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书杂志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是一本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杂志。 它关注书里书外的人和事,探讨大书小书涉及的社会文化问题, 推介不同知识领域的独立思考,展示各种声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读书杂志  ·  《读书》新刊|张洪波:心与境的博弈 ·  12 小时前  
洞见  ·  永远别和亲人较劲 ·  昨天  
冯唐  ·  AI时代,艺术家会被取代吗? ·  昨天  
鸡西新闻网  ·  【夜读】内核稳定,是一个人最大的底气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读书杂志

《读书》新刊|张洪波:心与境的博弈

读书杂志  · 公众号  · 美文  · 2025-02-12 17:00

正文

编者按

一部《红楼梦》,解人无数,似乎有挖掘不完的各种话题。文章拈出贾宝玉的两处“囫囵语”,仔细分析话里话外的语境和氛围,品味宝黛关系的微妙之处。



心与境的博弈

——宝黛囫囵情语品味

文 | 张洪波

(《读书》2025年2期新刊)


“《石头记》中至奇至妙之文,全在宝玉颦儿至痴至呆囫囵不解之语中。”脂批此“囫囵语”之说,虽起兴于第十九回宝玉遭遇茗烟卍儿及袭人姨妹时的独特言语,但其注目点则一直在宝黛之间:“听其囫囵不解之言,察其幽微感触之心,审其痴妄委婉之意,皆今古未见之人,亦是今古未见之文字。”因“言”而察“心”审“意”,体悟宝黛其人其情的“今古未有”特征,此间的深细探究,应是一个兴味盎然的系统性工作。本文拟先拈取宝黛“斟情”过程中关键节点上的两处“囫囵语”,来仔细辨析其间究竟蕴藏着怎样的“至痴至呆”“至奇至妙”之意味。


宝黛情缘是《红楼梦》的核心故事,而“木石”“金玉”之争是这故事的核心矛盾。“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金玉良姻”符合世道常情,符合家族期许,亦将为礼教所允;而“木石前盟”却是心之所系,情之所钟,是毕生执念。“都道是”之“外境”与“俺只念”之“内心”的纠缠与博弈作为一对根源性、结构性矛盾,交织渗透于《红楼梦》整个“事体情理”之中,在推动宝黛情缘演进的同时,更赋予整体叙事情境一种持续不断的纠缠撕扯、鲜活紧张、微妙丰厚的意义张力。这一意义张力域最精妙集中的体现,就在宝黛间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的、今古未见的囫囵情语之中。


“第四个就是妹妹”:

“亲情”掩映下的“私心”告白


木石”“金玉”之争首次明晰浮出水面,见于第二十八回元妃端午节赐礼,礼单上意味微妙的差等区分,使宝玉十分意外: “这是怎么个原故? 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 别是传错了罢? ”黛玉敏锐意识到“金玉良姻”的暗示与威胁,随即将心中的不安转达给宝玉: “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 ”宝玉心动疑猜,立时起誓: “除了别人说什么金什么玉,我心里要有这个想头,天诛地灭,万世不得人身! ”宝玉以如此明确决绝的态度拒斥“金玉”之说,那么此后他能否如现代恋人一般,对黛玉直接告白“我只爱你”“我非你不娶”“你是我的唯一”? 通观整部《红楼梦》,这是宝玉时刻存之于心,却绝无可能宣之于口的禁忌之语。 在婚姻大事必出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宗法社会,如此直言属于公然犯禁,等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这是出身于诗礼簪缨之族的贵公子宝玉无论如何“淘气”也不可触犯的雷区和边界。 于是这无法明言的心迹,便转换生成为宝黛之间这一段听来平常而意味微妙的“关系学”对话:


宝玉道:“我心里的事也难对你说,日后自然明白。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个人,第四个就是妹妹了。要有第五个人,我也说个誓。”林黛玉道:“你也不用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宝玉道:“那是你多心,我再不的。”


1987年版《红楼梦》片段,“第四个就是妹妹”


囫囵一听,宝黛整段对话不过说些“老太太、老爷、太太”及“妹妹”“姐姐”之类关系,妥妥的亲情伦理表述,而宝玉如此排序,看起来也很自然正常——众所周知,自林黛玉进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探、惜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宝黛二人“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所以宝玉说除尊长外“第四个就是妹妹”,或可理解为宝玉视黛玉这个“妹妹”在所有“姊妹关系”中“最亲近”,这符合事实,合情合理,似乎也再次呼应了本回中宝玉早先对黛玉说过的“姊妹们从小儿长大,亲也罢,热也罢,和气到了儿,才见得比人好”的加意亲近之语;可宝玉此番表述,真的仅仅是在跟黛玉再次强调他俩因“自小亲热”而“姊妹关系最好”吗?还应更进一步追问:宝玉真是仅仅在谈“姊妹关系”吗?


