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蓝色字长期关注
这位坐在院子里接受孩子鞠躬的男人,不是当年《将爱情进行到底》里的杨峥、更不是《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这是一个生活中的父亲,和他的女儿 --- 李亚鹏,本来就是大明星,虽然淡出了荧幕,但他却活跃在另一个领域!
女儿出生,李亚鹏创办嫣然天使基金会,迄今已完成11000个唇腭裂儿童手术,或多或少推动了唇腭裂被纳入大病医保之列;女儿长大,李亚鹏开始思考教育:“有的人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然后送出国,反正我不太喜欢。因为身为中国人必须知道自己的根在哪儿。她不一定非要做一个成功的人,但我希望她做一个不容易被失败击倒的人。”
为了把对女儿“根”的教育理念,散播到中国乡村大地,2012年,李亚鹏发起了“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图为李亚鹏父亲安葬的祖坟地,李亚鹏背着女儿祭祖
5个月前,李亚鹏带着9岁的女儿李嫣,回到河南老家叶县,祭祖、走街串巷、认亲访友。
在微博上,他“直播”了这趟旅行:“远处松柏围绕的便是我父亲安葬歇息的地方,童年时父亲带我回乡祭祖,每次临近坟前,他突然间深沉的表情和看着我意味深长的眼神,印象深刻、难以忘怀。是那表情和眼神让我今天带着我的女儿回到这里,在祖宗的牌位前讲一讲祖宗、包一包饺子、喝一喝清茶、吸一吸故乡泥土的芬芳。”
图为9岁的李嫣在河南祖屋里写下毛笔字——“不俗即仙骨 多情乃佛心”,李亚鹏点评“初学谈不上功力,但认真和童趣可圈可点”
让李亚鹏欣慰的是,李嫣三四岁的时候,学校的老师问学生:你是哪儿人?有孩子说是加拿大的,也有说是美国的,轮到李嫣,她说“我是河南人”。
“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和世界对话,但前提是不能没有‘根’。”李亚鹏秉持着这样的教育理念。
图为李亚鹏带女儿在田间拔杂草,经认真分辨庄稼和杂草后,掌握连根拔草的技巧
为了不能忘却的“根”,早年李亚鹏刚开始关注孩子教育的时候,就请了一位研究中国儒家教育、清朝皇室教育的老师,让李嫣跟随他接受将近七年的教育。
在这个过程中,李嫣学习科学观测、认识植物、与自然亲近。比如在十三陵水库的湖边选择了一个固定的地方,每年的24个节气那一天带着女儿去那个地方做水温测试、空气湿度测试;如果是惊蜇,就去找一个苏醒的虫子,背着很厚的《本草纲目》……六年时间,一年24次,共计一百五六十次,风雨无阻。
李嫣三岁多的时候,已经可以倒读《金刚经》。不仅如此,李亚鹏还教女儿学习甲骨文,在老家堂屋的祖先牌位面前,李亚鹏教她甲骨文的“祖宗”二字,解释“祖宗”的含义。如今,李嫣也已经认识了相当数量的甲骨文......
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缘于李亚鹏自己的成长和生命体验,他坚持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教育女儿,并希望将这种精神撒播至更多中国乡村。
于是,2014年9月27日,第一家乡村公益书院,在北京市昌平区阳坊镇后白虎涧村落成。文化如水,浸润滋养,静待花开。村子里的这个公益书院,辐射到周边三四个村子的七八百个孩子,一年开设150余节传统文化课,包含书法、吟诵、太极等公益课程,还为村民和家长们开设了传统文化课堂,更敞开门来提供文化空间,举办文化活动,提供免费图书借阅服务。更多的孩子受益于细致,悠远的传统文化教育。
有人问李亚鹏,你打算做“书院中国”这个事做几年?
