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正略管理评论
正略管理评论,是正略咨询旗下的公众号。以“洞悉-让世界更简单”为使命,以读者的管理能力提升为目标,从思想、视野、品性、经营的逻辑与方法等维度展开内容。察宏观大势,析经营规律,评管理之道,论卓越之理。 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不负光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东方网  ·  突遇交通意外,知名专家去世 ·  2 天前  
上海本地宝  ·  上海失业金申请后,何时能到账? ·  5 天前  
上海发布  ·  2月份沪牌拍卖结果公布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正略管理评论

工作了40年,没休一天假,他把无名小厂办成了世界500强

正略管理评论  · 公众号  ·  · 2019-08-24 22:30

正文


企业家都知道,要想做出一家全球500强,何其不易。

但偏偏就有人,能同时兼任两家央企的董事长,并将其双双送进世界500强。 他就是人称“中国版稻盛和夫”的宋志平。

仅十余年,在宋志平领导下的中国建材,从20亿元销售收入,增长到3500亿元,2018年位居世界500强第203位。

其管理的国药集团,从360亿的营业收入,增长到4000亿元,2018年位列世界500强第169位。

63岁的宋志平,工作了40年,从没休过一次年假,也没盼过休假 ,他说,企业家要认认真真地把企业作为终身的事业,一生做好一件事足矣。


作 者:宋志平 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编辑:钟灵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01
如果没有那次“掀翻屋顶的研讨”

公司早就没了

做企业要重视管理。优秀的企业大都有自己的一套“心法”。

但是现在, 中国的企业不仅要有好的管理,更需要好的经营。

我在企业做过4年的技术员、10年的销售工作、10年的工厂厂长、17年

的央企领导,担任过兼职教授,也请教过不少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

说起来,经历还算丰富,但我仍然常常感慨,要想把企业管理、经营的事情真正说清楚弄明白,不太容易。

管理是眼睛向内看,经营是眼睛向外看。 这些年我所总结的工法心法,主要是从中国建材的实践中来。

2002年,我刚到集团做一把手,前任总经理打电话给我,有点儿悲壮地说:“志平,我从弹坑里爬了出来,却换你进去了。”

就任当天,我坐在主席台上,马上就收到一张法院传票。因为负债累累,一家资产管理公司要冻结我们的财产。

有一阵,公司大门上的封条层层叠叠,财务只能从后门进去上班。 企业非常困难,不知道下个月工资怎么发,大家都觉得走到了尽头。

历史遗留问题要积极处理,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发展。

当时,我把建材局好多领导和专家请到宾馆,开战略研讨会,让他们为企业出主意,到底怎么做、做什么。

对这件事,当时大家看法各不相同。有人觉得连饭都吃不上,一天到晚还讨论这些虚的!

我说, 今天吃不上饭,就是因为昨天没有想清楚, 如果明天想吃上饭,今天饿着肚子也要想战略。

如今回过头来看,如果没有那场掀翻屋顶的研讨,或许公司早就没有了。



02

战略是头脑,管理是腿脚

大家常常把做企业的管理细节和战略说到一起。这是两码事。

战略是头脑、是旗帜、是事业的起点。 管理是腿脚、是手段、是过程。

方向弄清楚了,思路弄清楚了,问题就容易解决。

当时公司做了决定,放弃了原来的地毯、壁纸业务,改名叫做中国建材,进入了水泥产业。

因为小产业的市场,就像一个脸盆,央企是一块大石头,会把脸盆砸坏。

结合自身优势和使命来看,作为一家央企,要做行业领军者,一定要扎根大行业,做足大产业。水泥就是我们的机会。

多年后,有次在香港路演,有人问我,“掌管大企业,你觉得自己最成功的地方在哪里?”

我回答他: 看到机遇然后抓住它,然后制定一个清晰的战略,并且义无反顾地执行下去。

中国建材能快速发展,就是顺势而为。

人一生中的重大机遇可能只有一两次,企业的成长过程也是,有的机遇甚至是十年、百年难遇

因此企业做什么,什么时候做,非常关键。市场不可能总给我们机会。

作为企业领导者,最重要的是,带领大家眺望远方,比别人多想一步。

当时我们还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单位,既没有水泥厂,也没有资金,凭什么做这个大事?