这新奇别致的“第四个就是妹妹”之说,的确是充满宝玉特色的囫囵语,细味其关系排序,就会发现其中暗藏玄机:除“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位至亲长辈外,“第四个” (也即平辈中“第一个”) 就是妹妹,并发誓其后再无“第五个” (也即平辈中“唯一一个”) ,这分明是将黛玉视为“独一无二”的平辈至亲,不但排除表姐宝钗,越过亲妹探春,也越过了“穿黄袍的”长姐元春……实已暗暗超越了所有姊妹亲情关系;若再联系宝玉此段话头里饱含深意的“心事”与“日后”之语,则此“第四个”必与他不能出口的心事相关,必与日后更长久更亲密的关系相关。这特殊而唯一的“第四个”,正暗藏着宝玉企盼与黛玉由“兄妹”转“夫妻”的痴妄“私心”,也正是他对前文“木石”“金玉”之争委婉而明确的回应。


不过,此时再回过头来重新省思宝玉内心排序中的“前三个”与“第四个”,又会发现其前后联结貌似丝滑顺畅,实际却隐伏着话语次序、伦理次序、权力次序的结构性对峙与冲突,这使得“第四个”之说的囫囵性中同时包含着可能性与不确定性。


为何第四个“才是”妹妹?因为“老太太、老爷、太太”这前三个至亲长辈天经地义、不可动摇的尊崇地位,在宝玉内心已属于“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潜意识深层积淀,长辈占位的深入心魂、根深蒂固,足见尊长孝亲的礼教观念对于大家公子宝玉而言,早已先入为主,内化于心且溶于血脉。而为何第四个“就是”妹妹?宝玉在认同援引尊长的同时,特别将妹妹指定为紧随其后的“第四个”,将“前三个”之尊崇与“第四个”之紧要相提并论,甚至是以前三个长辈毋庸置疑的优势地位作为铺垫,来强调这“第四个”平辈的唯一与紧要,这便显露出他痴妄而僭越的私心——因为这特殊而唯一的“第四个”是谁,虽目前尚可作为“最亲的姊妹”由他自己囫囵着指定,而“日后”则终将取决于前三个长辈的意志。“前三个”是宝玉赖以生存的支柱,“第四个”却是他不可磨灭的真心。若没有世家的荣华,尊长的恩宠,宝玉将无缘与黛玉相识相知相爱;但也恰是尊长的意志与礼教的压力,使得宝黛情缘幻灭,心事成空。


敏感而同频的黛玉立时悟得宝玉所言“第四个”中暗喻的唯一性与排他性意味,她即刻精准回应并提出质疑:“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虽然宝玉再次确认心意,黛玉却仍然疑虑重重,这一方面关乎宝玉本人,因为姐姐宝钗本人有才有貌更有德,“人多谓黛玉所不及”,也许可能令宝玉移情动心?另一方面则关乎环境,“金玉良姻”的暗示携带着以元妃为代表的尊长的威压,它犹如时刻高悬于宝黛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为宝玉私心认定的“第四个”投下挥之不去的不确定性阴影,也就成为宝黛之间“斟情”的标尺——第二十九回“痴情女情重愈斟情”,细叙宝黛同具一种“痴病”,彼此间“早存了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一旦语涉“姻缘”与“金玉”,忧疑、烦恼与误解顿生,牵心扯肺的争吵哭泣便集中爆发,直至宝玉发狠砸玉,而黛玉大哭大吐,冲突不断升级,彼此间的“心证意证”亦渐趋深入,真心日渐袒露,最后彻底打消黛玉对宝玉之疑虑的,是他说出的那句肺腑之言:“你放心。”


[清] 孙温 绢本工笔彩绘《红楼梦》, 第二十九回“痴情女情重愈斟情”(来源:sohu.com)

“你放心”:

赤诚的“交心”与无解的“心病”


宝黛之间的“斟情”发展至第三十二回初,黛玉因事涉湘云、宝钗、袭人的“仕途经济”之辩,而终于确认宝玉果为彼此唯一的精神“知己”,她“又喜又惊”之余,更叹“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待宝玉从后赶来,黛玉言语中不由得又提“金玉”,而这次与以往历次的痛苦争吵不同,宝玉终于以恳切透彻的肺腑之言,彻底说服了黛玉:


……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


1987年版《红楼梦》片段,“你放心”


宝黛之间“你证我证、心证意证”的坎坷斟情之路,至此终于来到定情的关键时刻。此际千言万语不能出口的心事,最终凝结为整体而囫囵的“你放心”三个字——出语极日常、平淡、普通,而随后的说明真挚恳切、深情体贴,黛玉听来竟有轰雷掣电之力。细思这“你放心”三字囫囵情语,究竟指“放的什么心”,为何“可放心”,又因何“不放心”?整体来看,至少包含四个层面的意思:


