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把目光聚焦在儿童身上之前,先来想象一个场景:
你工作了一整天,一到家就瘫在沙发上玩手机,然后你刷到一个健身博主的视频,告诉你下面的动作跟着练一个月就能瘦十斤,你不知不觉就跟着她信誓旦旦的说辞浏览完了全部动作,点击收藏。
你看见留言里的第一条热评:
看过就是练过
。你
忍不住微笑,它说的都是你的词儿啊。
这看起来像是一句调侃的俏皮话,背后却暗含着意想不到的真实,无形中透露了神经科学 20 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 镜像神经元。
1996 年,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的神经心理学家贾科莫 · 里佐拉蒂在研究恒河猴的过程中发现,在猴子的大脑皮层中存在一种特殊的神经元,它们不但在猴子完成某个抓取动作时会被激活,还会在猴子观察到人类完成同样动作时被激活,这种像照镜子一样被激活的神经元,被称为「镜像神经元」。
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人类大脑中同样存在「镜像神经元」,且更加灵活智慧。我们看见一个人打呵欠,自己也会跟着打呵欠,就是镜像神经元作用的结果。而当我们观看健身视频时(他人正在进行某个动作),我们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同样也会被激活,进行某种程度的「锻炼」,真正实现了看过即练过。
当然镜像神经元最重要的功能不是让我们这些懒人懒得更坦然,而是因为有它的存在和辛勤作用,人类才得以具备两种至关重要的能力:模仿和共情。
仅仅出生几个小时的婴儿,此时大脑、视觉和其他感知功能尚未发展完全,就已经具备基本的模仿功能。你试着对着孩子吐舌头、微笑或做鬼脸,他就会进行模仿了。也许你觉得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模仿不算什么,但别忘了这也是日后孩子
调动大肌肉群和小肌肉群
展开复杂动作、模仿语音语调学习语言的基础,更是发展认知思维能力,学习一切社会技能和知识的基础。
所以,人啊,是自带学习系统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我们总认为新生的婴儿什么都不懂,是被动接受世界的客体。事实上,虽然无法用人类社会的常规语言来交流,但通常意义上发育健康的婴儿天生具有天才般的惊人学习能力,甚至超越成人。只是他们学习的过程过于沉默,以至于那惊人的学习成果往往被我们忽略。
BBC 一部名为《人类智能》(
The Human Mind
)的纪录片中曾有研究,6 个月之前的婴儿甚至能辨别出不同狐猴的面孔(孩子对于每一张新出现的狐猴照片都能保持兴趣,表明他们能够意识到这些都是全新的图片,而非是同样照片重复播放),而 9 个月以上的婴儿则不再具备这样的辨识力。
我们看到所谓发展,也许并不意味着「越来越多」,
传递信息的神经联结有时是在做减法,
大脑会消减一些对人类生活没有太大意义的功能,发展也可能意味着是某种能力的消失。
除了大脑本身所具备的硬件基础 —— 镜像神经元,婴儿自出生起也被赋予两款学习软件:
一种是吸吮反射,一种是觅食反射,以保障孩子最基本的生存。
婴儿在母体中是通过脐带吸收营养物质的,换句话说,婴儿是不懂「吃」这个动作的,那么不会「吃」,怎么摄取营养呢,这时候就需要「吸吮反射」和「觅食反射」来帮忙了。
所谓「吸吮反射」,就是当婴儿感受到周围出现乳头状的物体,如乳房、奶嘴、手指等,就会本能地做出吮吸的动作,此时只要把食物送到它嘴边,自动地吮吸就能将营养输送进孩子体内,实现最基本的营养摄入。
此时婴儿的味觉已经逐渐开始发展,他们能够品尝出母乳中的甜味,对甜味的喜爱会让他们的吮吸频率提高。相反的,如果你喂他水,也能观察到吮吸的频率在降低,好像正在说,不好喝,不好喝,不如那个好喝。
吸吮反射最初是全自动的本能式的,大概到 4 个月左右的时候,才会变成自主吮吸。
那么觅食反射又是什么呢?
