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一下,是号里孩子们从小看到大的乐乐趣!
我心中机关科普书的神~
说到这次选绘本,还挺多感慨的,且听我细细道来。
前几年,人民日报曝光了两套在孩子圈里流传甚广的有毒读物。
一套详细的讨论了怎么自杀:
这事说起来,还是挺幸运的,因为这两套书名气大、影响大、关注度也高,下架整改的非常迅速和彻底。
但这几年,1元1本的低价书一兴起,毒绘本简直有卷土重来的架势!
画面丑不丑,先不说。跟主题搭不搭,也不说,中间的男孩为啥不穿裤子?是笔恰好没墨了吗?
还有这种细思极恐的:彩虹鱼有一身漂亮的鳞片,别人想要,它想也没想就拒绝了。
最后,为了赢得朋友,彩虹鱼一片又一片扒下了身上的鳞片,送给别人。
也有很多妈妈抱怨:
“从来没质疑过阅读的好处,书也买了不少,可只要有点空闲,孩子只想刷手机,根本不想看书,我感觉娃根本就看不进去。缺乏沉静下来阅读的能力。”
但我还是想劝,一定不要因为任何原因,让孩子放弃阅读啊!
其实从CC小时侯,我就在公号一直不遗余力的喊大家带娃阅读,我不知道大家的进度。
平时任务不多的时候,周末无所事事的时候,俩娃的第一选择,都是自动找本书看,他们俩是从来不玩手机,不刷短视频的。
我个人认为,现在这个时代,绘本/图书是唯一一个可以抵制「手机侵略孩子大脑」的工具,没有之一。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old fashion baby”。
一个热知识:
人类大脑出厂时间1万年;手机出厂时间50年。
当我们习惯了手机主导的生活方式时,还停留在远古时期的大脑却不能识别出来。
它只会沿用着一万年来的生活思路,对我们当下的生活进行评判。
你以为娃只是在刷手机,但其实,每一个消息的提示音,每一次新的页面的浏览,都是给娃的身体注射
“多巴胺”。
尤其各种短视频APP,专注
“如何让人上瘾”
领域100年。
当大脑习惯了由手机给我们注射的多巴胺后,就会把它识别为跟吃饭、睡觉一样的“生存必需品”。
一旦我们接触不到手机,就会引起人体的
“战或逃反应”
,立马会感到压力倍增。
有研究显示,常玩手机的孩子,一旦停止,会有种患得患失感。
而对于成年人,即使将手机调至静音状态,也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大脑虽然作风像个古板的老家长,但又非常赶时髦。
万年来人类之所以持续进步,是因为大脑习惯了接受新鲜刺激。
如果长期处于缺乏变化和刺激的环境中,不仅会心理上疲惫和厌倦,还可能使大脑“生锈”!
谁能代替短视频,给孩子的大脑提供正能量、多元化、更高级的刺激?
法国脑科学专家斯坦尼斯拉斯·迪昂从脑科学层面做过类似的解释:
喜欢阅读的人,连接左右半脑间的胼胝体后部会变得更厚。
这也很好理解,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眼睛在工作,我们还要解码文字,还会联想文字描绘的画面,还会思考和质疑,还会调动感官,比如看到刺激的情节,肾上腺就会上升。
大脑就像肌肉一样,也需要训练,而阅读的过程就是一种高强度的重塑大脑的过程。
有了足够多的锻炼,大脑能同步处理的信息更多、思考问题更深刻,记忆力也会更好。
图像、视频是跳跃式的,而阅读是线性的,是需要前后联系、反复思考的,经常阅读的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会更长。
哪怕从更“功利”的角度来看,阅读能力也是必须重视起来的。
相信很多人都注意到了,语文未来的考察趋势,阅读题分值很大,阅读材料文字量很多,特别考验孩子的阅读能力。
教育部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的一句话曾一度冲上热搜:
“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什么意思?
如今高考试卷的阅读量,动辄上万字。
它考的就是孩子的
阅读速度,
以及在维持速度的前提下,
提取有用信息
的能力。
数学卷子,
必出一道材料分析题:
(好好的数学题非要扯上筒车)
在中高考等重要考试中,这类数学题的占比也在逐渐加大:
这种材料题不仅仅考核孩子的计算能力,要想正确解答,孩子要做到:
能快速、准确、全面地提取题目中的关键数学信息。
这类题目读懂了就不难,可经常会有考场上读不懂,然后回头拍大腿、痛惜不已的情况。
还有的孩子看到这类题目特别发憷,甚至直接放弃答题!
