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拆神
聊旧改和楼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烂板套利  ·  人形机器人,具有唯一性的7家公司 ·  8 小时前  
烂板套利  ·  人形机器人,具有唯一性的7家公司 ·  8 小时前  
李楠或kkk  ·  alva.xyz 是 ai 和 ... ·  昨天  
BJ小伙伴  ·  交总科技岗待遇曝光! ·  2 天前  
BJ小伙伴  ·  交总科技岗待遇曝光! ·  2 天前  
湖北商务  ·  正式开放!阿里巴巴落子武汉 ·  2 天前  
湖北商务  ·  正式开放!阿里巴巴落子武汉 ·  2 天前  
山西省生态环境厅  ·  省生态环境厅选送作品入围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拆神

南沙,正在发起一场大反攻

拆神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24-12-04 20:57

主要观点总结

广州的庆盛片区凭借科创优势迅速发展,与香港的合作使其具备四大优势:土地、交通、政策和港科大(广州)的支持。庆盛片区集齐了这些优势,向产学研一体化平台迈进。越秀地产在庆盛的iPARK粤港智谷吸引了众多科创企业。同时,宅地限量供应,秉承产学研居一体化的思路,打造出了宜居的科创环境。越秀地产在庆盛的住宅项目天悦云啟受到高知人群的热捧,成为广州平均学历最高的小区之一。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庆盛片区的发展优势

庆盛片区与香港的合作使其具备土地、交通、政策和港科大支持四大优势,成为广州科创发展的重要区域。

关键观点2: 越秀地产在庆盛的项目

越秀地产在庆盛的iPARK粤港智谷吸引了众多科创企业,同时打造的住宅项目天悦云啟受到高知人群的热捧,成为广州平均学历最高的小区之一。

关键观点3: 庆盛片区的发展规划

庆盛片区以产学研居一体化为发展规划,注重高校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宜居的科创环境。


正文

广州,又有一只独角兽上市!

上周 (11月27日) 小马智行正式在纳斯达克敲钟,成为 全球“Robotaxi第一股”。

广州人对小马智行想必不陌生,在南沙经常能看见它的无人车在路上飞奔。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它在美国硅谷成立,南沙费了很大力气才把它拉过来,设立全球总部。

从2017年10月小马智行进行道路测试开始,南沙用了7年时间,把它培养成自动驾驶领域的超级独角兽,并送到美国上市。 (来源:南方+)

是的, 这场广州硬科技的突破与胜利, 离不开南沙的支持。

小马智行还不是唯一,看似低调的南沙,正用科创发起一场大反攻。

火箭升空、大洋钻探、设立高校芯片实验室…南沙堪称“日更式”进步。

在广州,或许只有南沙能担起这份角色。

这里向海而生,是大湾区黄金内湾的顶点,是港澳融湾入海的“超级联系人”,其无论地理、政策、土地都是广州的天之骄子。

这决定了南沙有先行先试的优势,集中力量干大事,由此诞生了一个极为特别的先行区—— 庆盛。

世界顶级大学落地
6年翻天巨变

庆盛是南沙科创重要转折点,6年前的2018年,一份定位极高的规划,拉开了发展帷幕。
“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科技创新节点、国际科创城、南沙新区北部组团中心 ”, 高频出现的“科创”字眼,透露着庆盛的发展核心。 (来源: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
同时,南沙也为庆盛谋划了一条全国首创的发展思路—— “南沙土地 ,香港经验” ,融入香港 经验和资源,联手搞科创。

| 庆盛片区未来城市综合实证示范区效果图

图源:广州南沙发布


这些规划并不难理解,对香港来说,受制于产业结构和土地紧缺,科创和市场应用一直是瓶颈。
对广州来说,产业升级同样需要科技领域的突破,而南沙既有合适的科创土壤,也有深厚的香港合作基础。
于是, 港澳成果+南沙转化+湾区应用 ,产业路径和应用市场,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
所以,庆盛与香港的合作飞快落地,借助香港力量, 庆盛很快有了四大优势支撑:

第一重优势,是土地。

2018年起, 庆盛开始第一波供地。

与其他板块不同,庆盛的地块有着明显的产业属性,定向要求 人工智能与科技中心。

连商服用地,都附带“引进人工智能与互联科技相关产业”的条件。 (来源: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南沙还希望融入港企港资提质庆盛发展,当时 有5宗地,约60%以上出让地块,明确要求“港资属性”。 (数据来源:广州中原研究发展部)

