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招商煤炭
交流观点,传播思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题材小表格  ·  最新A股正宗DeepSeek智算一体机概念股梳理 ·  10 小时前  
题材小表格  ·  最新A股正宗DeepSeek智算一体机概念股梳理 ·  10 小时前  
海龟社区  ·  新出现的机会! ·  昨天  
爱股君2020  ·  周末,又吹爆了! ·  4 天前  
固收彬法  ·  转债 | 机构转债需求不弱,转债估值有支撑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招商煤炭

招商煤炭 | 去产能进度超八成,新增产能促供需回归合理——煤炭行业供给专题报告

招商煤炭  · 公众号  · 股市  · 2019-02-25 23:27

正文

摘要

煤炭行业在2016-2018年超额完成去产能任务,按计划今明两年仅需关闭1.6亿吨,同时在优质产能加快释放的背景下,将迎来3.0亿吨新增产能。预计今明两年供需大概率均衡略偏宽松,但考虑到发改委进口调节已成为常态,因此不必对煤价过于悲观,我们判断年内秦港Q5500价格中枢600元/吨。目前煤炭指数和估值均处于底部,维持行业推荐评级。

  • 煤炭去产能已完成十三五计划81%。 2016-2018煤炭行业合计完成去产能6.9亿吨,超出计划10.8%,完成十三五计划8.5亿吨的81%。供给侧改革前期以关闭合法生产矿井为主,后续将向建设矿井倾斜。假定2019-2020去产能进度为60%、40%,建设产能占比升至35%,则将关闭生产产能0.6、0.4亿吨。

  • 预计2018-2020实际新增产能(含投产和核增)将达到2.3、1.4、1.6亿吨。 通过解读能源局官方产能表,我们认为对实际供应有影响的产能增量来自于 联合试运转试生产和非法产能投产 。新进入联合试运转矿井中约90%产能开始试生产,测算2018-2020年新增1.7、1.2、1.4亿吨。非法产能投产在2018年达到高峰,约为0.3亿吨,此后由于联合试运转通道被疏通,预计2019-2020年再无此形式的投产。产能核增主要集中在“批小建大”的新投矿井上,核增产能中约80%可增加实际供应,年增量约在0.2亿吨左右。

  • 实际生产产能高于官方口径,供需均衡偏宽松。 自2016年起统计局原煤产量不再包含表外口径,而官方产能利用率与行业景气度的背离暗示有大量表外产能的存在,测算2018-2020实际生产产能为42.5、43.1、44.1亿吨。我们按不同的安监力度分情形考虑未来两年的产能利用率,2018年末煤矿事故频发致使安监趋严,我们认为产能利用率回落至2017-2018间水平较为合理。在该情形下预计2019-2020年原煤产量将达到41.9、43.2亿吨,净增1.9%、2.9%。结合我们年度策略报告对需求的测算,供给过剩0.3%、0.8%。

  • 煤价中枢不必过于悲观,推荐两类股 。煤价在年内波动巨大,旺季供需紧张上涨至下游亏现金流725元,淡季在发改委进口调控下难以回到均衡价535元,我们判断秦港Q5500价格中枢600元/吨。目前煤炭指数和估值处于底部,维持行业推荐评级。推荐两类股票:蓝筹白马类中国神华、陕西煤业、兖州煤业;低估值山煤国际、山西焦化、淮北矿业、潞安环能,PE看到10倍。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失速、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安监失控、进口限制不及预期

01

去产能进度几何

1.1“十三五”8.5亿吨去产能计划已完成81%

自2013年起,受制于产能的持续大幅扩张和需求增长明显放缓,历经黄金十年发展的煤炭行业开始步入景气下行通道,此后更是在进入2016年后陷入几乎全行业亏损的困境。然而,古语云“时过于期,否终则泰”,岌岌可危的煤炭行业自彼时起逐渐在绝境中迎来曙光,最终起死回生,至如今景气维持,一切的反转还需追溯到2016年开启的供给侧改革。

当年2月,国务院发布纲领性文件《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7号文),指出行业困境源于“供给能力持续过剩”,去产能作为重要举措已势在必行,确定后续工作目标为 “从2016年开始,用3到5年的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较大幅度压缩煤炭产能”。 然而,该目标中“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却引发困惑,尤其在当年煤炭供给出现阶段性紧缺,引发煤价暴涨的情况下,不禁使市场产生去产能目标究竟几何的疑虑。

