同一体裁,文学体裁多种多样没有体现,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阅读材料,可知材料主要讲述了江东宁国、池、饶、建康等地区的粮食以及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征之粮都通过海运运往元大都的过程,体现了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到江南粮食的商业化。市场化行为,不能体现江南粮食商品化程度高,A项错误。
元朝时期,长江流域东西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存在明显差异,当时长江东部地区应是长江流域的经济中心,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以及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均不合史实,C、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阅读表格可知,役银分摊之后丁银比例下降,而田赋比例提高,而人头税的降低意味着百姓生养更多人口的赋税成本降低,有利于刺激人口增长,B项正确。
根据表格,人丁税额下降,A项错误。
丁银比例下降,田赋比例提高,这意味人头税重要性下降,政府不必要将人口作为赋税的重要依据,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所有松弛,这将导致政府减轻对于农民的人身控制,也意味着百姓从事非农业的产业将获得更好的环境,从而有利于商业发展,C、D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西学书籍“渐有乐购者,近三年来,几于四海风行”,可见当时西学流行。从书目中可以看出,这些书目主要是关于各国兴衰历史的介绍。因此,有识之士借鉴异邦兴衰探索救亡道路这一说法对材料的解读较为准确,D项正确。
“师夷之长技”主要流行于洋务运动期间,A项错误。
“普遍认同”过于绝对化,B项错误。
《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西学书籍“渐有乐购者,近三年来,几于四海风行”,可见当时西学流行,而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材料中1899年正是戊戌变法失败后不久,这表明“戊戌变法”促进了新学传播,而非是“戊戌政变”推动新学传播,C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新青年》刊文强调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要“参照现在的情形,加以考虑,断不可一昧盲从
”,这表明社会主义学说要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不能照搬外国经验,这也表明了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D项正确,ABC项错误。
8.【答案】A
【解析】恢复结婚证印有“互爱互敬和睦团结,同心协力劳动生产”字样,可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提倡“互爱互敬和睦团结
”的新的婚姻风尚,鼓励婚姻双方“
同心协力劳动生产
”,共同建设社会主义,这表明了
人民政府倡导新风尚,A项正确,BCD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
1986年6月17日
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湖南某国企—副总工程师,因工作不顺不辞而别折射出当时进行的国企改革;他最终被湖北某偏远山区县委书记“用事业吸引人,用工作挽留人,用诚意感动人”的做法打动而入职当地企业,体现出了经济体制改革拓宽人才流动空间,D项正确。
材料虽然体现了国企改革,但没有体现国有企业改革的显著成效,A项错误。
工程师最终入职湖南某偏远山区当地企业,材料并未体现这一当地企业是私有制经济或公有制经济,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城乡经济差距缩小,C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古代埃及王表通常是指按照年代次序罗列统治者形象、名字和头衔的文献”,“王表中的大量王名写于王名框中,王名框上一般刻画有代表荷鲁斯神的鹰隼形象”,可见古代埃及王表有助于强化古埃及国王的权威,同时也体现出王权与神权之间的融合,B项正确。
古代埃及王表可能用象形文字书写,但不能说明象形文字的缘起,A项错误。
古代埃及王表通常是指按照年代次序罗列统治者形象、名字和头衔的文献,因而不能呈现埃及神庙的兴衰,C项错误;同理,也不会展现分裂与统一的场景,D项错误。
11.【答案】D
【解析】结合学科与文化常识可知,宝剑是中世纪时期欧洲骑士的重要象征。材料主要取材于查理大帝远征西班牙史实,主要内容是对宝剑功绩的歌颂,可见其主旨是歌颂骑士英雄,D项正确,ABC项错误。
12.【答案】C
【解析】马基雅维利(1469—1527)生活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撰写《君主论》献给佛罗伦萨的统治者,认为荣誉是君主建功立业的目,体现了文艺复兴对王权的肯定从而对抗神权。他主张通过共和制恢复和维护人的自由,可见对于自由的维护。综合上述信息可知,马基雅维利具备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的普遍特点,承认和肯定人性并据此提出一些政治和社会主张,C项正确。
启蒙运动试图构建未来理性王国蓝图,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到君主制与共和制异同的比较,B项错误。
材料没有描绘欧洲地区的二元政治格局,D项错误。
13.【答案】C
