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九承收藏
品鉴收藏 品味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太格有物  ·  品牌故事|茶酔:推广清醒好奇文化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九承收藏

权利与礼法的交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十子的九旒冕

九承收藏  · 公众号  ·  · 2019-06-06 13:37

正文

九旒冕, 山东鲁荒王陵出土, 山东博物馆藏


在源远流长的华服文化中,

象征着权力和礼法的冠冕尤其引人注目。

收藏在山东博物馆的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十子

——鲁荒王朱檀的九旒冕,

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件存世的明初冕冠实物,

穿过600多年的时光,

我们依旧能够从这顶高贵的帽子中

窥见当年的皇家威严。


这鲁王九旒冕到底是怎么被发现的呢?还要从上个世纪60年代说起。



1969年的一天,山东省邹县尚寨村的村民在九龙山挖防空洞时,发现了一个陵墓。村民第一时间将此事上报当地文物部门。专家听说后连夜赶到, 通过对陵墓随葬品的研究,专家们终于判断出了墓主 的身份 ——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


朱檀生前深受朱元璋的喜爱,出生仅2个月就被封为鲁王。长大后的他更是博学多识、礼贤下士,15岁就藩兖州,辖兖州府4州23县。遗憾的是,随着慢慢长大,朱檀突然迷上了长生不老之术,终日焚香诵经,疯狂地吃丹药,最后“金石药,毒发伤目”,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年仅19岁。



朱元璋得知此事后既痛心又恼怒,认为朱檀的行为荒唐至极,因此给了他一个恶谥——“荒王”。然而从鲁荒王陵的规模和出土文物来看,朱元璋对这个恨铁不成钢的儿子还是疼爱有加的。鲁荒王的陵区总面积约92万平方米,在明朝各代亲王中是规模最大的,而且鲁荒王陵地宫距地表26米,其他亲王陵仅距地表6米左右。也许是由于这个原因,鲁荒王陵一直未被盗掘。 直到1969年,村民挖防空洞时无意中发现了这座明代初期的王陵。


在政府的支持和村民的见证下,1970年春至1971年初,文物部门考古工作者对该墓进行了有计划的发掘,经过清理,共出土遗物1100余件(组)。



朱檀虽然荒诞不经,年纪轻轻迷信长生不老丹而丧命,但他居孔孟之乡,深受礼仪之邦文化的熏染,喜爱诗书礼乐,常与笔墨纸砚、琴棋书画相伴,因而墓葬里的陪葬品都是冕冠佩饰、家具服装、笔墨纸砚、琴棋书画、彩绘木俑等一类,品位颇为高雅。


在鲁荒王的安寝之所,人们从两个繁复华丽的箱子里发现了其冠冕服饰,其中最为庄重的便是这顶九旒冕。为何这样说?因为它是目前为止考古界发现的唯一一件冕冠实物。



所谓 “冕,大夫以上冠也” ,是古人在祭拜天地、祖先及举行其他重大典礼时佩戴的礼冠,它与礼制有着密切关系,只有那些具备相当社会地位的人才可以佩戴。


九旒冕通高18cm、长49.4cm、宽30cm,为藤篾编制,表面敷罗绢黑漆,镶以金圈、金边;冠的两侧有梅花金穿,贯一金簪。冕顶部有綖板,前圆后方,上面涂着黑漆以示庄重。两侧有梅花金穿,中间横贯一金簪。 还有冕板、旒、充耳等几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



“冕板”指覆盖在顶部的长形木板,板形前圆后方,象征着天圆地方,有天子是奉上天旨意来治理天下之意,前低后高,呈前俯之状,象征皇帝有谦恭的美德,能倾听民意,这也是“冕”字的本意。


前后的垂珠叫做旒,在冕冠制度中,旒的多少是辨别身份的一大标志。 据《明史》记载,明朝天子戴的冕前后分别垂着12道旒,每道旒上有红黄青白黑共12颗玉珠;太子用11旒、11珠;亲王只能用9旒、9珠。荒王朱檀这顶冕冠前后共垂着9道旒,因此也称“九旒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