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结直肠癌领域研究进展颇丰,肿瘤资讯有幸邀请到CSCO理事长李进教授、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EORTC胃肠肿瘤主席Gunnar Folprecht教授和中山大学肿瘤医院陈功教授就2017年度结直肠癌的最新进展及对临床实践的影响展开中西大咖对话。
陈功教授:
肿瘤资讯的各位网友,我是本次访谈的主持人。非常荣幸邀请到两位国内和国际上知名的消化肿瘤内科专家,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和来自德国的Gunnar Folprecht教授参加访谈。首先请Gunnar Folprecht教授谈一谈2017年晚期结直肠癌有哪些比较重要的可能影响或改变临床实践研究?
Dr.Gunnar Folprecht:
辅助化疗最重要进展的是IDEA研究,辅助治疗三个月对比六个月。在Ⅳ期肠癌里面,原发瘤部位影响生存及改变治疗,生存差异背后的生物学差异还不清楚。在新药研发方面,在中国呋喹替尼是新的后线治疗药物。
陈功教授:
除了国际研究,请问李教授我们国内的肠癌进展有哪些值得关注?
李进教授:
刚才GunnerFolprecht教授提到IDEA研究,该研究共计纳入一万余患者,虽未纳入中国患者,但对全球范围结直肠癌辅助治疗决策的影响非常大。Ⅲ期大肠癌患者基数庞大,在全世界范围之内此类患者能够减少三个月的用药量,而不影响生存,对社会、患者及其家庭都是极为有益,在节省社会资源的同时,又可降低患者的化疗暴露,减轻化疗带来的毒副反应,该研究对全球肠癌治疗的贡献价值巨大。可谓近三年中肠癌领域最为重要的研究之一。
另外一项全球范围内影响深远的研究是FRESCO研究,该研究虽然仅在中国进行,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亚于其它晚期大肠癌的研究,研究质量很高,研究中呋喹替尼毒副反应同以往的标准三线治疗有明显的降低。
陈功教授:
请问李教授呋喹替尼和瑞戈菲尼在耐受性有那些差异?
李进教授:
呋喹替尼乏力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由于毒性比较低,患者药物暴露剂量得到保证,使治疗效果得到保证。FRESCO研究证明对三线患者应用呋喹替尼生存可延长达2.7个月,这一结果在现有类似研究中最长。这归功于28家研究单位,包括研究者、研究护士和患者对该研究的杰出贡献。
陈功教授:
今年在ASCO上,李教授做了FRESCO研究口头报告,让中国医生很自豪。该研究是ASCO学术委员会第一个被所有人推荐的口头报告,足见大家对FRESCO研究的重视。目前在结直肠癌研究上,没有更多的新方法,FRESCO这项高质量的研究告诉我们在后线治疗有新的药物加入到治疗大家庭,大家对此非常期待。
李进教授:
该研究不仅是生存期达到最长,最重要的是对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在抗VEGFR单克隆抗体贝伐珠单抗治疗失败后,呋喹替尼仍然有效。除了大肠癌,抗VEGFR单克隆抗体失败后,抗VEGFR药物可能仍然有效,关键点在这里。2017年大肠癌领域上还有一个重要的药物就是BRAF抑制剂威罗非尼。威罗非尼可能成为未来大肠癌研究的中心,BRAF突变占晚期大肠癌8%~10%,至少占4%~5%,该类患者对化疗和其它靶向药物抵抗,威罗非尼+西妥昔单抗+伊立替康明显延长生存期,无疑对BRAF突变患者是很好的福音。
陈功教授:
请Gunnar Folprecht教授点评一下FRESCO研究结果的意义?
Dr.Gunnar Folprecht:
该研究非常有意思,呋喹替尼作为VEGFR TKI可能有不同的作用机制,较安慰剂显著延长2.7个月生存期,是历史最好的数据。如果与瑞戈菲尼展开头对头研究将非常有趣。呋喹替尼未来会在中国批准上市,也希望未来能为全球的患者造福。
陈功教授:
在国内李教授牵头的雷莫卢单抗单抗研究正在进行入组,Gunnar Folprecht教授作为RAISE研究的PI,能否介绍一下该研究的一些信息?
Dr.Gunnar Folprecht:
不管以前的大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如贝伐珠单抗还是现在很多的TKI,都存在一个持续使用的问题。患者耐受情况下持续使用都会有一定的获益,从一线跨到二线三线还可以继续用TKI,抗血管生成治疗需要持续使用。
李进教授:
雷莫芦单抗在二线治疗大肠癌上已经证明是有效的,将来在一线跟贝伐珠单抗做头对头比较,以进一步验证雷莫芦单抗的疗效及安全性。
28个肿瘤相关临床试验招募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