李亚鹏回答:打算做到死。
延伸:李亚鹏震撼人心的教育演讲
作为知名的公众人物,李亚鹏最新一次亮相,是以培德书院国际学校董事长的身份出现的。作为一个父亲,他首度谈起了自己对李嫣的教育。不能想象,他们一家曾连续6年每年的24节气都去十三陵水库,只为了完成一个科学测量。6年100多次,风雨无阻。同样无法想象,3岁的李嫣能把《金刚经》倒背如流,只是因为连续两年半,每晚他们都会在她耳畔读一小节。
以下为李亚鹏的演讲实录
在我既往的人生履历中我既没有完成过跟教育相关的学业,也没有从事教育的经历,但是在2006年的5月27号,当我的女儿诞生以后,我也像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因为我们的孩子,我们开始跟教育有了交集,而这种交集对于一个关注教育的家长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一种交集。
我有一个大女儿,我身边很多朋友的孩子都是上国际学校,因为可能处在社会的某一个阶层,有这个条件可以去上很贵的所谓的国际学校,家长们满意吗?我想说可能这种遗憾在每个家长心里都是最让他们纠结。有了孩子以后,我们朋友的话题越来越多是跟教育有关,最明显的话题就是你的孩子要上景山还是上英国学校还是美国学校,大家都在纠结。我的大女儿,她从小就上国际学校,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当中因为我的某些不满足,所以,我也曾经把她转学到我们公立学校的一所非常知名的中学去,我的朋友中像我一样的不在少数,来回的纠结中大家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最完美的答案。
教育到底应该是怎么样的永远不会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在每个父母心中都对孩子的教育和孩子的未来有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期许,在这儿我也站在家长的角度,我希望我的孩子长大了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我为了这样一个目标在过去的若干年当中我们做了哪些尝试。
第一个目标:希望她是一个有爱的人
我希望我的女儿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我反复斟酌之后我确定的第一个目标,我希望她是一个有爱的人。我女儿出生的时候就是一个唇腭裂的婴儿,我曾经为我女儿写下几句话,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上帝给了你伤痕,我要让这伤痕成为你的荣耀”。这句话包含了我作为一个父亲对她未来的期许,当我了解医学的救助手术后,我越来越知道无论怎样的手术都不可能完全抹去这样一个印迹,我知道在她未来的人生道路中她一定会遇到来自各个方面的诧异的惊奇的目光,她要如何面对这样的目光?面对这样的人生?第一她不可以躲避,就像我们,当我们有了这样一个孩子我们不可以躲避这个事实,我们必须要去面对她。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有一颗坚强的心可以面对向她投来的所有目光,我希望她将来长大以后,当遇见这样的目光的时候,她可以对别人诧异的目光回报一个最甜美的微笑。
那这样一种微笑我们从何而来?什么样的教育可以让她长大以后能够给予别人这样一个微笑?我想只有爱。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我经常为嫣然天使基金会工作,我们今年已经是第九年了,我们基金会跟我的女儿是同龄的,在这个过程中我有意识的逐渐的慢慢的我会让她知道我在做什么,我会让她知道我们在帮助唇腭裂的小朋友,我把她小时候在做手术之前的照片都会封存起来,但是有意无意的我会让她看见我们基金会帮助的小朋友或者我们儿童医院小朋友的照片,我也会带她参与我们基金会夏令营的活动,跟那些已经完成手术的唇腭裂孩子们在一块玩耍、游乐,我也会偶尔带她去我们的儿童医院,当我们跟家长开分享会的时候我也会带着我的孩子,慢慢她有意无意的开始知道她自己跟这些孩子是一样的。
在她三四岁的时候,因为每一年我要带医疗队去中国边远的地方做医疗救助手术,有一次出发之前的一天晚上我回到家,我跟嫣说:“爸爸明天要去内蒙,我们开车到内蒙、黑龙江,到大庆,我说你那么多玩具,有没有一些你不要的,你可以给我一些吗?我明天可以带给别的小朋友”。然后她说“我没有不要的”,我想我不会勉强她,我就睡觉了。第二天早晨当我起来的时候,临出门之前我母亲拿了一大袋子的玩具给到我说:这是昨天半夜(其实就是凌晨了)嫣突然起得特别早,她拉着我帮她收拾了一大布袋的玩具,她说这是给爸爸的。从那个瞬间我知道爱开始在她心中发芽生长,这是我特别愿意看见的。
在这之后,她越来越多的融入到帮助别人的快乐中去。她喜欢画画,当她偶然知道我拿她的画作做了一个慈善拍卖,募得了若干善款的时候,她开始积极的给嫣然天使基金会画画,我们收到过她的体恤衫。包括在各种各样的慈善机构活动中我们用她的画已经募得了将近300万人民币的善款,当然这个钱不是因为她画的好。
