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近看了一部电影《荡寇风云》,讲的是戚继光抗倭的故事,他曾经以1500人兵力,对抗并歼灭2万倭寇(具体数字待考),显示出强悍的战斗力。
戚家军之所以如此厉害,是因为兵源来自义乌。片中提到戚家军招兵的一些逻辑:
为什么在义乌招兵?
义乌在明朝时是穷地方,属于落后地区,民风淳朴,但是作战却十分团结彪悍,简单说就是
「穷山恶水出刁民」,
不怕死。戚继光就是招这些人而且能管住这些刁民,用到正道上刁民也是好的。
明朝时军队与现在不同,是上班领工资的。因为工作风险大,报酬低,也没有什么思想政治工作,所以一般人是不愿意当兵的。
部队主要是在社会上难以为继的无业游民和地痞流氓组成,所以战斗力低下。而义乌兵性格淳朴,人比较实在,作战勇敢彪悍,成为当时明军中的精锐。
招兵「四要四不要」原则
四不要:
1、不要城里人,因为城里人滑头。
2、不要在官府任过职的,因为他们多少会受到官僚作风的影响。
3、40岁以上和长的白的不要。因为40岁以上没力气,长的白的户外运动少,体力不达标。
4、胆子特别小的和胆子特别大的不要。胆子特别小的我们理解,胆子特别大的人有心理偏激的影响,会影响军队心理健康。
四要:
1、要标准的农民,每天在田里工作的。
2、黑大粗壮皮肉结实的,长的吓人还得抗揍。
3、要目光有神的人,有胆略。
4、见了官府要有点害怕的人,要有主见,还不能太有主见。
之所以说这么多戚家军招兵的事情,是因为最近内参君最近看到一则留言,说量体师特别难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以及爱好。关于用人,可能最好的法则还是「按照岗位的需求,找最合适的人」。
当前定制大环境下,定制业态开始多元化,对于量体师的需求其实也会千差万别。
就如最传统的定制店,前店后厂,需要量体师懂版型、懂技术以及多年经验等。
而工业化定制企业,如衣邦人等,选择有服装背景的年轻女孩,实现统一化培训和管理,也可能是最符合他们发展目标的选择。
不管是什么业态,在大的逻辑下,对于量体师,可能有一些基本的特性最好要满足:
1、有同理心,能换位思考问题
衣服是给客户做的,衣服成功的一个要点是做出客户需要的衣服。而不是做出我喜欢的衣服给客户穿。
2、有必须的专业知识和沟通技巧
定制过程核心在于客户对量体师的信任感。所以合格的量体师必须积累一定的专业知识,并且表现出得体的沟通技巧。
我有一个观点:量体师的知识结构至少要在大专以上,不是说学历,而是指知识素养。即使学历可以稍低一点,但是能够持续自我学习,来提升自己。
其实所有的知识学习起来都不难,比如英语、制版等,只要一个资质不是太差的人,有一个学习计划,每天进步一点点,并且坚持下来,用不了两三年,一定会焕然一新。
3、足够细心
不管是轻定制还是重定制,相比成衣而言,定制都会琐碎很多,所以足够细心、耐心,能够充分挖掘客户的需求点,详细记录并且传达给后端供应链。这是量体师每天的日常工作。要保证工作质量,有细心特质是加分项。
4、物质要求不是很高,但对于自己的手艺要求高的人
量体师理论上是这样一个职业:不能大富,但是安居乐业,养家糊口足够,是一件可以干一辈子的事情。所以,最好是那种想选择某一个职业干很长时间,并且能够静的下心的人。
内参君自己以前开过小衬衫厂,招过一个衬衫机工男孩,他喜欢说的一句口头禅就是「我就是做衬衫机工的,我其他什么衣服都不做,就只做衬衫,并且,我自己晚上加班自己琢磨,也要把它做好」。
事实证明,他确实衬衫做的很好,是一个难得的机工。
定制行业现在急缺各种人,合适的量体师是一个很大的缺口。缺乏有效的培训和培养机制是一个重要原因。除此之外,从选材的起点来说,找到最有潜质能做好量体师的人,可能也非常重要。
所以,各家立足于长远经营定制店的老板,要么自己成为这样的人,要么按照量体师这个岗位的特性,定出自己的「几要几不要」原则,好好找人吧。
找人很难,但是难事才有价值,不是吗?
▼
— 推荐阅读 —
参考丨量体师的技能等级划分
探讨 | 一个好的量体师是如何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