同年12月,发改委印发《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首次将去产能目标明确为8亿吨。次年8月,发改委刊发《推动煤炭去产能工作再上新台阶》,提到“上半年共退出煤炭产能1.11亿吨,完成全年任务的74%。加上去年的2.9亿吨,累计退出煤炭产能超过4亿吨,占“十三五”8亿吨目标任务的50%”。至此, 去产能8亿吨目标成为政府和行业共识, 这也跟各省市上报“十三五”计划合计去产能达到8.5亿吨相互佐证。

由于各省市上报去情况具体至各退出矿井,我们认为按该口径的统计更接近于真实的产能变化情况, 即“十三五”合计去产能将达到8.5亿吨! 同时,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去产能仅指完成关闭退出的产能,核减产能仅有少部分进入该计划,如果将核减产能一并计入,减少的产能将超过9.0亿吨!

如今,去产能工作已开展满三年,完成进度如何,我们可以从 政府及协会 的表态中对全局有大致的判断:

  • 2016年去产能计划2.5亿吨以上,实际完成2.9亿吨(发改委口径);

  • 2017年去产能计划1.5亿吨以上,实际完成却出现三种口径:1.8亿吨(安监局口径)、2.1亿吨(煤炭工业协会口径)、2.5亿吨(发改委口径);

  • 2018年去产能计划1.5亿吨以上,实际完成为1.5亿吨(安监局口径)。

由于2017年完成情况在不同口径下存在一定差异,我们不妨转向 各个省市 ,依据其公布的计划和完成情况,对去产能的进度作出更为清晰的判断:

  • 2016年上报计划合计达2.9亿吨,实际完成3.5亿吨;

  • 2017年上报计划合计达1.6亿吨,实际完成1.9亿吨;

  • 2018年上报计划合计达1.4亿吨,目前已上报省市实际完成1.2亿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各省市上报2016-2017年合计去产能达到5.4亿吨,与发改委的口径保持一致。发改委所作的调整仅仅是将2016年的0.6亿吨“挪到”2017年,这其中的缘由我们推测与2016年去产能致使煤炭出现阶段性供给紧张有较大关系。考虑到2016-2017年去产能均超额完成,2018年已上报的省市也至少按计划完成,而安监局近日公布实际完成为1.5亿吨,我们采纳其说法。

由此,在“十三五”已过半的时期,去产能已完成合计达到6.9亿吨,完成计划81%,这也与近日发改委声称“十三五煤炭行业和钢铁行业去产能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基本相符。目前距离8.5亿吨目标尚有1.6亿吨待退出,按前紧后松的进度, 我们分别假定2019-2020年完成比例为剩余1.6亿吨的60%、40%,分别为9600、6400万吨。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初安监局曾提出“2018年底,晋陕蒙宁年产30万吨以下、冀辽吉黑豫甘青新年产15万吨以下、其他地区年产9万吨及以下煤矿,要纳入去产能计划,做到应退尽退”,且“ 下一步,国家将研究提高南方地区煤矿退出标准,各有关省份要严格执行新标准。 ”近日安监局公告当前 全国30万吨/年以下小煤矿仍有3113处、产能4.6亿吨/年,占全国53%、8.9% ;其中9万吨及以下小煤矿仍有1344处、0.9亿吨/年,占全国的22.9%、1.7%。 若后续提高退出标准,去产能任务将大概率超出 8.5亿吨的标准!

1.2 去产能以合法产能为主,建设产能退出逐渐增多

相较于此前市场认定的去产能将大量去掉非法矿井(“黑煤窑”)不同,我们查阅退出矿井的名单,并将其与能源局核定矿井名录进行比对, 发现去产能去掉的以合法矿井为主,非法矿井所占比例不超过10%!

我们认为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有二:

  • 自2016年出台的相关政策严格要求退出产能必须来自合法在籍矿井,否则无法享受中央奖补资金或进行产能置换,导致即使各省市上报计划包含非法矿井也无法获批;

  • 非法生产产能在认定上存有瑕疵,纳入去产能计划后标准难以统一。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去产能中生产和建设产能的占比如何呢?我们可以借助能源局每隔半年公告的生产矿井退出名录(“取消公告”)寻得答案。2016-2017年、2018年利用半年数据外推可分别得到关闭的合法生产产能占比为93.2%、60.0%。注意到建设产能关闭均涉及核准文件的撤销,可认为其均是合法的。因此,我们只需再加上非法产能的占比,即可得到退出的生产产能占比为97.2%、70.0%。该结果对应建设产能占比分别为2.8%、30.0%。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随去产能工作的持续推进, 建设产能的占比开始逐渐提升, 这与目前生产矿井盈利普遍在高位、前期已大量退出存有较大关系。同时,非法生产产能占比因各省市认定尺度不一存在差异,但总体而言处在偏低水平。在此,我们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河北和山西(均已公布2018完成情况)退出矿井名单行例证。

