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霞光里 9 号」的新栏目
周 中 下 午 茶
(详情请见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来,我们到哪去”
)。
以防你不知道
“霞光里 9 号”
是什么——这里是都市青年和文艺族群的集散地,是故事与情绪的收容所。
眼生?没关系。你一定看过
单身的人都是猫
或
讨好型人格都讨不到好
。你与我的理想与爱、平凡生活,都在霞光里。
这一回是中式下午茶的特别放送,每一道都长而不腻,让人久久回味。
如果你有耐心,就和我们一起来吧。
🛎
今日主厨
@空心菜
之所以要写跟唐诗有关的东西,是因为唐诗是我「再发现」的一个珍宝。
小时候读书不明白,不太喜欢唐诗,只觉得背诗的过程很痛苦,要搞清楚那么多用典,又觉得麻烦。
长大以后,偶然读到杜甫的《野望》,觉得最后一句「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意境很不错,就记下了。
读《野望》的那一年冬天,周末去小西天看电影。天色快晚了,路经的树上满是黑色的乌鸦,风忽然急急吹来,鸦群纷纷从树上离开,所有的树突然都孤零零起来。而那一大片昏暗的鸦群,伴随着它们怪异的歌唱,飞向了狭隘的天光。
我见到了这样的光景,心中百转千回,不自觉地就念出了「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这句诗。或许是这样的光景对内心的冲击太过强烈,使得我想起了整首诗:
「清秋望不极,迢递起曾阴。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沈。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真的是太美了,美在任何方向看都能表达自己的心情。回家以后翻书,查到了王夫之对于这首诗的评价:「以之怡神,以之寄怨,无所不可。」
我频频点头,差点拍烂了自己的大腿。
从此以后,我重新开始认真读唐诗,读烂了不少选本和集子,所幸身边有高人指导,总算读出了点「眉目」。那些璀璨至今的文学作品,至今与我们共享着古人的审美世界,启发着我们现在的生活。
这段重新发现唐诗的过程,相信很多人也有类似的经历。正是这个中的转折,才启发我明白,不要因为自大而错过美好的艺术。
愿唐诗带你们发现,风后面不止有风,天空上面不止有天空。
以上。
🍵
Daily Special:五步唐诗单
大学问家刘勰在他的皇皇巨著——《文心雕龙》中,有专门讲诗歌的「明诗」一篇,纵观全篇,刘勰从诗歌的本质、起源历史、审美格调、作品评鉴入手,对当时的四言诗和五言诗做了周到而精切的论述。受《文心雕龙》的启发,我认为学唐诗,也需要从不同的方向去了解,层次分明地去读书,才能对浩瀚而精彩的唐诗有个较为大体的涉猎。以我个人学习唐诗的角度而言,大概分为五个方向,也可以按先后顺序分为五步,每一步都有相应的、非常有代表性的书籍要去阅读,具体列举如下:
历史沿革
:钱志熙《唐诗近体源流》、罗宗强《唐诗小史》
格律知识
:王力《诗词格律概要》《诗词格律十讲》
美学思维
:宗白华《美学散步》、驼玉明《诗里别有禅》、王国维《人间词话》
作品选本
:沈德潜《唐诗别裁》、马茂元《唐诗选》、杨伦《杜诗镜铨》
补充阅读
:施蛰存《唐诗百话》、闻一多《唐诗杂论》、顾随《顾随诗词讲记》
1️⃣
《唐诗近体源流》
- 主厨推介 -
第一步,也就是第一个方面,就是唐诗的历史沿革。我们「研究」某样东西,总要了解它的历史,特别是它的来处和发展。钱志熙的《唐诗近体源流》和罗宗强的《唐诗小史》,就能帮助我们很好的了解唐诗的历史。其中,我尤其要推荐钱志熙老师的《唐诗近体源流》。
中国诗歌有个特别清晰的发展脉络,从《诗经》、楚辞开始,到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到三曹、正始之音,再到陶渊明、谢灵运,再到沈约、庾信,最后在唐代达到了它的顶峰。在其中,诗歌的内容其实从《诗经》、楚辞开始,就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变化,无非是宴饮、婚姻爱情与羁旅战争云云;在主题上,也逃不开抒情、写实。而诗歌最大的变化,就是体裁形式的变化。
