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果要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选出一个最鼎盛的王朝,大唐一定是很多人的不二选择!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到武则天的贞观遗风,再到唐明皇统治前期的开元盛世,都是一片河清海晏、国泰民安。
直到公元755年,
安禄山、史思明
拥兵反叛,
安史之乱
爆发,盛唐由此终结,从此进入藩镇割据的动荡时期。
血泪交合、不忍卒读的《祭侄文稿》
在这场历时七年零三个月的战乱中,众多唐军将领如
封常清、哥舒翰、陈玄礼、郭子仪、李光弼
等带兵奋勇杀敌,为平定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
其中常山太守
颜杲
(gǎo)
卿
一门三十余口因抵御叛军被杀害更是让人不胜唏嘘。
颜杲卿是书法家
颜真卿
的堂兄,安史之乱时任常山郡太守,与其子
颜季明
守常山,曾设计取安禄山部将
李钦凑
首级,擒叛将
高邈、何千年
,有勇有谋,受到唐玄宗嘉赏。
天宝十五年(756年)
,叛军围攻常山,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季明被杀,颜杲卿被押到洛阳,不久遇害,年六十五岁。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
,颜真卿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结果在寻得颜季明尸体时仅剩头颅,其兄颜杲卿的遗骸也荡然无存,只找回一只脚及数缕头发。颜真卿悲愤交加,挥泪写下《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行书纸本,纵20.8厘米,横75.5厘米,23行,234字,原稿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天下第二行书
这篇《祭侄文稿》其实是一幅草稿,文字时有扭曲,还有
30多次
涂改,却被元人
鲜于枢
(著名书法家)誉为
“天下行书第二”
。到底它有何魅力呢?
《祭侄文稿》VS《兰亭集序》
不同于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潇洒飘逸、自然天成,《祭侄文稿》字里行间的圈点涂改随处可见,其行笔也不似《兰亭序》的纤细轻盈,而是时快时慢,随性自然,生动多变。
《兰亭集序》点画秀美,笔笔到位,谋篇布局一丝不苟,每个字单拎出来都雅逸有致、古今莫二。
《祭侄文稿》字与字之间上牵下连,似断非断。有的细筋盘行,铺毫直下;有的断笔狠重,戛然而止。行与行之间则左冲右突,欹正相间,有的彼此黏连,密不透风;有的渐次独立,疏可走马。
如此种种虚实相间、深浅不一的笔法和节奏上的变化都展现了作品丰富的层次,再加上这本就是草稿,其特有的率性造成书法家在用笔上“不拘小节”,也使得整体结构偏于松散,但这正是颜体稿书的特有风格——形散而神敛,别有意味。
颜氏行书VS颜氏楷书
《祭侄文稿》通篇涂改处虽多,但整体用笔仍纵情豪放,一泻千里,常常写至枯笔也没有停歇,更显得苍劲流畅。
我们不妨结合颜真卿的楷书对比着看,颜真卿的楷书端庄雄伟,严谨至极,就像一个人攥紧拳头蓄着一股劲儿。
而其行书则是把这股劲儿自然而然地使出来,不拘笔墨,行云流水。
结合《祭侄文稿》的写作原因,我们可以想象颜真卿当时行文时的沉重心情,但初时情绪还相对克制,笔法也自然流畅,然而随着文章的展开,悲痛之情再难抑制,至十八行“呜呼哀哉”三字情绪外放,写到“
首榇(chèn)
【指盛装颜季明首级的棺木】”两字时,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及至末尾,由行变草,迅疾奔放,一泻而下,血泪交合,情难自禁。
无心于书成就书之奇绝,世代流传
《祭侄文稿》成天下第二行书并不是颜真卿刻意追求的结果,他只是融真挚情感于笔墨,不拘格式,随性创作,哀极愤极、沉痛切骨的情绪波动成为控制全篇节奏的支点,血泪交合凝聚成杰作,产生无与伦比的艺术效果。正是基于此,此稿成为书法创作述志、述心、述情的典型,世代流传。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最好奇的是这幅天下第二行书现在在哪里呢?其实它有两个版本。萃花现在就和大家讲一讲。
第一个版本是记录在清
·
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上的
停云馆
(明代汇刻丛帖的善本)刻本,上面有陈绎曾、陈深、文徵明三人的题跋,但徐邦达(书画鉴赏家)在《古书画过眼要录
·
晋隋唐五代宋书法》指出此稿当是伪迹;
另一个是墨迹本
(真迹)
,曾经被北宋宣和内府收藏、元代时又被张晏、鲜于枢收藏,明朝的吴廷、清朝的徐乾学、王鸿绪也先后收藏过。后辗转入清内府。1949年年初又被国民党政府带到了台湾省,至今一直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PS:真迹尾本有鲜于枢、张晏跋,内中钤有“赵子昂氏”、“鲜于枢伯机父”、“张晏私印”、“句曲外史”、“石渠宝笈”、“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鉴藏印)
唐代战狼颜真卿
颜杲卿、颜季明为平安史之乱被叛军杀害,颜真卿悲痛不已写下流传千古的《祭侄文稿》。可你知道颜真卿除了是一个伟大的书法家,他还是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