  • 2016-2018年山西关闭矿井中,核定生产产能占比分别为73.5%、66.2%、42.7%;仅2018年关闭约15.7%的非法生产产能;建设产能占比分别为26.4%、33.8%、41.4%。

  • 2016-2018年河北关闭矿井中,核定生产产能占比分别为72.0%、79.3%、61.3%;非法生产产能占比分别为23.8%、6.8%、7.2%。与山西类似的是,建设产能的占比逐年提升,分别为4.1%、13.9%、31.5%。

据此,我们预计2019-2020年去产能中建设产能的比例将进一步提高,而非法生产产能仍维持低位,假定合法生产产能、非法生产产能和建设产能的占比分别为55%、10%、35%,则可以计算生产产能将退出0.6、0.4亿吨。

02

透过官方产能表看投产

能源局作为发改委下辖的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履行全国煤矿生产能力的核准职责。自2014H起每隔半年由能源局公示的合法生产矿井名录成为唯一可见的官方产能表,随后自2017H起建设矿井名录也一并纳入公示范围。自供给侧改革以来,随审批和安监趋严,矿井绕过官方产能表投产的可能已不存在,因此我们可以从官方产能表的表化对投产情况进行解读和预判。

2.1 首次公告带来的误导
除上文提到的“取消公告”外,部分矿井在产能表中以“首次公告”的形式出现,然而首次公告的矿井是否就意味着投产呢?其对实际供应的影响又如何呢?我们首先对此进行了简单的梳理。

我们注意到2018H首次公告的产能达到1.6亿吨,若按照自2015年以来年内投产前高后低进行估算,则2018全年将有约2.6亿吨“新”矿井投产,创下自2014年以来的高峰。反观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自2013年以来连续四年下滑,难以支持2018年如此大规模的产能投放。

同时,我们回顾过去10年煤炭行业首次公告产能与新增投资、建设情况的关系,其与当年施工规模呈现极强的相关性。然而,煤矿的建设周期通常为3-5年,远远长于该相关性反映的1年建设周期,意味着当年仅有少部分产能是通过继续施工进而投产,大部分的矿井实际上早已具备生产能力,只缺最终的证照核准。

我们进一步细究首次公告的来源。首次公告意味着矿井证照完备,行政上核准的意义远大于真正投产的意义,实际可以由两种途径达到该状态:联合试运转转正、非法生产产能合法化,而这两种途径对实际供应是没有影响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 首次公告并非新增供应!

2.2 建设产能表隐含的投产

我们继而转向建设产能表寻求实际投产产能的来源。我们注意到部分矿井在产能表中以“联合试运转”的状态存在,且从仅有的三次公告来看,联合试运转产能均维持在3.0亿吨以上,占比当期建设产能高达30%。联合试运转是矿井从建设状态到真正投产的必需过渡期,一般时间为6-12个月,在该过程中已经具备设计的生产能力,并开始贡献实际供应, 因此我们认为这是第一类也是最重要的投产产能!

考虑到存在少量矿井从联合试运转退回至建设状态(表中亦有反映) ,我们假设投产产能占当期进入联合试运转产能的90%。 虽然从表中得到的结果是新进入联合试运转产能仅有60%-65%按计划转正,但这并不妨碍其已经试生产的事实,转正比例低仅仅是因为供给侧改革后矿井的核准趋于严苛。部分地区(如内蒙)的政府目前已开始解决产能“堰塞”在试运转的问题,我们预计2018-2020新增试生产产能1.4、1.2、1.4亿吨;转正产能分别为1.0、2.0、1.7亿吨。

同时我们注意到,2017H-2018H一年内有合计超过0.8亿吨试运转产能被退回建设状态,意味着联合试运转中存在不少的“僵尸”产能。我们认为自建设产能表于2017H公布以来的一年多时间,解决历史遗留的“僵尸”试运转仍是能源局的工作重点,在促使部分符合条件的矿井投产的同时也进行全面的清退。我们预计2018年将完成此项工作,该类产能投产(重新进入试生产)达到0.3亿吨,退出达到0.9亿吨。

据此,我们可以对联合试运转的产能进行简单的推演,并从中得到真正贡献产量的试生产产能。以2018H联合试运转为例,3.4亿吨产能中约有2.7亿吨进行试生产,约0.7亿吨产能将在当年年末被清退。