莫要小看体裁形式,汪曾祺说过「世界上没有没有语言的思想,也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语言与思想的高度是齐一的,形式与内容关系也是平等的,甚至可以这样说——形式即内容。所以掌握了诗歌体裁的变化,其实就是掌握了诗歌发展的主心骨。而唐诗之所以说是达到了中国诗歌的鼎峰,其中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唐诗完成了中国诗歌在体裁上从古体诗发展到近体诗的转变。《唐诗近体源流》,就非常清晰地向读者追溯了唐诗作为近体诗,也就是「格律诗」的起源,分析、展现了唐诗近体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与特点。
《唐诗近体源流》除绪论以外,基于唐诗近体的四种主要形式分为四大章节展开,分别是:唐人五律、唐人五绝、唐人七绝、唐人七律。每一个章节又大概分为两部分,一是对该体制的溯源、略论,二是该体制在初唐、盛唐、晚唐的代表人物,以及这些人物的代表作品和对该体制的贡献。真正做到了对唐诗体裁「来龙去脉」的细致梳理,可以说是蔚为大观。接触唐诗的历史沿革,可以从这本书入手。
另外一本罗宗强老师的《唐诗小史》,则是一部非常有趣的入门书。为什么说它有趣,是因为这本书的对唐诗的分期非常有意思:一般唐诗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而作者在中唐之前加上了一个「转折期」:他认为从《箧中集》开始,就出现了与盛唐之音迥异的、属于失意者的音调,诗人们于盛世之下还包含着对社会黑暗面的观察,这其实说明了唐诗在达到鼎峰时也迎来了它的转折。杜甫被列为转折期的重要诗人,接着是所谓的「大历诗风」,一转盛唐气象,所以到了中唐,韩孟、元白等诗人便想着革新诗风,以扭转唐诗盛极难继的局面——这样的分期,其实对读者而言,很容易就理解唐诗历史的阶段层次,不用去纠结“为什么写「三吏三别」的杜甫会是盛唐诗人”的问题。另外由于是「小史」的缘故,不太可能涉及到大段的作品分析,更偏重于「史」的叙述,篇幅也短小,所以读者也比较容易把握唐诗历史的整体风貌。对于快速地把握唐诗的历史,这本书是个不错的选择。
2️⃣
《诗词格律概要》
- 主厨推介 -
第二步,就是要入门唐诗的一些基础格律知识。我们如何读一首唐诗?如果仅仅是明了这首诗的背景,知道每个字、每句话的意思,还不如读一篇白话散文来得清楚。真要领略唐诗的美和唐诗的创作,就必须懂一点基础的格律常识。而学习诗歌的格律,非《诗词格律概要》这本书不读。
为什么要推荐《诗词格律概要》作为入门呢?首先因为本书的作者,王力先生,算是音韵学和诗律学研究的代表,他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泰斗,也是「中国语言学之父」赵元任先生的弟子,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语言学大学生——跟着这样的大师学格律,准是没错的。
在诗词格律方面,王力主要出了三本书,分别是《诗词格律》、《诗词格律概要》与《诗词格律十讲》,其中《诗词格律》一书内容最繁细,但并不专注于讲古典诗词,《诗词格律十讲》最为简要,但有不少省略的知识,而三本书中篇幅最适中、内容最妥当的就是《诗词格律概要》了。
从书本内容出发,《诗词格律概要》分为诗与词两部分,精力充沛又对词的格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全部浏览一遍,而精力有限的诗歌爱好者,可以只看诗的部分。而讲诗的章节,虽然以讲解唐代的近体诗格律为主,也说明了古体诗的格律。我认为学唐诗还是不能只局限于知道唐代近体的格律,古体诗的音乐美也应当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才会有整体的把握与比较,不至于偏废,毕竟近体诗与古体诗并非完全对立的,近体诗也有大量古体诗的元素在里面,所以在整个诗歌格律的解说上,《概要》一书无疑是周到的。
此外,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概要》,从诗歌的种类、诗韵、平仄、对仗四个方面讲解了诗歌的格律知识,并且以大量的、具体的诗歌作品去分析、举例,周全而生动;其中又以讲授唐诗的格律为主,详略得当。以此书开始学习唐诗的语言音律,再好不过。
3️⃣
《美学散步》
- 主厨推介 -
