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智堡专业会员群参与每月两场线上路演会议,请后台联系客服购买后入群。无需参会仅阅读市场随笔,请通过文末二维码加入星球。
过去几天在深圳、香港两地与诸多业内的同僚见面闲聊,收获不少。
此行的初衷是想进一步考察下深港的展业环境,为未来智堡的华南办公室做先行调研,可两地的智堡会员盛情难却,最终演变为了为期三天的高强度市场交流,也有幸拜会了几家当地的基金。
坦白说,现阶段我认为
宏观研究
者
并不
能
提供什么有价值的洞
见,理应减少叙事表达
,避免干扰
市场参与者,但
周末
的财政部发布会又让人很难避而不谈
。我想,
很多风险资产管理者对于任何宏观叙事的最真切反应就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字——“知道了”。
作为一个铁宅男,今年似乎是我第一次在一年内跑遍北上广深港,给我的感觉是,不同区域的投资者情绪和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差异性,在乐观程度上:北京>香港=广州>深圳>上海(或许是因为22年的PTSD)。
对于消极的现状,各地投资者拥有普遍共识,对于政策的展望,
依然存在分歧,这或许与每个人的头寸情况有关
——比如,
境内债券/境外股票的参与者对于本轮政策转向半信半疑,可能过去几年的正回报让他们毫不在意境内市场的短期超额收益
。极端的悲观者现阶段也只是否定了很多政策努力的积极意义,可他们确实不那么消极了,这算得上是一个细微的变化。
由于最近的发布会实在过于密集,“公告效应”和“信号意义”边际趋弱,投资者的注意力也太过于分散。从交流的结果来看,风险资产投资者对于政策转向的信号是认可的,但他们
显然需要更多的证据
,他们担心
名义增长,实质是对货币政策机制和传导的怀疑;他们寄望于看到财政针对居民收入端改善的努力,实质是担心财政走老路。
和群友老王交流了一下外资观点和资金流的情况,总体上来看,被动流入汹涌,主动型仍有迟疑;HFs进进出出,LOs仍需时日。受制于Mandate和投资纪律,
美元区内资金在各个市场之间再平衡到中区的逻辑说得通,但也有漫长
过程。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
境内市场神经被
外媒牵动
,境外投资者则关注
内媒;
中国看美国(大选),美
国
看中国(政策
)。
外资卖方扮演着擂鼓兵的角色,诸如Whatever it takes/three arrows/这次不一样的标题几乎每天可见,观点也是随着市场的起伏一天一变。值得注意的是,在几番回调以后,其中的悲观者开始转向中性(甚至连陆老师都变得没那么悲观了)……
把研究做成短线交易的模样
。
几位外资买方的反馈甚至让我感到他们的乐观程度比境内投资者还高一些,或许是因为他们对
政策宽松
和
“前瞻指引”
式的承诺比较熟悉的缘故,还有一位对我说“
做个战术性的交易没必要讲10年级别的宏观叙事,这没意义,长期的人口和增长问题不关我的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