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是由金属离子/簇和有机桥联配体组成的一类晶态材料,因其可定制的结构、可调节的孔径、大比表面积、高效的CO2捕获能力和可调节的光物理性质,在CO2光催化还原中显示出巨大潜力。
(1)锆(Zr)基MOF材料因其高化学和热稳定性、低毒性以及金属中心(Zr(IV)/Zr(III))的可变氧化态而被广泛使用。
(2)氟化硼二吡咯(BODIPY)基材料具有高摩尔吸收系数、高化学和光稳定性、易调的结构等优点,但是将BODIPY单体整合到MOFs中的发展相较于卟啉基MOFs较为有限。
(3)尽管已有通过后合成修饰(PSM)策略构建的稳定Zr基BMOFs,但这些方法通常缺乏对BODIPY定位的精确控制,限制了结构-性质关系的研究。
基于此,
新加坡国立大学刘斌院士和上海科技大学周毅研究员(共同通讯作者)等人
报道了利用CO2作为原料,开发了一种新的BODIPY基配体DPAPB,通过去硅烷化-羧基化反应与CO2反应,首次成功直接合成了基于BODIPY的Zr-MOFs。
(1)通过控制合成条件,作者获得了两种具有不同拓扑结构的Zr-MOFs:CO2-Zr6-DEPB(面心立方拓扑,基于Zr6(μ3-O)4(μ3-OH)4节点)和CO2-Zr12-DEPB(六角密堆积拓扑,基于Zr12(μ3-O)8(μ3-OH)8(μ2-OH)6节点)。
(2)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PXRD)和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证实,两种MOFs表现出优异的结晶性。在无需共催化剂或有毒牺牲试剂的情况下,这些MOF催化剂实现了高效率的将CO2还原为CO,CO2-Zr12-DEPB和CO2-Zr6-DEPB分别达到了16.72和13.91 μmol g-1 h-1的高产率,且近乎100%选择性地生成CO。
(3)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双重CO2利用策略,将CO2衍生的BMOFs的合成与光催化CO2还原的应用结合起来。这些基于BODIPY和CO2的光响应性Zr-MOFs为开发高效光催化剂提供了一个有前景的平台。
作者开发了一条涉及CO2的合成路线,直接合成了BODIPY基Zr-MOFs。通过控制合成条件,作者制备了两种具有不同拓扑结构的BODIPY基Zr-MOFs:CO2-Zr6-DEPB(面心立方拓扑)和CO2-Zr12-DEPB(六角密堆积拓扑),均展现出优异的结晶性。这些催化剂在光照下无需共催化剂和有毒牺牲试剂,就能将CO2还原为CO,产率分别为16.72和13.91 μmol g−1 h−1,选择性接近100%。
图1.两种Zr-MOFs的合成路径图
作者制备了两种不同拓扑结构的Zr-MOFs,即BODIPY基配体DPAPB:CO2-Zr6-DEPB(面心立方结构)和CO2-Zr12-DEPB(六角密堆积结构),均展现出高结晶性。通过PXRD和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分析,确定了两种MOFs的孔隙结构和比表面积,分别为453 m²/g和358 m²/g,孔径分布分别为0.73 nm和0.54 nm,使得它们在光催化CO2还原中具有潜在应用。
图2.两种Zr-MOFs的结构和孔径分布
图3.两种Zr-MOFs的TEM和HRTEM表征
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使用CO2饱和的乙腈/水溶液光催化CO2RR,无需额外的牺牲剂或光敏剂。CO2-Zr6-DEPB和CO2-Zr12-DEPB展现出13.91和16.72 μmol g-¹ h-¹的CO产生率,高于原始CO2-Zr12-DEPB。CO2吸附等温线显示CO2-Zr6-DEPB和CO2-Zr12-DEPB在273 K时的CO2吸附量分别为1.30和1.56 mmol g-1,且CO2-Zr12-DEPB具有更强的CO2亲和力和更好的捕获能力,从而提高了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通过将DPAPB组装到MOFs上,可以显著提高光催化活性和光稳定性。机理研究显示,BMOFs具有适合CO2还原的能级,有效抑制电子-空穴复合,其中CO2-Zr12-DEPB因Zr原子数量多而光催化活性最高。
图4.两种Zr-MOFs的光催化性能
图5.两种Zr-MOFs的光催化机理研究
Direct Synthesis of Topology-Controlled BODIPY and CO2-Based Zirconium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for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CO2 Reduction. Angew. Chem. Int. Ed., 2024,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421248.
刘斌,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常务副校长(研究与科技),也是新加坡工程院、新加坡国家科学院、亚太材料科学院以及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的院士。刘教授堪称有机纳米功能材料领域的翘楚,对高分子化学及有机材料在生物医药研究、环境监测暨能源配备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贡献卓著。更多信息详见:
https://greenenergy.nus.edu.sg/our_team/academic-staff/bin-liu/.
本内容涉及资源来自其他博主的分发,对资源的转发系分享交流之目的,不代表本号赞成这种行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公众号保留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致力于分享最新科研资讯,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学习,所有转载内容,均不代表【科学10分钟】赞同其观点,不能完全保证其真实性。如若本公众号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科学10分钟】小编:19113530170,我们将立即予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