第三步,即如何欣赏唐诗的美。经过前两步的学习,我们了解唐诗的起源与发展的历史,明白唐诗的体裁,熟悉唐诗的格律,可以说掌握了唐诗最为基础的知识。接下来就要学会以审美的、美学的角度去欣赏唐诗。宗白华的《美学散步》、骆玉明的《诗里别有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可以作为范本,吸收、汲取其中的美学思想,就能大体领略唐诗的审美,用美的眼睛去鉴赏唐诗。时间有限的读者可以只看《美学散步》,因为这本书非常全面,不仅包含了美学的综述、艺术意境的论述以及各个艺术形式的审美理论阐述,还介绍了康德、罗丹等西方哲学艺术大师的思想。
以上这三本书中,《美学散步》其实算是宗白华先生美学论文的精选集,《诗里别有禅》是驼玉明老师对诗歌中禅意、禅趣、禅境的系统阐述,《人间词话》则是王国维先生将西方与中方美学结合后的开创性美学著作。这三本书其实有互相联系的关系,《美学散步》里有对禅境和意境的论述,《诗里别有禅》中也有涉猎到意境的阐述,可以理解为宗白华与骆玉明都受到了王国维的影响。除了相互联系,它们也有差异,我大致按照这三本书中美学思想的特点或主旨分为了三个审美方向,鉴赏唐诗可以从这三个方向出发。
第一个方向,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美学思想,就是《人间词话》的主旨——意境说。提到意境,或许不少人会觉得非常玄乎,但其实意境的意思,可以简单归为书中的一句非常关键的话:「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那么总结一下,所谓的「境界」,就是「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要有真实的景物、真挚的感情、真诚的表达,做到情景交融、打动人心,最好能像李煜那样以一片赤子之心与生命活力去创作,这样就能实现诗歌的意境。
第二个方向,是《美学散步》里一篇论文所表达的思想,即「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诗与画,在宋以后的诗文评中就形成了一种审美上的联系,苏轼就评价王维的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王维诗中「泉听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句就仿佛表现了画的色彩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就具备了画的线条美。而宗白华认为我国诗画中的空间意识:一是充满大自然的全面节奏与和谐,如杜甫「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表达出的浩瀚的时空意识,如王维「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勾勒出的不讲究透视而着眼全局的平面化的画境;二是这种空间意识具有音乐美,如韦应物「万物自生听,大空恒寂寥」或沈佺期「山峥嵘,水泓澄。漫漫汗汗一笔耕,一草一木栖神明。忽如空中有物,物中有声。复如远道望乡客,梦绕山川身不行。」展现的有声的自然。总而言之,诗歌中的空间意识,其实是表现出了古人俯仰宇宙、聆听万物的时空美、音乐美与节奏美。
第三个方向,是《诗里别有禅》中所表达的禅学的审美。在骆玉明老师看来,「禅」虽不可说,但可以在诗中体会:如在王籍「鸟鸣山更幽」中显示出的以动衬静的美,在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中流露的禅的浑然如玉,在雷庵正受「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里传达的禅的生趣与生命……总之禅是积极的、融入生活的一种美学态度,是将日常生活审美化、诗歌化的一种美学心法。以禅入诗,以诗观禅,都会感受到一种生机勃勃、自由自在的美感。
综上,我们可以从境界、从诗画的空间意识、从禅的角度去感受唐诗的美,领悟唐诗的意境,而要做到这点,可以参考《人间词话》、《诗里别有禅》、《美学散步》这三本书。《人间词话》中西融通、系统而富有开创性,王国维先生的文字读来也觉得极富趣味、激情,篇幅不大,可以反复诵读。《诗里别有禅》层次分明,诗禅结合,且见法独到。《美学散步》内容丰富,角度多样,文辞典雅,阅读的过程正如书名形容的那样,跟着宗白华先生的,散步于美学的世界。
4️⃣
《唐诗别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