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发挥上海旅游业在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中的作用,聚力打造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都市旅游首选地、文旅深度融合示范区,持续深化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建设世界级旅游地标。
加快推进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推动世界级主题公园矩阵提质升级。推进上海国际邮轮旅游度假区建设,打造世界领先的邮轮旅游港。坚持三岛联动,建设崇明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推动上海工业博物馆建设,筹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上海博物馆北馆(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
(二)打造品牌化旅游产品。
优化提升以“党的诞生地”为标志的红色文化旅游产品,以“一江一河”“建筑可阅读”等为标识的海派文化旅游产品,以朱家角、南翔、泗泾等为代表的沪派江南古镇旅游产品。推动朱家角古镇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三)丰富全域化旅游产品。
加强旅游资源规划及配置,优化空间布局。培育中心城区各具特色的旅游休闲街区,丰富都市旅游场景和线路。打造郊区“一区一特”沪派江南文旅项目,培育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推出一批五星级乡村民宿,创建临港滴水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强化夜游品牌塑造,打造一批夜景旅游打卡点和夜游好去处。
(四)提升主题型旅游产品。
统筹都市资源推进产品开发,引导通过红色旅游感悟初心使命、社区旅游探寻市井烟火、工业旅游展示辉煌成就、夜景旅游感受光影之美、体育旅游体会澎湃激情、科普旅游探索科技奥秘、研学旅游开展实景学习、医疗康养旅游促进身心健康、邮轮旅游体味海上风情、文娱旅游品味美好欢乐、会奖旅游体验个性特色。把握不同国家和地域游客需求差异,丰富定制化个性化旅游产品。聚焦不同年龄段游客群体需求,推出家庭亲子游、银发休闲游、祖孙三代合家游等系列产品。注重吸引年轻群体,打造沉浸社交、圈层兴趣、城市探索等文旅新场景。
(五)优化入境游旅游产品。
用好免签政策及口岸外国人团体旅游签证政策,开发“航空+铁路”“机票+邮轮”等多元化入境游渠道组合,升级通关、通信、支付、购票、免税退税等便利化举措,推出更多入境游精品线路。拓展入境游产品市场,与国际旅行商精准对接旅游产品,组织遴选“上海礼物”,促进产品和需求形成良性互动。
(六)推进旅游产业投资。
加强产业规划,推动一批资源集聚型产业项目建设改造。培育文旅策划、运营管理等旅游相关产业。发展低空旅游、房车露营、帐篷露营、城市市集、徒步健行等新业态,建设文旅元宇宙产业示范集聚区。推进招商引资,依托上海旅游投资促进大会平台、文旅营商通服务平台,加大金融对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打造亚太旅游投资门户。
(七)促进旅游消费升级。
深化文旅商体展联动,加强文旅资源与商圈活动、体育赛事、展会论坛等合作,探索“门票+购物”“门票+酒店”等联动促消费模式。加大优质文旅产品供给,强化节假日和寒暑期旅游产品投放,办好上海旅游节等文旅节展活动,发展电竞、动漫等业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优化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开发经营模式,打造以“夜购、夜食、夜游、夜娱、夜秀、夜读”为特色的文旅夜间消费集聚区。优化消费体验,推出主题酒店、特色酒店,在景区植入演艺演出、非遗展示等场景,打造消费友好环境。
(八)优化旅游营商环境。
加强政策供给,在旅游企业产品开发、客流导入、市场开拓、业态培育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落实重点企业“服务包”,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打造旅游资源要素交易平台。深化旅游领域“一网通办”“一业一证”改革,优化行政许可服务。
(九)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厚植城市文化底蕴,实施红色文化传承弘扬、海派文化研究传承、江南文化研究发掘、时尚文化培育发展系列工程。推动文艺创作再攀高峰,聚焦舞台、影视、美术、群文、网络视听等,推出更多“上海原创”“上海制作”“上海出品”的精品力作。提升都市旅游魅力,吸引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演艺项目在上海首演首秀,加密演唱会和音乐节举办频次,升级打造演艺新空间。彰显都市旅游活力,发展国风国潮、沉浸式演出和小剧场演出等文化新业态,培育“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影视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等旅游新业态。
(十)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表达,保护利用好文物、老城厢、优秀历史建筑、革命旧址遗址和历史文化名镇(村)、历史文化街区等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考古+旅游”“非遗+旅游”发展。加快建设博物馆之都,实施“大博物馆计划”“大美术馆计划”“社会大美育计划”,办好“何以中国”“何谓海派”“对话世界”文博美术大展,促进“文博+旅游”“展览+旅游”发展。深度推进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滨水可游憩,推出一批人文、艺术、建筑和时尚相融合的City Walk线路。