孩子怎么感受到周围乳头状物体的靠近从而判断有食物呢?靠的就是觅食反射,当孩子听见有声音,闻到有气味的时候,就会转头朝向声音和气味传来的方向。而当你把奶瓶或手指靠近孩子脸颊的时候,孩子会本能地找到它的位置,开始吮吸,这就是觅食反射。
以前经常有一种测试孩子吃奶有没有吃饱的方法,就是把手指放在儿童的脸颊上,如果此时孩子产生吮吸反射,或有转头朝向手指的方向,那么孩子很可能还想吃奶。
觅食反射,大约会在婴儿出生三周左右的时间消失,转变为孩子的自主转头。(
和上面的吮吸反射一样,你基本可以理解成电脑自带的基础软件到期啦,换成孩子自己重装的应用程序啦。)
我们看到在语言和大脑认知功能发育尚不完善的时候,儿童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就是依靠身体感官受到的刺激。
前文纪录片中辨别狐猴的例子,是婴儿依赖视觉做出的判断,而视觉功能,是婴儿时期所有感官发育中最迟缓的。后面提到的吮吸反射与觅食反射,则离不开
婴儿的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孩子在出生没几个月的时间里,就学会了分辨不同人的气味和声音,并能将气味、声音和那个能给自己带来食物的人 —— 母亲(或担任母亲功能的重要养育者)联系起来,并迅速定位气味和声音的源头。这里的声音不只是音调,甚至包括对某种语言和说话方式的感知。有些孩子在 7 个月左右的时候,已经能分辨出不同语言之间的声音区别。
而婴儿此时超绝的感官精确度,也仅仅是出于满足自己生存最初级的需要,靠近养育者,找到食物,活下去。不管是物理意义上饱腹的粮食,还是心理意义上的爱与安全感。
所以对于孩子来说,有时候大量进食,也许并不是因为饿了,而是因为他渴望和养育者产生情感上的联结,此时他希望通过喝奶来和养育者交流。
我们知道孩子是不能说话的,但镜像神经元的存在,已经让孩子具备共情他人情绪,产生同等感受的能力,孩子的情感、情绪也都是在此基础之上,从养育者身上学习发展起来。当孩子感到自己(或养育者)无聊、孤独、压力、焦虑、害怕不安等负面情绪需要安抚时,他们也渴望得到来自养育者的支撑与环抱。
为了实现情感上的联结,回馈养育者的情感投入,孩子还具备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 —— 抓握反射。
当养育者把手指放在婴儿手指中间并按压手掌时,婴儿会反射性地抓握住养育者的手,这种反射当然具备很强的功能性,它能帮助婴儿握住奶瓶,更稳固地吸吮食物,但同时也具备相当意义上的情感联结功能。
在婴儿尚未形成足够智力性或
言语化的
回应之前,抓握反射能够让与孩子交流的养育者切实感受到被依赖的正面反馈,从而更渴望与孩子建立深入的情感联结,并投入更多的情感。你看看,刚出生就学会讨好人了(开玩笑的)。
天生的抓握反射,大约会在 3-4 个月左右消失,后面孩子的抓握就不是无知无觉,而是自主意识更强的抓握了。
了解这些有啥用呢?
一方面,我们希望通过对早期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理解,帮助新手爸妈学会养育孩子的最重要原则:相信你的孩子,相信他作为一个人具备的天赋与能力。
不管孩子长到多大,都希望父母不要忘记孩子天然具备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些都是大自然为了让人类能够生存和繁衍,写进我们基因的。绝大多数发展正常的孩子,都有学会人类社会中的诸多行为、情绪和认知的潜能,如吃饭、睡觉、上厕所、走路、运动,有各种情绪并学会应对,识别不同数字、汉字,学会说话写字算算数。
孩子就像一粒种子,天然就是懂得如何发芽成长的,各位家长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关注着、等待着,给点阳光给点水,给点小风给点肥
。孩子成长中最大的挑战,恐怕就是父母需要耐受自己家这颗种子可能晚点发芽的事实,不要看见别人家苗子已经 10 厘米高了,我家才 8厘米,是不是我的苗子完了要死了,然后每天拔苗助长。
另一方面,早期儿童心理的学习,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的痛苦,帮助我们更好地接纳他们的脆弱与偶尔的崩溃。
当你的孩子已经长大,Ta 可能会在学校和社会上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遭受各种各样的刺激,也许会做出一些与他们年龄不符合的行为,好像回到婴幼儿时期,变得情绪起伏难以沟通,好像失去判断和生活能力需要人照料:比如明明已经 5、6 岁的孩子,却突然开始尿床;16 岁的高中生,每天只有一进学校就会觉得头昏腿软,回家就好了;受了委屈的成年人,突然大喊大叫哭泣失控;沉迷游戏虚拟世界无法自拔,以至于对现实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等等……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退行」。
此时 Ta 的撒娇也好、暴躁也好,或者在你眼里叫「作」也好,这些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往往都在诉说着 Ta 的某种潜在愿望:Ta 正承受超出 Ta 涵容能力的焦虑和痛苦,仅凭一人之力已无法解决,只能放弃成年人的应对方式,退化到婴幼儿时期的样子,采用比较原始的方式去抵御焦虑和无力感带来的痛苦。此时他们正在求救,渴望婴幼儿时期曾经感受过的安全与温暖。
那时是什么样的呢?
婴幼儿期的孩子,言语对他们几乎是不起作用的,他们往往通过身体知觉的方式感知外部世界。你会发现很多进入退行状态的孩子一旦突然「作」起来,好像和他讲道理完全不起作用,因为此时,他们已经很难通过言语思维来思考,而是回归到婴幼儿时的体验,这时我们能做什么呢?
首先就是放弃摆事实讲道理这样的言语,采用更能表达爱的行动,放弃一些当下世俗意义上的规训与要求。
这也是被许多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诟病最多的现状,孩子明明已经情况很糟糕,正在抑郁症治疗中,父母们关心的却是再这样下去,期末考试就彻底耽误了,能不能再治得快点?下次我们不想来了。
试试
回归婴幼儿期对孩子的关注方向,
给一个温柔充满爱意的眼神,说妈妈在这里哦,别害怕;用温暖的毛毯包裹,握着小手,等待他用力地回握你;喝温暖香甜的奶水,吃柔软香甜的食物;远离嘈杂的环境和各种不怀好意的冷言冷语……
那时谁在意他的考试成绩是不是比别家孩子好,这次体育测验是不是有不及格啊。我们只关注他是不是吃饱了,睡够了,他是不是又在哭,有没有开心地笑。
只在乎他
是否足够被包容,足够被爱,足够被温暖,足够被支撑,足够被保护。
这方法同样适用于已经成年的爸妈们,大家都是人,不管长到多大,都可能有崩溃的时候呀。
来,今天又是干了一天苦活累活莫名其妙活的老伙计们
,互相拥抱一下吧。
▲
本文作者:
想吃五个蛋挞的废废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文章
还想了解更多与孩子心理有关的知识,帮助孩子更快乐地成长,可以点击下面的封面查看这两个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