在她身边有一个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一个女孩,在我们基金会已经十年了,我也有意无意的让她成为嫣生活中最要好的一个成人朋友,慢慢我想我们共同构筑起她的一个生活环境,在她的眼里爸爸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在帮助别人,而我们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方方阿姨的工作就是去帮助别人,当她到医院她发现医院的院长或者医生、护士们也在帮助别人,慢慢地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帮她构筑了一个懂得爱、发现爱的一个成长和学习的环境,慢慢的构建起了她的一个思想意识。 总之,就是这样耳濡目染。
她现在九岁半,我们俩彼此的对话中从来没讨论过:比如她会问我,爸爸我是一个唇腭裂吗?我也从来没告诉她你是一个唇腭裂的孩子,你是一个天使等等这些问题。在九年的过程中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但是我们从来没讨论过这样的话题。坦白讲,我知道她清楚自己是一个唇腭裂的孩子,我想她也知道我是知道她是知道的。我们俩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
在这里对于“默契”这个词我想着重的解读,如果作为一个父母,在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如果你跟她之间开始有默契了,那真的我想恭喜你,因为在我的理解中,那是父母跟孩子之间很高层次的一种情感关系的建立,默契原本是在我们的恋人之间、我们的朋友之间、我们的同事之间,能够形成默契的又有几个人?当我们的孩子,尤其还是一个年幼的孩子的时候,当她能跟你在某一个点形成默契的时候,那代表着他的情商、他的包容力、他的理解力等等是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层面他才可以跟父母形成一个默契,而通常我们所经历的跟父母的关系要么对抗、要么顺从、要么听话、要么表面迎合等等。但是我们回想一下我们有多少跟父母之间是有默契的?所以,默契的培养我觉得是我着重想提的,所以要找到一个点,慢慢的培养你跟孩子之间的默契的感觉。
第二个目标:希望她是一个有才情的人
我将来的孩子我希望她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除了爱,排第二点的,跟所有的家长一样,我希望她是一个有才情的人,她有些技艺,最好她能有些才华。我想每个家长都会这么想,她会弹钢琴、可以唱歌、跳舞,可以有很高的情商。才情的培养从何入手?当我开始关注我孩子教育的时候,我在为她寻找老师,因为我知道虽然我有一颗强烈的想去教化她的心,但是未必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能力。所以,在她完成第二次手术从美国回来大概十个月的时候,我很有幸认识了一位老师,魏老师,这位老师是研究中国的儒家教育,以及清朝的皇室教育,这是他的研究课题,我很有幸认识了一位这样的老师,并且开始跟随他为我的孩子,进行了从不到一岁一直到他上学前将近七年的一段教育里程。
在这样一段教育的里程当中,我简短的举几个例子,比如我们做科学观测,我们在十三陵水库的湖边选择了一个固定的地方,每年的24个节气那一天我们尽量全家一起,还有我的母亲,她的妈妈,还有我,还有她,我们去那个固定的地方做水温的测试,空气湿度的测试,如果是惊蜇,我们去找一个苏醒的虫子,我们会辨别植物,网上有张照片是我们一家人背着各种工具,背着很厚的《本草纲目》,我们日积月累下来,大概六年,一年24次,大概一百五六十次,风雨无阻。我们坚持了160次,通过这样一个日积月累,简单汇报一下结果,10个月的小孩怎么知道科学观测呢?父母是孩子教育的一级环境,孩子天生会对父母有行为和言行模仿的特性。所以,我们抱着她的时候就开始做刚才所有的一套流程。当她一岁多开始走路的时候,虽然她看不懂那个表,虽然她也不会用相机拍标本的照片,但是她已经开始去量,去摸,去刨土,拿着相机像模像样的拍。积累到现在,跟一般的孩子相比,甚至跟某些我们成人相比,她认识的植物可能比大多数人要更多一些,她对自然的了解,跟自然的亲近可能要比更多的孩子好一些,这样的一些教育我想未必是应付高考(微博)的,也不是所谓的教育所需的内容,但是在这样一个年龄阶段我希望能够给她更大的可以拓展的未来。
再比如我们会教她甲骨文,今年的暑假我带她回到我的祖籍,我父亲埋葬的地方河南平顶山,我在我们家祖坟旁边盖了个院子,每年清明节会带她回去扫墓,在那儿住几天,当时在新浪微博我也是第一次自己把自己的行踪做了七天的连续直播,不是为了所谓的宣传,我只是想跟大家分享我对孩子的教育,因为我觉得它是有一定的可分享价值的。我们在堂屋,在家里祖先的牌位面前我教她甲骨文的“祖宗”两个字,解释“祖宗”的含义,李嫣现在也认识相当数量的甲骨文。
