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报道了广东地区近期登革热疫情的情况,包括病例数量的增加、典型症状、治疗及预防措施等。文章还提到全球其他地区的登革热疫情,以及国内其他城市的相关情况。同时,提醒公众重视登革热的危害,及时就医。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广东地区登革热病例数量增加
广东省近期报告了2029例登革热病例,但无死亡病例报告。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关键观点2: 登革热的典型症状
登革热的典型症状是‘高热三痛三红’+皮疹,包括突发高烧、剧烈头痛、全身关节痛、肌肉酸痛、面红、颈红、胸红以及四肢躯干或头面部的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
关键观点3: 登革热治疗与预防
目前登革热没有特效药和疫苗可以预防,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公众应重视登革热的危害,出现症状及时就医。预防措施包括避免到疫情高发区、防止蚊虫叮咬等。
关键观点4: 登革病毒的特点及疫情全球态势
广东地区登革病毒引起的登革热流行不会长期持续,呈现出区域流行和局部暴发的特征。全球多地也暴发了登革热疫情,部分国家死亡病例数量较多。
正文
据广东疾控最新披露,2024年第42周(10月14日至10月20日),全省新增报告2029例登革热病例。截至目前,2024年未报告死亡病例。
10月26日,广东省疾控公布9月传染病数据,登革热增长明显
据广东疾控,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由于会剧烈疼痛,又会被称为“断骨热”。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1~14天,多数为5~8天。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都具有传染性。
如果怀疑自己得了登革热,一定还要及时就医。
据央广网,伊蚊传播登革热的途径是“患者→伊蚊→其他人”,即
伊蚊叮咬登革热患者或隐性感染者后,病毒在蚊体内大量复制,当它再去叮咬其他健康人时,就会将病毒传播给他。
登革热的典型症状是
“高热三痛三红”+皮疹。
高热:
突发高烧(40°C以上);
三痛:
剧烈头痛、全身关节痛、肌肉酸痛;
三红:
面红、颈红、胸红;
皮疹:
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
据央广网,
登革热治疗没有特效药,也没有疫苗可以预防,如果不及时治疗,拖成重症,可因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但从症状上可以看出来,登革热初期很容易和感冒搞混,所以,尽早识别和治疗很重要。如果出现了以上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积极诊断和治疗。
据广州日报,10月21日,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资深公共卫生专家王鸣提醒,
目前确认有四种型别的登革病毒,感染一种登革病毒,不代表对其他登革病毒免疫,因此可能发生二次感染,二次感染后重症风险大。
根据广州疾控发布的消息,目前全市的大部分街镇都已涉及登革热疫情。王鸣指出,目前确认的引发登革热的登革病毒共有四种型别,
并且尚未有疫苗。“有些市民以为得过一次登革热就不会再得了,其实这是一种误区。比如感染了一种登革病毒之后,还是可能会感染另一种登革病毒的,
而之前感染后所产生的抗体,不仅不能作为另一种登革病毒的保护,反而还可能使第二次感染后重症风险大大增加,这就是抗体增强效应。”
临床研究显示,登革热病毒对心脏、肝脏、肾脏等
各个器官都可以造成伤害,甚至可以突破大脑屏障。
王鸣提醒,对登革热不要掉以轻心:“如果登革热病毒进入大脑以后,就会引起大脑病变,就引起所谓的登革热脑病,那就属于是一个重症了。”
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告诉记者,
广东地区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引起的登革热(Dengue fever,DF)流行不会长期持续,且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流行。
我国登革热疫情主要还是呈现出区域流行和局部暴发的特征,在广东、海南等地高发。此外,
广东地区登革热的流行态势,正赶上全球登革热流行周期的尾声阶段。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临床中心主任陈志海表示,登革热为自限性疾病,大多数登革热患者属于轻症范畴,经历一至两周的自然病程后有望自愈。
据央视新闻报道,2024年以来全球多地暴发登革热疫情。
10月26日,苏丹首都喀土穆北部萨马拉布地区暴发登革热疫情,已造成186人死亡。
巴西卫生部当地时间10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
巴西登革热疑似及确诊病例上升至6547438例,死亡病例上升至5613例,
另有1499名死亡病例待核查。
截至9月,阿根廷卫生部发布报告称,
2024年以来,阿根廷累计确诊登革热病例571650例。
如果近期有国外和省外工作或旅游史也主动告知医生,配合开展登革热相关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