新鸿基、港科大也是在那时陆续落户。

| 截图来源: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第二重优势,交通。

两地携手合作,关键在于交通。

同样在2018年,广深港高铁香港段贯通, 庆盛站最快42分钟直达西九龙 (时间参考:12306铁路官网)。

在实际出行上,庆盛比香港本土“更近 香港,这奠定两地紧密联系的根本。

如今,北上和南下,已经是双向奔赴。

第三重优势,政策。

2022年,《南沙方案》发布,庆盛成为南沙三大先行启动区之一,也成为 全市第一个施行双边15%税减政策 的地方。

从此,庆盛享有了横琴、前海同等的顶格政策优待。

第四重优势,港科大(广州) ,这是庆盛发展科创的最大王牌。

2022年,全球排名47位的顶级学府——港科大(广州)正式开学。

在它身上,有两个内地高校难以复制的突破。

第一,它是 全世界第一家探索融合学科的大学 ,采用全新的“四大枢纽”和“十六大学域”搭建学术架构。

|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融合学科架构示意图

当前,几乎所有高校都是“学院”、“学科”体制,无形中制造了 教育壁垒,局限了学生的视野和人才流动。

而港科大的“枢纽”+“学域”的架构,让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同时, 产学研不分家。

港科大“红鸟硕士班”是个显著的例子。

其采用 项目制方式,围绕“未来医疗健康保健技术、可持续生活、智能工业化”3个重大课题,覆盖16个学域,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领域研究。 【来源:港科大(广州)官微】

第二个突 破是,注重学术与应用转化的结合,具备超强的产业孵化能力。

港科大建立了全面产业孵化体系,从学生课程、社会实践、实验室,到转化基地搭建等,鼓励师生创新创业。

比如芯片实验室,集齐了芯片设计、测量、测试、应用场景的全套仪器,更要求本科生毕业时就能做出一块芯片。 【来源:港科大(广州)官微】

| 港科大芯片中央实验室课题组成员【图:港科大(广州)官微】

甚至, 港科大直接做起LP (有限合伙人) 进军私募股权领域,吸纳投资伙伴创立一支20亿港元的风险投资基金。 来源:港科大(广州)官微】

基金的投资对象是科大教职员、学生和校友创办的初创企业,以及使用科大授权技术开发产品的公司。

目的,就是孵化“下一个大疆”。

要知道,现在占据全球无人机80%市场份额的大疆,当时就是由港科大学生汪滔,拿着学校给的1.8万港币,开始创立的。 (来源:《创业家》杂志)

高校做LP,更能为市场持续注入信心和血液,毕竟科创发展是一个长线工程,需要资本的支持。

而接下来,庆盛,无疑是港科大押下重注的地方。

早前,港科大已经与广州公共交通集团、深圳一清创新科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自动驾驶技术领域合作。

| 港科大签约仪式

他们同样看好 小马智行,现在,庆盛成了小马智行的路测场景,这里还有国家级自动驾驶测试区,给了港科大师生巨大的应用场景。

在港科大的加持下,庆盛集齐了四大优势,向 产学研一 体化平台持续迈进,孵化最具创造力的科创企业。

显然与 美国硅谷的发展,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向产学研居一体化进阶
庆盛的颠覆之路

以硅谷为坐标,是每一座科创新城的发展之路,但硅谷不是完美的。

它不是科学规划的产物,是随斯坦福大学孵化出企业,逐渐演变而来,留下了“土地难以兼容后续资源”的痛点,导致大量科创企业外迁。

硅谷很多经验不适合当下,但它指明了科技城该走的方向: 光有产业不够,要形成 完整配套链条,让人才留下来。

你看 广汽总部搬到了番禺莲花湾,员工却更愿意在天河、万博买房,因为莲花湾配套尚未成熟。

| 广汽总部

庆盛明显吸取了这些教训,它从一开始就瞄准 EOD模式 (Educational facilities Oriented Development), 以顶级高校为导向发展,实现产学研居一体化。

这需要以港科大为核心,在规划之初就做好通盘的产学研居一体化版图,实际落地环节,则率先引进产业,做好配套。

| 风起庆盛

说起来简单,广州也有不少新城吹嘘自己就是这么做的,但细看控规与工地,就会发现只不过是 “四不像”。

一方面工厂、写字楼、研发区彼此功能分离,缺乏与高校深入联动。

另一方面是住宅先行,到后期配套、产业的兑现变形,很多功能都是围绕住宅而展开,而不是产业。

为此,庆盛进行了两个颠覆,这是对硅谷的一次进化。

第一,从土地出让阶段就夯实产学研居一体化路线,新兴 产业园区采用生产、研发、办公三合一模式。

2018年,庆盛最开始供地时,是清一色的产业、商业商服用地及高等院校用地,很清晰的以产业和配套先行的思路。

在土地出让条件上,就有产学研合一的导向,比如越秀地产拿下2022NGY-1地块,有这么一句话:

建设内容须包括产业研发楼、研发生产基地、加速器、孵化器、共享空间等,并引入符合广州市及南沙区产业准入标准的企业。

| 截图来源: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并且,越秀在拿地前一年(2021年)就已和港科大签订合作协议,要共同打造穗港协同的产学研基地。

| 越秀和港科大签约仪式现场

而结果是显著的。

拿地两年后,也是今年,越秀把地块打造成了 越秀iPARK粤港智谷, 吸引了蘑菇物联、三七互娱、广汽能源等165家科创企业。

今年9月,港科大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正式进驻越秀iPARK粤港智谷,学校储备的20个初创项目,正在这里上演产学研一体化。 (数据来源:越秀iPARK粤港智谷官微)

而第二个颠覆, 宅地限量供应,秉承产学研居一体化的通盘思路。

我们还对照过国内类似的科学城,北京中关村和上海张江,发现大家同样有着宅地限量和产学研居融合的思路。

但相比来说,庆盛更像是2.0进阶版本。

这里的宅地供应更少,居住用地仅占规划总用地约3.6%,而中关村和上海张江都超10%。

甚至,庆盛至今也只有两次涉宅地出让,一次在2021年,一次在2023年。


其次,庆盛卖地也不是单纯为了增收,而是想将产学研居一体化蓝图通盘兑现。

2023年5月出让的2023NJY-2地块,就属于南沙和香港两地政府联合谋划的“港式社区”的北部地块。

在官方说法中,港式社区有两个主要目标: 推动港科大创新成果转换与营造港人熟悉的空间场所

具体做法,是依托北部港科大和南部的庆盛TOD,导入香港资源,形成校区-园区-社区功能复合的活力地区。

所以,投射到2023NJY-2地块上,就能直观看到这种趋势。

其内部分为5个小地块,1、2号是M9新兴产业园用地,3、4号是R/B商住用地,5号是结合河涌规划的休憩用地。

在建设用地规划条件里,还要求地块设施一条空中连廊,连接港科大,地铁,产业园和社区。

建筑风格也要求和港科大统 一,体现香港特色:

地块周边,还有各种高规格的港式配套:

采用香港学制的民心港人子弟 学校 (已开学) 、新鸿基INC商业体 (在建中) 、国际医院、香港GIC用地 (混合社区会堂、体育运动、社会福利、行政办事等功能的垂直邻里中心)

很显然,这宗地块的定位和出让条件都很高,对开发商的资质和实力要求绝不低,实际上能达标的企业就没几家。

而最终,这宗地由 越秀地产 拿下,产学研居的最后一环“居”也到位了。

接下来,就是将“居”的场景补齐,让庆盛产学研居闭环真正成型。

狂奔一年半
庆盛筑起“高配版”科创之城

可能有很多人会认为,这里已经有产学研基础,又有政府支持和港科大背书,越秀地产只不过是建房子。

这是大大的误解,要做好产学研居中的“居”,必须跳脱“建房子”的思维。

如果采用常规住宅开发, 先卖楼,再卖铺,由业主自行招租,任由 底商业态野蛮生长, 配套兑现周期长,居住氛围也参差不齐。

一个典型的例子:传统住宅区大量商铺都被租给了地产中介与快餐店,这样的“烟火气”并非科创人才所需的。

所以,越秀地产,走了一条全新的路子: 让“居”与“产学研”相互契合,融合成一个大场景,并用1年半时间,狂奔式兑现。

| 庆盛实拍
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 在规划设计上,社区不仅仅是居,而是把“居”的场景打造为“产学研居”一体化的纽带。

为此,越秀专门邀请香港设计师,如梁黄顾建筑设计事务所,做深化方案设计。

最终,得出一条 结合港式步行天桥与纽约高线公园式的超级连廊。

| 示意图

这条超级连廊,将港科大、东涌地铁站、约1.17万方商业、N+聚所、新兴产业园、住宅区全部拉通。
各种配套拧成了一股线,为 大学师生、科创人才、住户等提供了高效、便利的生活场景:
步行去地铁的时间更短,步行去学校不用等红绿灯,买一些生活用品下楼走几步就行了。

| N+聚所实景图

然后,就是颠覆“配套落地”与“配套运营”的时间线。

在卖楼前,提前运营 各式功能空间,铺开浓烈的生活烟火气。

所以来到这里,你不会感到新城的空虚与乏味,反而感受到轻松、自由、满足的氛围。

今年5月开放的 N+聚所 5层空间,每一层都有不同的打开方式,直接给你一个开放多元的生活平台。

| N+聚场场景分布示意

你可以在这里看香港和国外的展览,其中不少都是首展。

比如在8月展出的《THE TALE OF GBA,COCITY 共创湾城故事》,就是湾区首展,出自伦敦艺术学院校长ROB PEPPER。

也可以到 N+Lounge薈馆 ,体验米其林星级大师刘满堂的出品,还可以到露天咖啡吧、酒吧打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