“你放心”首在“知心”,是对彼此与众不同的“固有痴心”——尚情不尚利的人生志趣的相知相惜,也是对彼此“素日相待之心意”全面细致的体贴与懂得,更是对黛玉既往心路历程的通透理解与郑重回应——黛玉为“还泪”而生、因“泪尽”而逝,绛珠仙子一生血泪、满心牵挂全系于宝玉,而今终于发现对方竟完全理解和懂得,真心并未错付,这对黛玉而言何其有幸,更夫复何求呢。


“你放心”更是“交心”,是彼此同心同病、同呼吸共命运、愿同生死的确认、承诺与担当。自第二十回宝黛互诉“我为的是我的心”开始,二人间“三日好了、两日恼了” (第三十回语) 的各种拌嘴矛盾,其实是两颗同样孤标傲世、至性至情、至痴至呆的心灵在“你证我证、心证意证”中彼此摸索和不断靠近;而今“放心”之说,体现的是两颗沉甸甸的真心终于不复误解猜疑而彼此相通交融。宝黛于此心心相印,已结为真正的灵魂伴侣。


“你放心”终是“定心”定情之语,是面对如泰山压顶的“金玉良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及所有违心礼教、世俗压力而坚持不变不改的执着,是知其“不可”而力为,知其“难定”而偏定的决心,其间蕴含着长久沉重的压抑、隐秘委曲的苦痛与宁死不屈的勇气:


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


1987年版《红楼梦》片段,宝玉“剖心之语”


然而与此同时,“你放心”一语中所有知心、交心、定心的恳切心意,其心理基础、前提和背景,皆反身直指时刻笼罩禁锢于头顶、始终“不可放心”的冷酷现实处境。日常生活中的墨菲定律总是来得叵测而反讽,宝玉此番长期深隐秘藏、好容易鼓起全部勇气“冒死”吐露的剖心之语,随即就恰恰落入赶来送扇子的袭人耳中,被她视为“不才之事”,视为“可惊可畏”的“丑祸”之源。袭人之眼即“众人”之眼,作者以“追踪蹑迹”的写真笔力,客观冷静地和盘托出“你放心”背后的悖谬情境——宝黛虽可“放心”于彼此,却始终未能“放心”于“礼教”与“世道”。第五回《枉凝眉》《终身误》之曲,早已预示“心事终虚化”的无望前景。所以宝黛这寤寐思服的心事,始终属于不可说也不敢说的“私心”。私心的情不自禁、不可遏止与不被允许持续相持并峙,便构成长期盘踞于宝黛身心的、无奈且无解的“心病”。赤诚热烈的“你放心”情语的另一面,是始终“不能放心”,充满压抑与苦痛、恐惧与颤栗的“心病”,这永远的“意难平”,正凸显着以宝黛为首的所有情痴情种、“异样孩子”生存于封建末世的根本困境。


“囫囵语”乃出于“囫囵境”——由于红麝串之赐,才逼出“第四个”之说;又由于以往历次“金玉”“木石”之争,加以“仕途经济”之辩,才终于使宝黛之斟情走向彼此“放心”“交心”之境。《红楼梦》中真实恰切、鲜活幽微的“囫囵情语”总是具有自然浑成而又含蓄蕴藉之特点;只有充分联系囫囵情语在上下文语境中丰富幽微的意义映射,再细致辨析囫囵情语之表层与深层、A面与B面隐伏的意义冲突,我们才能充分展开宝玉上述囫囵情语中“第四个”与“前三个”,“你放心”与“无法放心”之间相互依恃又彼此冲突的悖反性意义结构,才能全面体味其中“曲则全”“枉则直”的丰厚意义张力。


从宝玉对黛玉告白之初的“第四个”,到定情时刻的“你放心”,细味宝黛间囫囵情语中“心”与“礼”的相持博弈,“心”与“境”的反复旋磨,恰如“绛树两歌、黄华二牍”,其间情味的复调与意蕴的张力,丰富幽微而又深刻悖反,充满个性与新意,兼具心性深度与情境广度。细味这意义张力域中千头万绪、千丝万缕的矛盾纠结、争执撕扯、挣扎与抉择,足见宝黛斟情与证心道路之曲折艰难,足见《红楼梦》人物心理描写之“搜神夺魄”、心性刻画之“至神至妙”皆“只在囫囵不解处得”。


更进一步来看,宝黛囫囵情语中不止不息的心/礼博弈与心/境旋磨,又与人类精神世界中感性与理性、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的根源性精神冲突深度同构,可谓“墨气所射,四表无穷”,其中所包孕的情味与思致,是一个深广、开放、鲜活的意义召唤框架,仍吸引着读者不断投入“解味”尝试,常读而常新。


*文中图片、视频均来源于网络




《读书》刚刚开通视频号,
欢迎大家点击下方关注▼


阅读思想,看见《读书》

我们将每月不定期更新——


© 文章版权由《读书》杂志所有

转载授权请联系后台




相关精彩文章

微信订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