【解析】近代西方国家在海外地区的海图和地图上“先傲慢地描绘一个地区,并强加上一个欧洲来源的名字,然后就等同于宣示了对其之所有权”,这表明当时欧洲人将地图作为一种殖民扩张的工具,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殖民地之上,粗暴侵犯其他地区的主权,体现了霸权主义,C项正确。
西方国家的这种行为会加剧殖民国家对于殖民地的争夺,不会避免列强之间的纷争,A项错误。
西方国家的这种行为属于殖民扩张行为,加剧了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B项错误。
1884年召开的柏林会议
确立了“有效占领”的原则,要求声称对某片土地有所有权的国家应对这片土地有实质性的占有和控制,与材料所述内容不符,D项错误。
14.【答案】A
【解析】“东方的茶叶和西印度群岛种植园里的糖,成为英国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体现了全球联系的加强;“他们将糖与牛奶加入红茶中,别具匠心地调制成英式红茶
”,
体现了全球化潮流下文化碰撞交融所带来的社会文化的嬗变,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亚非拉地区的国际经济地位,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资本原始积累,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系社会阶层分化,D项错误。
15.【答案】B
【解析】“通过与艺术家、设计师及制造企业间的合作,探索出德国制造的独特工艺技巧”,体现了德国的文化创新;“提升德国工业品质量的目标,增强了德国工业在海外的扩张实力
”,
体现了德国工业的发展,B项正确。
欧洲工业制造流行德国工艺与“探索出德国制造的独特工艺技巧
”互相矛盾,A项错误。
德国国际地位主要依赖于德国综合实力而非工业设计,C项错误。
欧洲强权博弈以政治、军事和经济博弈为主,而非以文化竞争为主,D项错误。
16.【答案】B
【解析】法国史学家在《法国当代史:身份与变化,从1789年至今》中运用了“资本主义
”、“
工人阶级
”等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学术概念,B项正确。
该著作有七个专题:导言,法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法国人口问题的特殊性,1789年至1980年的法国农民,工人阶级的增长,法国国家、政权与民主,政党、政见与思潮。可见该著作主要以专题而非以编年体形式叙述宏大历史,A项错误。
20世纪80年代
为冷战期间,当时法国史学家不可能摆脱冷战思维对史学的影响,C项错误。
材料所述法国史学家并非马克思主义者,不会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撰写法国通史,D项错误。
17.【答案】(1)措施:设置郡县;修建道路;因俗而治。
(2)特点:以重庆为中心,辐射西南地区;里程较长(规模较大);打通国际交通线;服务于长期抗战。
作用:加强了西南地区的联系;推动了战时人力和物资调动,有助于抗战的最终胜利;有利于战时经济建设,为全民族抗战提供后方根基;有助于坚定人民抗战决心和信心;有利于接受国际社会援助和开展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3)意义: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推动国防建设,维护国家安全;促进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便利了西南地区群众出行与生活
关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解析】(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答题要求。根据试题,设问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秦汉时期加强西南地区治理的措施。注意需要结合所学知识,答题语言要概括、凝练。第二步,根据地图获取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概括秦汉时期加强西南地区治理的措施。
获取地图信息与结合所学知识
|
组织答案
|
益州郡等汉代郡制
|
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
|
设置郡县
|
古代交通道路
|
秦朝修建直道、驰道、五尺道等
|
修建道路
|
畜牧业部落、农业部落、半农半牧部落
|
因俗而治
|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答题要求。根据试题,设问是,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地区公路建设的特点及其作用。可知,题目有两个小问,第一小问要概括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地区公路建设的特点,第二小问要分析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地区公路建设的作用。
第二步,根据材料获取历史信息,概括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地区公路建设的特点。
获取历史信息
|
组织答案
|
国民政府加强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公路交通建设,……的汉渝公路
……旨在联通湘、粤、桂、川、贵、滇各省
|
以重庆为中心,辐射西南地区
|
新修筑公路累计达5000余公里
|
里程较长(规模较大)
|
国际交通方面,在西南修建桂越、滇越、滇缅、中印等交通线路
|
打通国际交通线
|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后,……1941年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