消息登报后,大家都不相信,到处都是质疑。

但我坚信, 不懂水泥不等于不能做水泥,没有钱可以去找钱,关键在于有没有好的盈利机会。

就像大年三十,家里有面有油,只能烙饼。但是想吃饺子,就得去找菜做馅儿。

做企业必须了解环境,抓住机遇。一旦确定了合适的目标, 缺什么找什么,一心一意把这件事做成



03

越接近顶峰,往往越艰难

如今,中国建材的水泥业务,赚了不少钱,规模已经是全球第一了。

个中艰辛,不足挂齿。首要的是坚持,不能朝令夕改。企业制定了合适的战略,得扛得住。

行者百里半九十。越接近顶峰,往往越艰难。很多人常常在这个时候,退了下来,结果失去了登顶的机会。

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做企业就是不断解决前行路上遇到的问题。

只有执着前行,战略才能实现。

当然, 也不是说所有的企业都要做非常大的行业,也有小而美、小而精的行业。

就像瑞士企业做军刀,也可以把产品做到极致。德国有一家公司,做拴狗的链子,占了全球70%的份额。


中国巨石只做玻纤,北新建材只做石膏板,它们都是中国建材旗下的公司,都做到了世界第一,都做到了世界最好。

1993年,我被派去北新建材当厂长。当时我们制定了一个目标,就是在石膏板这个窄而深的领域做好。

这是一种隔墙材料。最开始我们的目标,是让三星级宾馆都用上,让新开的饭店都用上。

后来我们在香格里拉大饭店,开会讨论,做了决定,要从这个厂走出去,布局全国。

当时我们打算做3亿平方米的规模。在那个年代,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没有人相信这个无名小厂做得到。

而今天北新已经做到了22亿平方米的产量。中国石膏板市场,和我们预估的一样,发展很快。

全球一流的企业,不一定是规模很大的公司。 不管是做小产业,还是大产业,是要做隐形冠军,还是行业巨无霸,各有机会

这就是领导者要制定的战略,必须提前想清楚,做出选择。

作为一把手,最重要的劳动是思考。 通过反复否定之否定,拿出方案,按下按钮,承担起巨大的责任。

因为战略选错了,可能会离目标越来越远,甚至全军覆没。

战略选对了,每项努力都有加和作用。



04

当产品进入成熟期,企业容易走下坡路

企业的选择,最后往往在一把手的方寸之间。

机遇需要有心人去发现。企业领导更需要一双发现机遇的眼睛。很多机遇是不易被察觉的。

每次战略敲定前,我总是要反反复复地想不止十遍八遍,甚至一百遍上千遍地想到底对不对。

有人说我是战略家, 我确实喜欢思考推演,就像下棋一样,每一步都要想好。 如果总错,总丢子,就输了。

正因如此,这些年来,我一直要求自己 凡事慎之又慎,谋定而后动 一旦机会来临,就要毫不迟疑,快速出手。

但是,战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相对稳定的,又是不断变化的。

所有的战略都是相机而动、量力而行、逐渐发展。

最初北新开展石膏板业务,竞争很激烈,压力非常大。后来做强做大之后,北新“石膏板大王”规划呼之欲出。

但是,当一个产品进入成熟期,企业就开始走下坡路,容易走上好年头盈利、差年头亏损的老路。

所以我提出了“有限相关多元”,让北新走上住宅产品化。

先做好主业,朝着相关多元化,有限度地走。 毕竟技艺再高超的杂技演员,也只能扔这么些个盘子。

多了得砸。

有的大企业,做着做着就散了,东一块西一块扩张,说不清楚自己是什么。多元化一定要量力而行。

后来随着市场发展,北新石膏板利润逐年增加,2018年税后利润超过20亿,在国内基本做到极致了,占据了60%的份额。

这时候就要想,要不要寻找第二增长点?

所以北新去做石膏砂浆、泥子,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拓展,就是“石膏板+”。

战略该修正时要修正,该完善时要完善。

再优秀的管理也替代不了战略,再高明的管理方法也只能算作战术。



05

一个错误的选择

可能会给企业招来灭顶之灾

企业一把手,首先是一个经营者。

穿着工作服,深入一线,身上粘着油污,那是过去一把手的形象。

对中大型企业来说,现在的一线,不再需要一把手去带头干,而是需要一把手时刻关注外界最新的变化,让企业做正确的事。

因为一个错误的选择,可能会给企业招来灭顶之灾。

先要做正确的事,然后正确地做事。

经营是直面外部环境,是直面不确定,是做出决定做出选择,目标是赚钱。

早年,我个人总是羞于把“赚钱”两个字挂在嘴边。

后来我逐渐想明白了。如果企业不挣钱,怎么向前发展,怎么让员工安身立命,怎么获得投资者支持,怎么承担社会责任?

作为企业一把手,必须学会赚钱的本领。 经营之道就是赚钱之道。

大家不要觉得俗,赚不到钱,就谈不上创新,谈不上环境保护,也谈不到社会责任。

作为经营者,首先要明白,企业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经济效益,创造价值。

利润是经营出来的, 每个经营者都要本着“利润、利润、利润”的原则做好日常工作 包括销售、采购价格、生产成本、质量等等。

为了让中国建材的干部完成这个转变,无论是在年会,还是月度经营分析会,我都和干部们谈经营之道,也就是赚钱之道。

经过多年打磨,现在集团各个业务的一把手, 80%的工作是经营,20%的工作是管理。

作为一个成熟的企业,管理是基本功。 大量管理工作,基层干部做。而经营工作却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做企业领导就是布道者,要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学习,然后不停地给大家讲道理。



06

工作了40年

没休过一天年假,也没盼过休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