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镇雷
分享我的互联网思维与理念,提供纯原创最精华的产品相关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湖北经视  ·  张杰演唱会突发!谢娜发文 ·  9 小时前  
湖北经视  ·  你的蛇年体质已 “曝光”,速来查收! ·  2 天前  
湖北经视  ·  山姆宣布:涨价!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王镇雷

你设置微信“仅看三天朋友圈”了吗?

王镇雷  · 公众号  ·  · 2017-06-18 20:50

正文

微信“仅看三天朋友圈”的功能开放已经有段时间了,最近我也发现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启了这个功能,毕竟,我单独去看某个人的朋友圈还是挺少的......更厉害的是,如果你这三天都没有发朋友圈,别人进来就什么也看不见,不晓得的还以为这个朋友把你拉黑了......


我还算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社交类产品用户。从最早 MSN 上发状态和短心情、再到 QQ 签名、然后人人网、微博和朋友圈,基本上这几类主流的社交产品我都是重度用户。说来也是臭美和矫情,发的内容无非是少年维特之烦恼,要么是感情问题无病呻吟,要么是(现在看来非常丑陋的)自拍,就算低频的时候一天也得至少来个两条。


后来我在北京实习的时候舍友都是人人网的员工,听他们说,招人的时候都会去仔细翻一遍这个人的人人状态——因为状态是个很牛逼的东西,基本上能看出你的生活模式、性格、喜好等等,从好友关系还能侧面了解你的社交圈子,甚至加密的相册也有超级账号可以查看。(强烈怀疑微信招人也会这样......)


那年我才22岁,作为刚接触互联网的纯洁少年,哪知道这个网络环境是如此的透明和暴露,让你联结世界的同时,也是在全世界面前曝光了你自己:想要走出去,就要做好被人时刻扒光的准备。


所以,虽然我现在朋友圈发的还是很多,但是和生活细节相关的、身边亲人相关的已经越来越少。毕竟,哪天得罪了什么人,轻而易举就能偷窥到你全家,实在是太可怕了。


当然,现在如果我认识了一个新的人,首先选择了解他的方式依然是先翻朋友圈。


“不想被偷窥,但又想记录自己的生活”,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仅看三天朋友圈”。再也不用偷偷删除无人问津的状态、没人点赞没人评论的自拍了......


毕竟,想要关心你的人三天不嫌少,但想要偷窥你的人可是能把祖坟都给你挖出来......


虽然对个人来说,越少暴露但又可以继续观察别人的生活是一件很爽的事。但显然,对其他人、对朋友圈平台来说,这可不是好事。


对其他人很简单……之前就经常有因为“自以为”是好朋友对自己设置了“仅看三天朋友圈”,觉不公平不尊重,怒删好友的事发生。凭什么 TM 你能看我,我就只能看你三天?那肯定不是真爱,删了也不可惜。


至于对平台,就更好理解了:如果等到大量人只开三天,大概朋友圈也就死了。看起来这只影响了对用户的输入,但输入最终会间接影响到用户输出,而输出是社交平台的命脉所在。


朋友圈也好、微博也好,这些社交平台的本质是什么?是“信息分发的渠道”


听过那句话吗?“社交始于约炮、兴于炫耀、死于微商”。所以,什么样的人一定不会设置“仅看三天”?是有信息分发诉求的人:像我这样的自媒体运营者、微商卖家、想红的人、为其他平台做广告或者用户运营的人......


这些人,巴不得别人把他的朋友圈从头到尾扒个遍,做广告的目的自然也就达到了。


当然,想红的人也包括那些喜欢发自拍的姑娘小伙子们,觉得自己美/帅,或者生活有趣,才会希望别人来了解自己吧。


对了,彩蛋是,大家知道现在很多用户开启“仅看三天朋友圈”之后,玩什么来抒发情绪吗?


说出来你肯定觉得返老还童了,他们玩的是——微信签名......


为的就是不让大多数人发现,又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且丝毫不留痕迹,比QQ状态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所以,如果你在关注一个人,但他/她突然设置了“仅看三天朋友圈”,不妨偷偷留意一下微信签名,也许会有意外惊喜......


所以,你设置微信“仅看三天朋友圈”了吗?







我开通了小密圈。


在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的领域里,我可能是资历最浅的那一批。很多人质疑我写的东西,觉得年轻如我们不应该大言不惭发表对这个世界的见解。


对牛人来说,我的观点是那么微不足道。但对同龄人来说,与其一味追求设计巅峰的那些人,不如和我一起,选一群节奏差不多的伙伴共同前行。


我许一年的时间,在这里你可以获得:


* 行业专家帮助 Review 简历和作品集

* 新鲜的设计小作品和文章

* 解答、交流求职、职业发展的问题

* 其他可能与设计有关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