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36氪
36氪是中国领先的新商业媒体,提供最新锐最具深度的商业报道。我们强调趋势与价值,我们的slogan是: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雷军称SU7Ultra车标是金的#】去年 ... ·  20 小时前  
老千和他的朋友们  ·  选区电子衍射(SAD)技术解读及其花样标定 ·  昨天  
老千和他的朋友们  ·  选区电子衍射(SAD)技术解读及其花样标定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36氪

2025贺岁档,电影业背水一战

36氪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25-01-07 07:56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讨论了2025年春节档电影市场的前景及风险。文章提到电影市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困境后,头部电影公司纷纷在贺岁档和春节档推出大片以提振市场。然而,市场的回暖情况仍不确定,存在诸多风险和挑战,如观众注意力分散、消费降级、影片质量供给不足等。同时,文章还提到了影视行业的恶性循环和头部影片的排片策略可能带来的问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电影市场在经历低谷后,头部电影公司通过推出大片来试图提振市场。

2025年春节档票房前景被看好,但能否带动全年市场走出阴霾尚不确定。

关键观点2: 电影市场面临多种挑战和风险。

包括观众注意力分散、消费降级、影片质量供给不足等问题,以及影视行业的恶性循环和头部影片排片策略可能带来的问题。

关键观点3: 头部影片扎堆春节档的影响。

虽然春节档票房前景看好,但头部影片扎堆上映可能导致其他档期和非节假日无片可看的情形。

关键观点4: 待映的头部影片面临的不确定性。

虽然有大制作和话题度的影片储备,但能否获得预期的票房仍有待验证。


正文

2025年春节档票房很可能再冲新高,但能否带领全年电影市场走出阴霾,有待商榷。
陈碧婷
来源|斑马消费(ID:banmaxiaofei)
封面来源IC photo
2024年,电影市场遭遇钝刀割肉,悄无声息般垮塌。
经典老片重映增多,进口片引进速度加快,全国多个省份发放电影消费券,试图提振大盘,但电影市场却始终扶不起来。

猫眼专业版显示,2024年国内电影票房为425.02亿元(含服务费),同比下降22.60%。甚至低于十年前、2015年的437.73亿;观影人次相较于2015年,也有2.36亿之差。

一方面,网剧、短剧等更具性价比的娱乐形式吸引了用户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消费降级,但需求升级——观众对好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优质内容供给严重不足。

面对惨淡的市场,2025年贺岁档,头部电影公司们纷纷放出大片,背水一战。

背水一战?

元旦跨年,你看电影了吗?

与往年跨年档爱情电影居多不同的是,今年题材丰富,且均拥有忠实的观影基础。

比如,中影发行的《名侦探柯南:迷宫的十字路口》;猫眼主控、黄百鸣与甄子丹这对黄金搭档再合作的《误判》;北京壹同、万达影视投资,肖央主演、陈思诚监制的《误杀3》。易烊千玺主演的现实题材电影《小小的我》也提档至12月27日上映。

不难发现,今年广义的贺岁档已在跨年档提前热闹起来,这对票房的贡献自然很大。狭义贺岁档(11月22日-12月31日)的30.49亿票房中,仅12月27日、28日上映的《小小的我》《误杀3》《误判》便贡献了近30%的票房。
如果说跨年档仅是小试牛刀,贺岁档中最重要的春节档,可谓你争我赶,大片云集。

往年春节档,很多大片往往会先观望对手,今年除了《熊出没·重启未来》之外,更多大片已经率先定档,且均是知名大IP的前作或续集。比如,《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哪吒之魔童闹海》《唐探1900》《蛟龙行动》等。

唯一一部非IP续集《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来源于金庸武侠小说,由擅长武侠电影的徐克执导,肖战主演,影响力也不容小觑。

上述6部影片背后出品方包括中影、博纳、万达、儒意、光线、联瑞、北京文化、横店、阿里、猫眼等,均是头部电影公司。

头部作品扎堆春节档是好事,续集电影的前作中,有两部20亿+、一部35亿、一部45亿+、一部50亿+。春节档不论是总容量还是分布,都难以支持上面几部大片正面对决。

极度内卷
尽管,春节档的血拼在所难免,但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各头部电影公司不得不下场应战。

大盘热往往能调动观众观影情绪,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影院。春节档的表现,往往能带动全年电影市场。但2024年,这一规律,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失灵了。综合来看,春节档是更稳妥的选择。

此外,电影制作周期长,短则一两年,长则三四年,影视公司急需资金投入新项目中。已完成的作品,必须选一个更有把握的档期上映,以回笼资金。

2024年前三季度,博纳影业(001330.SZ)、万达电影、中国电影、横店影视等11家影企归母净利同比下滑幅度均超过50%;仅有光线传媒(300251.SZ)、北京文化、华谊兄弟(300027.SZ)三家实现同比增长。

电影公司的现金流表现同样一言难尽。中国电影、万达电影、华谊兄弟、博纳影业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同比下降58.3%、76.7%、207.4%、425.6%。并且,华谊兄弟、博纳影业、北京文化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均为负数。

业绩压力下,不少公司试图降低成本、拓展新业务,提振业绩,目前来看影响有限。而从四季度的票房表现来看,恐回天乏术。多重因素考虑下,各大头部影片齐聚春节档掘金,也就不难理解了。

回暖还是恶性循环?

2025年春节档票房很可能再冲新高,但能否带领全年电影市场走出阴霾,有待商榷。

供给端,今年的一大好消息是好莱坞供给即将恢复,但对中国观众的影响力愈发有限。国内市场,春节档之后,长春电影制片厂、保利影业主控的《731》已官宣暑期档,部分头部影企也有大片储备。比如,欢喜传媒、猫眼主控的《酱园弄》、英皇电影的《无名之辈2》、博纳影业的《克什米尔公主号》、华策的《刺客小说家2》等等。

均是大制作,且颇具话题度,但2025年能否上映仍是未知数。毕竟在强势春节档的带动下,头部大片的排片策略可能会更加激进,形成春节档“堰塞湖”。优质影片春节档扎堆上映后,有可能导致其他档期和非节假日出现无片可看的情形。

且经历过2023年暑期档短视频营销狂轰乱炸的洗礼后,观众更加懂行了。《非诚勿扰3》《逆行人生》《异人之下》《749局》等影片票房失利便能说明现状。2025年那些待映的头部影片能否获得预期票房仍有待验证。
更大的风险在于影视行业的恶性循环可能加剧。电影行业的一大特点就是什么火,跟风拍什么。比如,现实题材、宏大叙事大火,各大头部影企纷纷扎堆。2024年,性别叙事大获成功,不排除很多影企会跟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