关于才情,她画画、钢琴等等曾经都涉足过,我想强调我从来不会逼迫她学习任何一个,如果她说我不想学了,OK,就不学了,迅速就放弃了,就像杨军老师提到的他们怎么老放弃,我觉得这种解读可能是多面的,我希望她尽快涉及到更多,接触到更多,从而让她能够选择到一个她真正适合的。但是经过若干年的选择,现在她保留下来的是弹钢琴和画画,这是她自己喜欢的,我们从来不会逼迫她,也不需要逼迫她,她就自己表现出一种我们家长最愿意看到的状态,很听话,很乖,每天不需要督促就可以去做,但是背后是经历过漫长选择期的。
第三个目标:成为一个不容易被打倒的人
除了爱,除了才情,我还希望我的女儿长大以后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第三个我想说,我希望她长大之后能够成为一个不那么容易被失败打倒的人。很多时候家长都说我们希望孩子是成功的,望子成龙,父母之心。但是我们可能体会到一个所谓的成功它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各种的机遇等等,很多东西不是我们的教育能够去解决的,我们的教育是针对这个人本身而言。所以,我更希望我的孩子不那么容易被将来人生道路中所碰到的各种困难,阻力所打倒,我希望她有一个坚韧的神经,一个坚强的生命力,这是作为一个家长我更愿意诉求和培养的。所以,在她一岁半的元旦,大雪纷飞,在北京郊区灵山,一个著名的驴友徒步的地方,我们去爬山,那个雪厚到我的膝盖,在雪之上茅草还有七八十公分高,她当时也大概就是那个高度。所以,我们要在前面拿一个棍子帮她把这些杂草打开。
先讲一个结果,那是我们的第一次,设定的一个目标必须达到,然后一转眼四年以后,到她五岁的时候我们再去灵山,从山脚下到山顶往返大概17公里的路程,她可以独立的不需要的搀扶,可以从山脚下完成整个行程,用时七八个小时,甚至我们要求她把所有的水到山顶全部喝完,下山是没有水喝的,她学会分配她的体力。
关于坚强,我再举个例子,在她三岁多的时候,她可以倒读《金刚经》。怎么做到?很难吗?一点都不难。教育是有方法的。如果你想试试,你只要每天在她睡觉之前在她旁边拿出《金刚经》很认真指着每一个字“如是我闻”,每天晚上念两小节就可以了,只是把她放在旁边,无需干涉她,坚持两年半,你的孩子一样可以做到这一点。
为什么做到这一点?《金刚经》在所有的佛教经典中是最根本,最有力量的一部经书,到底是什么力量或者什么样的根本,坦白讲我也不能诠释它,那么好,我们就先给予孩子。我相信她在人生道路上当有一天她自己有能力解读《金刚经》或者发现自己身上那种力量的时候,当年的教育可能会从隐性变成显性。
教育是有方法的,再回过头来说之前的爬山,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爬山,我们有三个小朋友一起爬山,第一个小朋友负责选择路线,因为当我们设定了目标的时候,他要选择,因为是野山,我是这么走还是绕过一个小弯还是怎么样,最后的一个小孩要负责观察周边环境的变化,负责大家的安全,而中间的孩子可以暂时的休息,他只需要跟着前面的人走,而受到后面小朋友的保护,他们三个是轮流交替的,一种团队精神或者一种适应生存的能力可能就是在这样点点滴滴中建立的,慢慢的我在他身上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教育结果的呈现。
我的女儿到任何一个环境,哪怕是小朋友的环境,她永远是一个最后说话的人,不管跟大人在一起还是跟小朋友在一起,她已经习惯她要先观察这个环境,甚至要对每一个人物或者每一个环境做出判断才开始她的言行,我觉得很好,如果要经过这样的训练得多难,沉默是金,我们学了那么多的名言警句,可是因为我们之前缺乏这样的专业训练,我们要做到极大的克服自己,很难做到,它甚至变成我们人生修行的目标了。
有一天我母亲跟嫣在天安门广场站在国旗警卫班的战士面前,小孩很好奇,警察叔叔怎么一动不动,我们告诉他,因为他们在守卫国旗,国旗代表祖国,他们是值得尊敬的人,你们要不要学习一下?小孩说好,你们选择一个时间,20分钟。冬天刮着大风,三个孩子在武警战士的脚下一字排开,他们坚持了20分钟一动不动,因为有风每个孩子的眼泪鼻涕都流下来了。通过这样的训练和教育,我希望我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不那么容易被困难所击败的人。
从一个家长的若干感悟到做一所学校中间的距离还是很漫长的,我们即使有一点感性的认识,而教育是一个很系统的东西,所以,我开始想办教育的想法最初是来自我身边若干朋友的询问、聊天。亚鹏你帮我们怎么样怎么样,干脆我们办一个学校吧。我们选择培德书院,书院始于中国的秦汉,盛于唐宋,清朝末年光绪变法废除书院的时候中国有4700家,并存的依然有当时的官学,官学教的是八股,是考科举的,所以,书院跟公立学校是有差异化的,可能就是我们想寻找的,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那些素质教育的一个平台,是在书院里,而不是在教八股文的官学里。
可能不是在今天教应试教育的公立学校里,这些内容可能就在书院。所以,最终我选择了书院,以书院为名来做一所学校。
支持设立“全国素食日”!
支持两步走: 1. 点击打开 2.转发文章
编辑 | 芒芒 整理 | 公众号:素食街(StreetVeg)
健康路上多朋友,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