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人满为患
7月12日,入伏第一天,从各地的报道看,排队贴“三伏贴”的民众又是人头涌涌、络绎不绝,犹其是家长带孩子去贴的。
“三伏贴”的原理让人忍俊不禁?
中医的说法,“三伏贴”是冬病夏治的一种方法,在《黄帝内经-素问》里即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冬病”指在冬季容易发作或病情加重的疾病,阳虚体质的人容易患有“冬病”。中医认为,小儿及成人过敏性哮喘、咳喘,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免疫功能低下,过敏性鼻炎以及颈、肩、腰、腿痛和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都可算“冬病”。中医理论界认为,上述这些病,都是由于体内“寒气”太重才导致的,又因多在冬天发作,故称“冬病”。
夏季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中医认为一年当中自然界阳气最盛的时候,这时候用穴位贴敷、针刺艾灸等方法来补充阳气,可纠正阳虚体质,数月后冬天来临时“冬病”的发作次数和严重程度得到明显减轻。
不仅如此,中医还认为,“在三伏天期间,不要吃寒凉食物、拒绝一切冰镇饮品”,因为“这样会使寒气入侵不能排出”,而“多喝热水可把体内多年的寒气逼出来”。“三伏贴”要起到的作用,正好和此相反。总之,在恰当的时候补充“阳气”,驱赶“寒气”,能够防治“冬病”,这是“三伏贴”要告诉所有人的道理。
“三伏贴”不可信
我们且不去谈何为“阳气”、“寒气”,也不谈“三伏贴”缺乏最基本的对照组实验,更不谈很多自限性疾病(不治也能痊愈)的安慰剂效应。就假设一个人什么医学知识都不具备,他(她)也不该被“三伏贴”忽悠。
有著名科普作家提出了三点疑问,这三个疑问不涉及高深的专业知识。第一,贴在皮肤上的药物能不能进入身体?第二,即使药物能够通过皮肤进入身体,是否能够达到一定的药物浓度?第三,即使达到所需的药物浓度,能跨越几个月,治疗冬天易发作的疾病?
即便你对这三个问题全部回答“是”,请再看下面两个疑问。1,一种药,既能治哮喘,又能治过敏性鼻炎,还能治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三种病都属于很难治愈的慢性病),这是一种怎样的神药啊,为什么还不去申请盖伦奖(医药界的诺贝尔奖)呢?
2,“三伏贴”是一种季节性疗法,对敷贴时间有严格限制。要在每伏第一天(初伏、中伏、末伏的首日)使用,否则就会“影响疗效”。这实在让人费解——治疗几个月之后“冬病”的药物,迟一天用都不行,反而要看黄历挑良辰吉时?
没效果?没事,怪不到“三伏贴”头上
中医支持者有几套话语逻辑,让人一时不知如何反驳。比如,“我家隔壁老李,那天去看了一次中医,用了一味中药,西医看不好的病,好了!”“你说美国、欧盟不认可中医药?人种不同呀!”
对于“三伏贴”,这种逻辑更是俯拾皆是。按照中医理论,“三伏贴”一个疗程为3年,旷日持久,今年没用不代表明年没用,明年没用不代表后年没用,后年再没用——你已经忘记这件事了;“三伏贴”的功用,被描述成“治疗并缓解‘冬病’”,到了冬天,疾病没有好转,也可以说成“你要是不用‘三伏贴’,情况说不定会更加恶化,现在这样已经是病灶减轻的结果。
“三伏贴”不仅仅是无用,还要警惕有害!
前文谈了“三伏贴”无用(保守点说“没被证明有用”),但如果按中医宣称的机制,它不仅仅是寻常的无用,而是需警惕的有害。
在“三伏贴”用来敷贴的药物中,以白芥子、甘遂、细辛为主。甘遂,有毒。在国家食药监总局2013年出台的一份通知中,列出了28味有毒的中药材,其中就包括甘遂。而南京中医院一位专家的回应是“是药三分毒,这个并不奇怪。”
细辛,马兜铃科的植物,有毒,可导致肾衰竭。这里所说的毒性,都是指慢性毒性。由于中医从来不做动物实验、流行病学的调查,长期服用这些药理、毒理不明的药物,往往就是温柔地给你一刀,你还不知道是谁捅的你。
有大量的人使用“三伏贴”后,严重过敏甚至灼伤,不少受害者还只是孩子
甘遂、细辛有毒,而另一味药白芥子也不是“等闲之辈”。它的主要成分是异硫氰酸烯丙酯,能使皮肤发红,甚至引起水泡、灼伤。中医院的医生们,不是不知道这一点,他们提醒患者,如果所贴部位灼热难忍,要及时来医院就医,并且,不要随意在网上购买来路不明的“三伏贴”。似乎,正规的医院,提供正规的“三伏贴”,就可以相安无事。
由于没有人做这方面的统计,我们无法得知,使用“三伏贴”后出现灼伤现象的比例。但通过各地零星的新闻,预感很不妙。如《齐鲁晚报》在2013年报道,烟台市中医院仅在2012年入伏当天,就给2000人贴了“三伏贴”,而没过几天,因贴“三伏贴”部位起泡,有大量患者找到医院闹着要赔偿,医院“感觉很伤心”,发话“今年不贴了”。
更让人伤心的是,在网上可以搜到不少儿童在使用“三伏贴”后,被灼伤。很多家长并不是因为孩子生病而带他(她)去贴“三伏贴”,仅仅是害怕孩子冬天感冒,想要“预防感冒”。所以,4岁的孩子,背上两块灼伤的痕迹,家长还不以为意,认为是“对她好”。
如果有一些大人,坚定自己的信仰,非要以身试药,谁也阻止不了。但,请不要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去冒险,拜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