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公司曾经对三百多位高阶经理人进行过一项调查,其中90%的人认为对于他们工作上的成长贡献最大的是“曾在某处跟随某某人一起工作”。换言之,这些经理人员认为从直接主管身上所接受到的指导与训练才是他们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我经常在领导力课堂上说:你的下属跟你多年后可能要离职,离职时一定会对当你下属的这段职业生涯进行总结回顾。当他们回顾往事的时候,如果有“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虚度光阴而悔恨”的感觉的话,作为领导,你一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真正有责任的领导者不仅为业绩负责,更要为员工的成长负责。
担任下属的职业教练,确保下属在工作中处于正能量的工作状态是领导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好的领导者是教练,而教练的本质是优化下属的能量运用状态
本质上讲,人和人的差别体现在内在能量分配和运用习惯上。乔布斯之所以是乔布斯,马云之所以是马云,出租车司机之所以是出租车司机,乞丐之所以沦为乞丐,你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样子,其实都是其内在能量运用方式持续积累的结果。人们每天在外界摄入的卡路里差不多,各人的能量支配和运用的区别很大,日积月累下来,人生的差异就会很大。
这就好比每个人都有一款同样的IPAD,尽管IPAD是一样的,但里面装的和某个时刻用的APP是不一样的。人们每天吃饭睡觉就好比是给IPAD充满电,但每个IPAD每天又把满格的电耗完了,但几乎没有两个IPAD耗电的方式完全一样。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能量运用方式完全一样。
正是这些能量运用方式的差异积累起来,造成人生的差异。人和人思维方式的差异、情趣爱好的差异、生活习惯的差异都可以归结为能量运用方式的差异。决定人的能量分配方式和运用习惯的软件系统正是人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可以理解为人的软件系统。
坐在领导者的位置上:下属的状态是唯一重要的事情
大卫•霍金斯
(David R.Hawkins)
博士提出能量层级的概念。他根据能量的震动频率将能量分为层级。比如能量层级处于20叫做羞愧,在羞愧状态下能量的震动频率很低,接近死寂。再高一点的内疚、冷漠、悲伤、恐惧等都是很低水平的能量运用。
我的理解,能量层级低于100的人把全部能量用于保全自己,用把自己收缩得很紧的方式只求安全地活着。能量层级在100到200之间的人,把全部的能量用于捍卫自己的边界,用于证明自己,其能量状态是扩展的,但其边界感是非常强烈的。能量层级在200以上才有了大爱和进取精神,一方面开始模糊了自己的边界,另一方面想做点惠及社会的事业。能量层级到400以上逐渐彻底模糊了自己的边界,有家国情怀,以天下为己任,活出圣人、伟人的状态。能量层级低于200的人们,其外界摄取的能量都被用于保护自己的安全、维护自我形象和满足自我欲望消耗了,其能量的运用都受到限制,能量的自由度和流动性都不好。随着能量层级逐级上升,能量运用流动性更好,自由度更高,生命的价值、意义更大,最上层达到佛的慈悲和基督的博爱的境界时,能量层级最高。
我经常给我的下属讲:唯一重要的是你的状态。只要你的状态是积极向上的、想有一番作为的,那就放手去干。如果一个人把大部分能量都运用在实现目标上,有理由相信他会做出不错的成绩,如果一个人把大部分能量消耗在抱怨环境、指责他人上,工作表现很难好。
如果员工只要能够保持正能量的工作状态,领导者可以大胆授权;如果员工陷入负能量的漩涡,领导者就要进行适当干预了。
领导者做教练,本质是干预下属的能量状态
我经常说:世界是你感知的世界,但你感知的世界对你而言就是真实的。每个人都对客观世界有自己主观的看法,每个人都依据自己的看法做决策。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考察一个人的能量运用状态:
首先,能量运用的方向:
是积极还是消极?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这涉及到人的世界观、自我效能和归因习惯。积极的人总会看到阳光的一面,把好事情归因为必然的,把坏事情归因为偶然的。消极的人则相反,认为好事情是撞上狗屎运,坏事情是必然的。注意力在困难上,困难就越多越大,目标就越来越小,相反,注意力在目标上,困难就显得渺小,目标会越来越宏伟。胸无大志的人很容易被感性的烦恼所左右,心怀天下的人才能更加坚韧坚强。正能量的人不仅自己是积极的,而且也很乐意鼓励别人,因为积极实践,所以成功,因为成功所以更加积极,形成正循环。负能量的人总是一副受害者的形象,用抱怨社会来为自己没尽心找借口,因为有借口所以更加不作为,因为不作为所以更被动,因为更被动所以挫折感更强,只能更大地抱怨,形成负循环。正循环和负循环都造成了能量的持续强化,强化久了就成为习惯。
其次,能量运用的活力:
是保守还是激进?是面向过去还是面向未来?俞敏洪在一次校园演讲中说:青春和年龄无关,和活力有关。确实,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的思想还永葆青春,还有很大的影响力;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因为的他生存的方式就是日复一日地简单重复,就像驴子拉磨一样。从能量运用方式的角度来看:一个人能量运用方式是保守的还是激进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衡量一下自己有多大程度还保持着青春?还活着?可以有个百分比。青春活力又跟人们对变化的态度有关。是喜欢变化的好奇、拥抱变化的新意、享受变化的快乐呢?还是总是沉浸在过去、期待维持当下的安稳、排斥不确定因素的危机呢?孔子讲的“年逾七旬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从修身的角度看似乎是一种不错的境界,而从生命活力的角度看也未必可取。所以,活力和一个人运用内在能量的方式和习惯有关。如果一个人总是用同样的模式运用自己的内在能量,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得过且过,当然缺乏活力。如果一个人总是喜欢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运用自己的能量,对外界保持不变的好奇心,总喜欢体验不一样的感觉,欣赏变化带来的快感和成就感。他的生命才有活力。
第三,能量运用的目的:
为自己多还是为别人多?有人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当然要为自己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对没有完全解决自身温饱问题,甚至没有实现财富自由的时候,多数人都会优先选择运用自己的能量解决生存问题,当然力所能及的时候也会做点善事。假如你现在拥有足够多的资源,实现了财务自由,你打算如何度过你的后半生?
人在青年时期多为自己的生存努力,到了中年小有成就的时候就出现了普遍的意义危机,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此生为何而来?开始思考做什么样的事业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易经》里对事业的定义是:举而措诸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事业就是要把某种便利或价值普及到全社会的工作。
每一个人内在能量运用的方式决定了人生的不同,人和人的差异是由能量运用习惯造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能量运用方式,修身的目的即是持续优化自己的能量分配方式和运用习惯,使之价值更大、效率更高,当然,这里说的价值和效率都是主观意义上的。
能量状态不好的人总是从消极、问题、失败、环境、不可能的角度来解释生活经验,当这样的信念主导一个人的能量运用时,会使得其生活和行动没有希望、没有能力和没有价值。
教练的工作就是适当干预被教练的这种心智模式,把被教练的思维引向积极、有希望、可控制、有资源的正能量状态,从而达到干预被教练能量运用方式的目的。
以上内容节选自我的新书《赋能领导力》,可在公众号“老田培训讲坛”微店购买签名版。《赋能领导力》亦是我的一系列的9门课程,本部分关于教练的内容是我讲授多年的课程:
2017年8月25~27日(周五、六、日)三天,我的第三期公开课“牛师修炼训练营“,会在课程中深度融入“建构主义”与“五星教学”,感兴趣的小伙伴可关注“老田培训讲坛”或点击链接“
田俊国公开课:
牛师修炼训练营第三期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