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扇,因其状
团圆如月
,故得其名
。
又名宫扇、纨扇,也叫合欢扇。
对于古代贵族女子而言,一把团扇是人手必备的时尚单品,远比穿华服戴宝钗更有格调和品味。
“轻罗团扇掩微羞,酒满玻璃花满头。”
团扇将东方女性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且在古人朴素的价值观中,
“圆”代表着着天人合一、团团圆圆,而圆形的团扇也寓意着人们幸福美满、吉祥如意。
其中蕴含了了人们真诚和炽热的祝福,因而受到大家的广泛喜爱。
今天要给大家隆重推荐的就是张岩亲笔手绘的团扇,风雅绝美,自用怡情,送人倍有文化底蕴。
团扇上的图,都是定制。
张岩,河北宁晋人,
1971
年生,现任文
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河北省工笔画协会理事、河北省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河北省中国画研究会会员。
1997
年,参加河北省佛教协会主办的“喜迎香港回归佛教协会书画邀请展”作品《观音》被河北省佛教协会收藏;
2002
年,作品《潇湘情韵》出版于《河北美术文献》;
2004
年,作品《李清照》在邢台市庆祝建国五十五周年美术书法作品展览中获奖;
2009
年,作品《八仙图》在庆祝建国
60
周年“田园心歌——河北省农民画精品大展”活动中获银奖,多幅作品被国内外艺术机构及友人收藏。
张岩老师家学渊源,师从海派花鸟画大家
钱行健
和中国著名传统工笔画家
郑增科
,专攻工笔人物,花鸟。
其传统技法功底深厚,笔法细腻,作品古朴典雅,清丽隽秀,颇具
宫廷风格
、与团扇的气质极为契合。
他将宋画花鸟绘制在团扇上,
画与绢与扇相结合,精巧、雅致、美妙绝伦,极为珍贵。
此次团扇除了鸳鸯图样外,另有宋画小品《枇杷山鸟》《碧桃图》共三款吉祥扇面:
这款扇面是张岩老师选取宋画花鸟小品中鸳鸯与海棠花的元素重新创作而成。
画面描述的是深春时节小池边的一个图景,娇艳动人的海棠花开的正盛,不时飘落几个花瓣,一对鸳鸯并排凫在水面上,破水而行,优哉游哉、怡然自得。
画面以重彩渲染、严谨细腻、极具法度,一股引人莞尔与欢悦的宁静气、甜蜜气跃然扇上,满画面的情态似乎要溢出来。
这款扇面图案取材于南宋工笔花鸟名画《枇杷山鸟》,其目前馆藏在北京博物馆。
画面描绘了江南五月的初夏,硕大的枇杷叶和成熟的果实,在盛夏的阳光中金碧璀璨,一只绣眼鸟翘尾引颈栖于枇杷枝上正欲啄食果实,却发现其上有一只蚂蚁,便回喙定睛端详,神情灵动有趣。
这款扇面图案取材于南宋工笔花鸟名画《碧桃图》,其现馆藏于北京博物馆。
画中盛开的两支桃花红白相映,枝叶扶疏,娇柔妩媚。繁花簇簇、苞蕾盈枝则透露出浓郁的春意。
整幅画面赋彩淡雅,但极富层次变化和立体感,画面虽小,意趣无穷。
一把团扇、长
不
盈尺,但全程采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工艺,经过大大小小数十道工序完成。
挑选出颜色粗细均匀的竹杆,去皮留青后截至合适的长度,再用砂纸打磨,经烘火、拉直、定型,再用棉布手工抛光。
将竹条晾至半干,手工凹出造型,然后用火烘烤定型,待凉透后重复操作几次,最后以砂纸打磨光滑。
挑选颜色均匀的竹皮,裁切至合适的宽度,然后浸泡两天一夜。期间需要不断将竹条取出测试其柔韧度,最后将合格的竹条包到扇框上,烘烤定型,需反复操作几次。
包好边的扇框与扇柄组合,期间需要测试平整度,不合格者则需要重新定型。
选择无瑕疵的扇面面料,用湿毛巾覆盖12小时以上,然后将扇面按照纹理逐步贴在打磨好、涂有浆糊的扇框上,这个步骤不得超过2分钟,需防止浆糊干结。然后切去多余的面料,修复平整。
将裁好的边条布料涂刷浆糊,覆盖湿毛巾30分钟以上。然后一手拉着沿边条,一手将其沿着扇面边缘贴好,粗细要均匀,晾晒6小时以后,再修复平整。
最后,检查扇面、扇框是否有瑕疵,再装上扇坠就完成了。顺利的话,做一把好的扇子也得花上数天时间。
此次定制的大师级团扇,
扇面直径24*24cm,大小合宜,扇面轮廓
圆润丰腴
。
扇框和扇柄均采用
天然竹材
,经过多道
手工打磨
,最终呈现
温润如玉
的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