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吉安发布
权威发布,传递政声,畅达民意,温暖民生。红色摇篮,山水吉安——吉安发布伴您同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吉安发布

一绝!他用高温把树叶“烧”进了杯盏里

吉安发布  · 公众号  ·  · 2025-04-13 10:4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把泥巴“玩”到极致!


作者 | 康美权

题图 | 伍映 山正进行柴窑烧制。李程仁/摄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来自江西吉安县的伍映山上榜。此番获得国字号“官方认证”,伍映山惊喜万分。
从初涉陶艺的懵懂少年,到扛起吉州窑传承大旗的非遗传承人,伍映山把泥巴“玩”到极致,其人生宛如一部与窑火交织的传奇。

图片

萌芽:童年邂逅,梦想初种


1970年4月,伍映山出生于吉安县新墟乡井头坞村(今属青原区),父亲希望他即使居家务农,也要做一个新式农民,便给他取名叫伍新农。
童年的伍新农,生活在物质匮乏却充满新奇的乡村。农村艰苦的生活条件,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7岁时,伍新农来到黄塘小学读书,他发现身边的同学大都有个好听的名字,觉得自己的名字太土气,于是要求父亲给他改名。父亲想起他出生时,正是井头坞山映山红漫山遍野盛开的时节,于是给他改名伍映山。这个自带烂漫春光的名字,饱含着父亲的殷切期望。
去黄塘小学的路上,要经过一个民间窑场。窑场里,一堆堆毫不起眼的黄泥巴,在窑工师傅粗糙却灵巧的手中,神奇地变成了酒坛、酒缸和凉水壶等器物。年幼的伍映山,每次路过都会忍不住探头张望,眼中满是好奇。
图片 伍映山指导陶艺爱好者拉坯、修坯 。李程仁/摄
看着那些泥巴在工匠们的摆弄下逐渐成形,再经过烧制,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伍映山很是着迷。谁也未曾料到,这段童年与窑场的故事,会在他心中种下一颗陶艺的种子。
有一次,伍映山放学路过窑场,看到一位工匠正在拉坯。那飞速旋转的泥团,在工匠手中仿佛有了生命,随着双手的舞动,渐渐变成一个规整的酒坛坯子。伍映山看得入神,直到夕阳西下,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回到家,他满脑子都是窑场里的场景,忍不住拿起地上的泥巴,学着工匠的样子摆弄起来。虽然只捏出一个歪歪扭扭的形状,但那一刻,他心中对陶艺的热爱愈发强烈。
图片

成长:曲折求学,终入窑门


伍映山在黄塘小学就读两年后,因父亲工作调动,全家搬到吉安县城关一小。父亲师范学校毕业,多才多艺,写得一手好字,还擅长画画、做漆艺。伍映山从小耳濡目染,对艺术的热爱愈发深厚,笔下的竹子和马栩栩如生,透着灵气。
20世纪80年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深入人心。在父母的引导下,高中时期伍映山学了理科,后来,他发现自己对理科并不感兴趣,对美术的兴趣却愈发浓厚。于是,他向父母提出转文科的想法,但遭到了拒绝。为此,伍映山十分失落。
1989年夏天,高考落榜的他心情低落,接连复读、补习,却始终无法找回状态,与大学录取通知书失之交臂。那段时间,他宅在家里,心灰意冷,对未来充满了绝望。
转机出现在吉安县文天祥纪念馆筹建之时。筹建小组负责人肖史牟,是伍映山父亲的故交,也是第一任吉州窑古陶瓷研究所所长。彼时,伍映山屡试不第,无所事事,肖史牟便将他招入筹建队伍。
此时恰逢有一个吉安县工农业产品展览馆的临展在组建班子,需要有美术基础的年轻人,伍映山便跟着肖史牟边学边干。在这个过程中,他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一年后,伍映山正式进入文天祥纪念馆工作。凭借对文史的热爱和出色的讲解能力,他逐渐崭露头角。2002年,文天祥就义719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吉安举办,文天祥纪念馆全面升级改造,伍映山担任“改版”负责人。他全身心投入,从硬件设施到软件内容,从历史研究到美学构想,都精心策划。
最终,纪念馆焕然一新。领导看中了伍映山的才能,希望他能挑起吉州窑“掌门人”的重担。2003年3月,伍映山担任吉州窑古陶瓷研究所所长。

图片

传承:守正创新,续写传奇


吉州窑位于吉安县永和镇,是中国古代江南地区一座有名的综合性窑厂,有着1200多年的历史。在宋元时期,吉州窑陶瓷远销世界各地,如今众多博物馆和收藏家都视其为珍品。
伍映山上任之初,吉州窑面临着重重困境:没有财政拨款,员工人心涣散,技术人才流失严重。他深知,要想让吉州窑重新焕发生机,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为学习技术,伍映山四处奔走。他想起小时候路过的窑场,找到了当年的烧窑人。曾经精壮的汉子如今已白发苍苍,伍映山从他那里学到了传统的烧制技艺。之后,他又带着员工前往景德镇取经,拜访刘品三、张文江等专家。在景德镇的窑场里,伍映山仔细观察每一个烧制环节,与工匠们交流探讨,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回到吉州窑后,他结合所学,推出适应市场的新产品。
图片 在“耕泥坊”展示厅里,伍映山向陶艺爱好者介绍研发制作的陶瓷产品。 李程仁/摄
在吉州窑的众多产品中,木叶天目盏堪称一绝。这种盏始于南宋,将一片树叶置于施完天目釉的坯体上,经高温烧制,树叶灰与釉面融合,留下独特的纹理。20世纪80年代初期,吉州窑虽能生产木叶天目盏,但技术不稳定,后来更是因人才流失而近乎失传。伍映山深知木叶天目盏对吉州窑的重要性,便把它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
他通过研究发现,日本的濑户烧在传承中国黑釉瓷制作技艺方面做得很好。这让他意识到,吉州窑的发展也必须守正创新。于是,他开始谋划建设柴窑,恢复传统烧制方法,他摒弃商业材料和工业材料,坚持使用本土材料。那段时间,带领团队在永和镇周边四处寻找合适的材料,拿回实验室分析,不断尝试。
在制作木叶天目盏时,他们走了不少弯路,尝试过各种复杂的方法,却始终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直到有一天,伍映山突发灵感,尝试直接将一片叶子放在坯体上烧制,没想到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此,他们开始对树叶的选择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不同树种、不同地域、不同季节采摘的树叶,烧制出来的效果都不一样。经过无数次的比对和试验,终于找到了最适合的树叶和烧制方法。
他还尝试将菩提叶用于制作木叶天目盏,将佛教文化与吉州窑相结合,赋予了传统陶瓷新的文化内涵。他制作的木叶天目盏,釉色温润含蓄,从胎底到釉色,每一处细节都体现着传统技艺的魅力。
作为非遗传承人,伍映山深知传承的重要性,面对各地来的学徒,他几乎来者不拒。寒暑期是他最忙的时候,很多各地的学生前来学艺,他耐心地教学生们拉坯、修坯、装饰、烧制等技艺,希望培养出全面的陶艺人才,而不是流水线上只懂单一工序的工人。
为潜心研究,2014年伍映山辞去吉州窑古陶瓷研究所所长职务,成了“耕泥坊”一名带艺修行的“独行侠”。窑火熊熊,照亮了他的脸庞,也照亮了吉州窑传承与发展的道路。


更多精彩资讯就在
吉安号客户端
图片


来源:  当代江西
监制: 段江婷
值班主任: 黄晓薇
值班编辑:王洁
编校:陈力

帮忙点个 图片 图片 ,分享给更多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