我们进而转向扣除联合试运转后的建设产能。以2018H为例,扣除联合试运转后尚有6.7亿吨产能,除了3.5亿吨将在未来以联合试运转的方式投产外,实际已有1.9亿吨已经投产。 此类投产产能以非法产能的形式贡献实际供给,也是我们认为的第二类投产产能! 我们梳理投产时间后发现,约有1.2亿吨在供给侧改革前已经投产,2016-2018投产分别为0.1、0.2、0.3亿吨,而此后由于联合试运转通道被疏通,我们认为2019-2020年再无产能通过非法的形式投产。

此,我们可以汇总得到2014-2020E的投产情况,预计2018-2020年投产产能将达到2.1、1.2、1.4亿吨。

03

产能利用率带来的困惑

依据推断去产能和投产结果,我们预计2018-2020年末的核定生产产能将达到35.6、37.5、39.4亿吨,净增长1.8、1.9、1.9亿吨。

然而我们上文的测算中也提到,存在大量的表外产能。另一方面,若仅考虑表内产能,那么产能利用率必然会带来新的困扰。依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年度全国原煤产量计算,2014-2017年产能利用率分别为127.1%、110.6%、97.4%、102.8%。其中,2014-2015如此惊人的产能利用率是无法和全行业深陷亏损的泥潭相联系起来的。既然产能利用率在行业景气度面前不会说谎,那么与实际情况背离的必定在产量或者产能上。

首先我们回顾产量,2015年全国原煤产量达到37.5亿吨,随后在开启供给侧改革的2016年大幅回落至34.1亿吨,降幅达到3.4亿吨,而这个结果是无法和2016年煤炭需求出现明显回升这一情况相匹配的。考虑到供给侧改革已成为国家重大任务之一,统计口径自然会较以往更为严苛,仅计入合法生产矿井的产量,而非法矿井生产、联合试运转的产量将会排除在外。 我们在此假设2015年及以前的原煤产量为“全口径”,而自2016年起,必须自行考虑表外产量的影响。

既然2014-2015的产量已反映了实际情况,那么实际的产能必然远远大于能源局的官方口径。煤炭实际产能究竟有多少呢?这个疑问一直困扰着行业和政府主管部门。近几年关于全国煤炭实际产能的提法少之又少,仅有煤炭工业协会的两次公开讲话可做参考

  • 2016年1月20日,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在2015年度煤炭工业改革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截至2015年底,全国煤矿产能总规模为57亿吨, 其中正常生产及改造的产能为39亿吨, 而新建及扩产的产能为14.96亿吨,其中有超过8亿吨为未经核准的违规产能”。

  • 2018年7月20日,煤炭工业协会会长在2018年夏季全国煤炭交易会开幕式上提及“ 目前全国生产煤矿产能40亿吨/年左右, 建设和改扩建煤矿产能11 亿吨/年左右,其中,已形成生产能力3亿吨/年左右”。

按此推断,全国煤炭实际生产产能在2015年底约为42.04亿吨/年,至2018H下降至40.00亿吨/年 ,且该口径并未包括联合试运转的贡献 。在此,我们以2015年底42.04亿吨/年产能为基准,加上联合试运转的影响,依据每年的投产和去产能进度,可以测算出更接近于实际的生产产能表。预计2018-2020实际生产产能将达到42.5、43.1、44.1亿吨,净增长1.1、0.6、1.1亿吨,增长幅度达到2.5%、1.4%、2.5%。

依据实际煤矿生产产能表,我们重新计算2014-2017产能利用率(其中2016-2017的产量需通过下游结合全社会库存情况反推)分别为:94.4%、87.7%、88.9%、93.0%。进一步考虑到供给侧改革前矿井普遍超产达20%,则2014-2015产能利用率将降低至78.7%、73.1%,如此就不难理解行业为何持续陷入下行的困境了。

04

供给略偏宽松,煤价中枢不必悲观

我们测算煤炭全社会库存自2018年6月开始逐步走高,至11月达到3.8亿吨的高点。全年库存预计抬升0.5亿吨,依据我们此前的报告,6-9月安监乏力致使超产严重及进口量不降反升是重要原因。我们测算2018年全口径产能利用率达到98.1%,较2017年提升5.1PCT。

然而2018年产能利用率的进一步抬升也为年末重大安全事故的频发埋下了隐患,从而导致安监措施的趋严;同时考虑到2018年中的安监乏力为一次性事件(机构职能调整),预计2019-2020的产能利用率继续爬升的空间较小。然而由于该政策导致的供给弹性较大,我们在此分情形进行讨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