数学材料分析的题目在逐年增多,并且形式非常灵活,用到的材料更是覆盖人文、地理、科学等等多个领域,让人防不胜防。
办公室9年级的妈妈反馈,中学之后
的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等科目,也都有这样的趋势。
所以,阅读肯定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要让孩子长期坚持做下去的事儿。
经典名著这类绘本,经历了时间的淘洗,经过一代又一代文学家的品评,经历过无数读者的检验解读,这些书肯定是值得阅读的。
▼季羡林《清塘荷韵》,多次入选中小学生语文教材。
▼全球畅销20年的大师经典翻翻书:
像我们熟知的凯迪克金奖、丰子恺奖、信谊图画书奖、凯特·格林威奖、纽伯瑞奖、格林纳威,这类享誉全球的大奖,它们的评审标准是非常严谨的。
评奖人员包括知名作家、插画师、图书馆长、经验丰富的老师等等,他们的认可基本就等于高品质,跟着他们选,大概率不会出错。
权威且名气大的出版社,不想砸自己的招牌会找靠谱的作者,选择优质的图书,严把图书出版的各个环节,保证图书品质。
比如DD很喜欢的一套社交绘本,作者是小猪佩奇作者,他的要求就极高。
还有CC很喜欢的一套
漫画五千
年,
画风长在我的审美上。
和出版社聊完才知道,咱们小时候看的《虹猫蓝兔七侠传》《蓝猫淘气三千问》都是这个团队创作的。
虽然是可爱的兔子形象,但从表情到动作再到装束,都是很专业很细致的。
沉浸式读历史,真的很加分!
作者跟出版方是一种双向奔赴,互相成就,这就无形中替我们先筛选了一番。
咱们平时刷新闻、刷视频,你越是喜欢看什么,手机就会越给你推送什么。这就是“信息茧房”。
孩子爱上了这类书,就会越发的爱看这一类,其他类型的书都看不进去,到最后,眼里只有这类书。这就会局限孩子的认知。
幼儿园、小学阶段的孩子,阅读偏好还是形成期,还不到定型阶段,我们有必要把不同种类的书都给孩子“尝一尝”。
帮孩子建立起全方位的、立体的阅读体系,拓宽他的视野、认知,打破阅读的茧房。
结合这次选出来的部分书,给大家归纳一下,孩子的书架一定要有这几类书:
家长最常踩的坑就是逼着孩子看“该看的书”,然后再抱怨孩子“不爱看书”。
有段时间DD喜欢采蘑菇,路边只要见到就要摘,问我这是啥?那是啥?
后来我直接给他买来本《菌菇博物馆》,简直大开眼界,get了不少硬核知识,四处跟人显摆。
都别小瞧了去,陪娃细读,越读越有“自己是个文盲”的即视感。
没有办法
带孩子行万里,但我们可以带孩子读万卷书。
未被探索、开发的新知识是大脑最喜欢的,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读书读到很兴奋:
有
长达2.5米的风琴折页设计,给孩子呈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观察地球。
气候是如何运转的?
弹跳立体模型,真实再现水—云—雨—水的循环过程:
迷你小书,生动演示盘古大陆是怎样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可爱的汉堡形折页,告诉孩子什么是碳足迹:
每翻开一页就好像在进行一场探索游戏一样,让孩子时刻有一种“发现新大陆”的兴奋感。
▼还有我都看得一愣一愣的
仿生学:
人类模仿大自然,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创造出多少新的物品、技术和生活方式啊~
▼以及
财商天才
养成指南:
金钱简史、数学简史、宇宙简史:
▼
探秘火星:
让孩子跟进马斯克的步伐,看是不是有一天人类真的能移民火星。
这次看眼界的主题可太多了,回头我一定得开个单章好好写写。
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
初中科目直接上升到八科,涉及的知识点太多了,不能等初中之后再抓,小学阶段如果想无痛的get些知识点,就要提前规划。
提前规划并不是要求孩子要机械的背诵知识点,这太泯灭人性了,还会打击孩子的学习兴趣。
我们完全可以“软着陆”,通过有趣的学科启蒙类书籍,让孩子不知不觉间掌握以后要用到的庞杂的知识点。
这次给大家选的书单里就有一套《米吴科学漫画》,是国内位数不多的原厂高品质科普漫画。
也是CC追着要买的书,从第一季一直追到了现在的第五季,比咱们追剧还上瘾。
之前也给孩子买过不少漫画式的科普,但大多都是
徒有漫画的形式和人物,没有漫画的故事内核,只是换种方式“口述”知识。
米吴之所以备受小学生的欢迎,它是
软性漫画包裹学科知识
!
最绝的设计,是一群来自太空的科学小象,每个小象都有一个特殊技能(代表一个知识点),意外来到地球,引发一系列的奇妙冒险故事。
设定有趣、充满想象、融合科学知识点,“精灵宝可梦”式的角色收集,让孩子爱上科学世界。
这套书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
内容简单易懂一点也不枯燥,是孩子们爱看的“真”漫画,还能“真”启蒙!
它是一套
与教材强关联
的漫画版上下五千年,重点知识一网打尽,小学生也能读懂的历史入门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