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丨中国公募基金经理投资能力榜(2023年度)
近两年,主动权益市场迎来寒冬。新基金难发,旧基金被赎回,基金业绩一片惨淡,许多投资者对基金的态度也悄然间发生了转变。以往热闹纷繁的年度业绩比拼,如今已鸦雀无声,市场关注的焦点,早已嬗变成了新宠ETF。
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上没有人在赚钱了,仍然还有一批优秀的基金经理,为投资者坚守到了远超预期的收益。
我们坚持制作
2023年度的《中国基金经理投资能力榜》
,
继续为大家提供基金投资不一样的视角。
声明:
本榜单是全国首家将基金产品规模作为重要计算因子的基金业绩排行榜
,
与以往各大基金排行榜不同,这张榜单具有一定颠覆性。
此次纳入统计的基金均是2023年12月31日之前成立的基金,2024年所有成立的次新基金均未统计在内。统计各种类型的基金数量如下表所示:
统计:老揭工作室
先给各位奉献上股票型主动基金的基金经理能力榜:
由于股票型基金的股票仓位不能低于80%,在2023年A股全年震荡、沪深300全年下跌11.38%的背景下,基金经理能做到正收益已是不易,若是在规模不小的基础上还能有超额收益,便更加难能可贵。
从前20的榜单中不难看出,
科技成长主题基金占比较高
,
当然主要是得益于跟AI搭上了关系,不过可惜,全年收益率大多数都在10%左右,甚至榜单靠后还有一些负收益的存在,可见2023年高速轮动的市场,的确给主动权益投资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不过,作为榜首,国金量化多因子非常值得拿来一叙,它不仅是榜单前20中唯二的百亿基金,而且其量化属性,也在2023年饱受争议。尽管如此,它仍然杀出重围,勇夺冠军,足以证明其量化团队的实力。
再来看看偏股型基金的排行榜:
竟然又是国金的量化基金夺冠!而其基金经理马芳,扒了一下数据,发现还挺惊艳。
就在2022年末,马芳管理的3只量化主动基金国金量化多策略、国金量化多因子、国金量化精选合计规模不过33.37亿元,2023年末合计规模就达到了228.52亿元,
一年间规模上涨近200亿元
。
同时,基金连续两年年度业绩都还不错,看来确实是有两把刷子。
不过,就在今年年初的时候,马芳的三只量化基金都遭遇了巨幅回撤,三只基金年初至今仍有近20%的跌幅,主要还是因为雪球产品带来流动性危机,量化整体杀跌,所以现在还想进场分一杯羹的小伙伴,也要万分谨慎啊!
除此之外在榜单里的,还有许多明星基金经理。第二名的翟相栋是近两年崛起的新秀;第三名的诺安成长原是
蔡嵩松
的代表产品,刘慧影接任后虽未取得正收益,但相较于沪深300仍有超额收益,相较于2022年度-40%的跌幅,也算是控制了回撤;鲍无可也迎来了业绩高光,近16%的年收益值得称耀;盛丰衍的西部利得量化成长一如既往地稳定高光……
再来看看平衡型主动基金的榜单:
平衡型基金整体数量不多,夺冠的
广发稳健增长
,主要是得益于近150亿的基金规模,才使得积分一骑绝尘,因为它的年收益是负值,当然能相较于沪深300取得超额收益,也显示出其控制回撤的能力。
其余上榜的平衡型基金,明星基金经理倒是鲜有了,收益率也并不高,并未跑赢2023年末的1年期国债收益率,看来并未把平衡型基金的优势发挥好。
那么灵活型基金的表现又如何呢?
与平衡型基金形成鲜明对比,灵活型基金2023年的表现非常好,上榜的20只基金,收益率都非常高,大多数年收益都在30%左右,非常亮眼。榜首的金鹰红利价值,也是2023年最热的板块中生命里最持久的红利主题。
而收益率偏低的基金,则主要集中在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百亿基金上,诸如鲍无可、董辰、张翼飞、周海栋、杨宗昌、乔迁等,但能把百亿基金做到正收益,已能彰显其逆势而上的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