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一个人很糟糕吗?
一个人碰上网络故障,不知道怎么重启路由器;
一个人下班回家,不知道该和谁一起共进晚餐;
一个人感冒发烧,不知道要不要去医院挂水;
一个人看了恐怖片,再也没有怀抱可以躲;
......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空窗期,时间、次数因人而异,只身面对一段感情抽离后,情感惯性无法刹车的措手不及。
一个人凡事亲力亲为,就会觉得一个人的状态糟糕透顶,不断迫使自己进入到不认识的人群中去。
主流社会的婚恋价值观也在不断暗示我们:
“恋爱”是正确美好的,而“单身”通常意味着错误和被孤立。
以至于大多数人刚刚脱离了自己的原生家庭,就进入到另一个家庭中,根本没有和自己相处过。
“一个人”真的很糟糕?
电影
《单身指南》
讲述了一群摇摆于单身和恋爱之间的年轻男女困惑、无奈却又欢愉的生活。它没有愤世嫉俗地劝诫我们去
做独身主义者,
而是告诉我们,如何享受单身。
电影中的四个主人公,也许代表了生活里绝大部分女孩在面对爱情时的状况。渴望单身的爱丽丝,单身至上的梅格,自由的罗宾,用公式寻找真爱的露西。
爱丽丝和男友维持了四年稳定的亲密关系,在家的时候被家人妥善帮衬,离家住校又有男友百般关照。想要认识真实自己的她,提出暂时分居来体验单身生活。
可是她习惯性地去依赖身边的人,需要有人在身边才觉得安心。直到男友另寻新欢,爱丽丝才意识到,在她自以为是的正确道路上,自己似乎一直前进在错误的方向里。
爱丽丝的姐姐梅格是一名产科的职场精英,独立到能够解决生活中所有问题,甚至连生孩子这件事都打算一个人完成,她骄傲、强大,但却敏感、脆弱;
同事罗宾是一位享受自由、拒绝安顿的夜店女王,凡事以开心为第一准则,她热心、善良,肯为朋友付出一切,看似荒诞不羁,其实活得最通透清醒;
露西则是冷静的务实主义者,她相信电脑系统的配对,靠写程序代码来筛选真爱几率。她总是天真地以为这一段恋爱会走向长期发展,在恋爱初期,就开始幻想以后小孩要上哪家幼儿园。
“对不起,我还没想好开始一段认真的恋爱。”
就是她通常得到的回应。
四个性格迥异的女生,在纽约的灯红酒绿里磕磕碰碰。爱丽丝和过去的回忆纠结,想要挣脱,却常常陷于沉溺;梅格嘴上说着单身快乐,却又在病房里抱着假人补眠;错把爱情的化学反应当成统计学的理性派露西,却有写儿童读物的浪漫一面......
这些犹豫和矛盾,透露出的是女性普遍对自己单身状态的认知:
她们认为“单身”是一件有必要向他人解释,是一件被歧视的事情。
对于浪漫关系重要性的过分强调,使人们好像忽略了,其实有很大一部分人群,是在“亲密关系”中孤独终老的。
糟糕的不是孤独终老,而是和让你感到孤独的人终老。
在经历过好几次看似梦幻,实则挫折的情感之后,爱丽丝终于明白,她所有的惶恐,都来自于自己一直迫切地想要结束单身状态,却从来没有和自己好好相处过,去弄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情感和生活。
“我实在太想恋爱了,
以至于我似乎迷失了自己,
我忘记了自己想要什么,
也不再是真实的自己。”
我们常常窘迫于承认自己孤身一人的事实,刻意遮掩自己的单身状态,但我们为什么要因此困扰呢?
和电影中的爱丽丝一样,我们仅仅是需要一个帮忙拉拉链、安装wifi的人?一个可以一起吃饭、逛街、看电影的人?
无论男女,我们说追求真爱,其实我们追求的却是互相依赖。
林夕曾说过:“很多人结婚只是为了找个跟自己一起看电影的人,而不是能够分享看电影心得的人。如果为了只是找个伴,我不愿意结婚,我自己一个人都能够去看电影。”
单身、恋爱和已婚不过都是外部状态的标签,和内心的状态无关。
我们都要学会和孤独和解。
单身是一个人生命中最有意思的时光。
不用迎合别人的喜好和时间,想看电影的时候随时可以出门;
一个人旅行,没有捆绑的束缚;
一个人在家,完全随心随性;
......
如果你想要拥有一段令人满意的亲密关系,首先要满意自己的单身状态。
单身不可怕,孤独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寂寞而妥协。
恋爱不是解决寂寞的药方。
遇见心仪的人之前,先要遇见心仪的自己。
当你好好享受一个人
你不会再担心对方离开
你选择对方不是因为你想要对方带给你什么
你只是享受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
所谓爱情
只能锦上添花
不是雪中送炭
即使一个人
也活得像一支队伍
你正在这么做吗?
点赞告诉一个人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