(十一)推动科技焕新旅游。
集成运用大模型、元宇宙、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一机游上海。打造智慧博物馆、智慧美术馆和智慧图书馆,用科技提升文化产品表现力传播力感染力。增强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服务能力,提高行程规划、旅游咨询、智能客服、机酒预订等智慧服务水平,用科技提升旅游服务体验性舒适性便捷性。
(十二)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聚焦观光游览设施、游乐设施、演艺设备等重点领域,推进设备更新提升。合理规划建设旅游风景道、骑行道、休闲步道,完善停车场、充电桩、旅游厕所、多语种标识标牌等设施。完善文旅地标、文化场馆、体育场所、郊野公园等周边商业配套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
(十三)提升旅游专业服务。
推动景区景点和场馆提高游客接待能力,科学设置线上预约和线下购票渠道。加强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提升旅行社、酒店、景区和各类旅游产品规范化品质化服务水平。建立以游客为中心的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旅游服务质量监测机制,构建响应迅速的诉求反馈系统。开展星级旅游饭店服务技能竞赛和导游大赛,提升旅游志愿者服务水平,设立“城市推荐官”,讲好上海故事。
(十四)优化城市公共服务。
推动旅游公共服务与城市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促进景区“小交通”与城市“大交通”有序衔接。聚焦节假日大客流,科学调整公共交通运营时间。优化交通站点、景区景点、宾馆酒店和购物商圈等场所行李寄存服务,鼓励景区周边停车资源节假日向社会开放,加强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设施建设,打造游客友好型城市。依托浦东国际机场、虹桥国际机场外籍人员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打造入境旅游服务“第一站”。加强旅游安全监管,健全完善旅游安全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
(十五)深化旅游市场治理。
依法开展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强迫购物、非法一日游、不合理低价游和“黄牛”倒票等专项整治行动,坚决查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推广旅游电子合同,保障游客合法权益。健全跨部门跨地区旅游市场执法协作机制,坚持线上线下同步治理,加强数据信息共享和线索移交,常态化开展联合执法。发布安全出游提示,倡导文明旅游,营造良好旅游环境。
(十六)深化全景式IP演绎。
立足上海旅游“都市型、综合性、国际化”的特点,聚焦红色之源、现代之城、人民城市、沪派江南、海派风情、时尚之都等主题,打造都市主题IP。推出反映城市风貌和特色文化的影视精品、视听节目、演艺作品,推动主题IP融入城市形象宣传,促进都市IP深度演绎全球传播。
(十七)加强城市形象宣介。
坚持大小屏联动,发挥上海新媒体总部集聚优势,用好国内外主要新媒体与社交平台,做好事实传播、情感传播和价值传播。提升“乐游上海”网站、微信、微博、视频号、抖音号的影响力,打造“Meet in Shanghai”境外多语种新媒体传播体系。依托多语种上海国际服务门户,加强旅游服务资讯供给和城市形象宣介。
(十八)强化旅游产品营销。
聘请国际旅游形象公益推广人和入境旅游观察员,主动走出去与客源地服务商对接,扩大旅游产品的知晓率和触达率。在航班高铁及交通枢纽等场所提供即时游览和展演活动资讯。在酒店景点及全市旅游咨询服务点设置旅游信息检索公共服务大屏。向来沪参加商务、展会、赛事等各类活动的客人精准推送旅游产品信息和旅游地图导览。
(十九)推进长三角旅游发展一体化。
携手建设长三角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稳步推进新场等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联合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合力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
(二十)服务全国旅游发展。
持续推进对口地区旅游发展,在人才培养、资源导入、宣传推广等方面提供支持。加强与国内重要旅游城市合作,联合推出“一程多站”旅游产品,联手开拓国际旅游市场。
(二十一)促进境内外旅游交流合作。
以联合国旅游组织在沪设立地区办事处为契机,加强与主要客源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合作。支持上海博物馆等文博场馆加强中外联合考古、文物修复、展陈交流等领域合作。发挥上海国际友好城市资源优势,加强旅游合作交流。落实沪港、沪澳旅游合作交流机制,推进沪台旅游领域合作。
建立健全统筹推进本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机制,推动形成大旅游工作格局。强化资金保障,充分发挥上海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作用。优化旅游项目土地供应,鼓励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等方式灵活供给。实施旅游人才提升工程,加强创意策划、市场营销和多语种导游等人才培养,抓好旅游从业人员职业培训。发挥高校智库等专业机构作用,开展旅游产业理论和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