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银监会再度对校园贷发声。10日晚,银监会印发了一项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虽然校园网贷仍被其列为风险点要清理整顿,但这一次政策导向上仅提了三个“不得”、一个“禁止”
。
不做地推等营销活动、禁止借款给未满18岁人群、不虚假宣传、不涉高利贷,四条红线之外,新政破除了对校园网贷“一刀切”的误解,这对于压抑了一整年的校园网贷行业来说,可谓峰回路转
。
其实,在此次新政颁布之前,监管部门负责人其实已经在一些场合释放出信号。
在今年3月29日银监会联合团中央、教育部共同主办的“送金融知识进校园”现场推进会上,中央金融团工委主要负责人陈琳就曾指出,要多渠道多形式汇聚社会资源和力量,共同维护安全和谐的校园金融环境。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宋来还明确提到,“要鼓励和支持合规的金融企业进入校园,为广大学生提供正规的金融服务,引导学生学会理性金融消费。”
这样的表态,显然有别于过去一年的凌厉口吻。那么,校园贷能否借助政策“松绑”,焕发出第二春?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不得将不具备还款能力的借款人纳入营销范围,禁止向未满 18 岁的在校大学生提供网贷服务,不得进行虚假欺诈宣传和销售,不得通过各种方式变相发放高利贷。”银监会的风险防控指导意见中这样说。
简而言之,由过去的“五字方针”转变成了三个“不得”、一个“禁止”。有媒体将其解读为:只要不碰这四道红线,校园贷都可以干。
也就是说,相比于一年前的强监管措施,新规的政策口径可以说是大大放宽。
2016年以来,由于不良平台引发的“暴力催收”、“裸条借款”乱象爆发,校园贷政策开始收紧,地方政府率先启动了对校园贷的禁止性措施,且一个比一个严厉。
先是重庆给校园网贷列出了8项“负面清单”,包括提高学生贷款的发放门槛、不得直接向学生提供现金贷款、不得变相发放高利贷等。
而后,深圳互金协会也抛出9条禁令,特别强调了校园贷平台应当对借款用途进行审核,“只允许平台开展助学、创业等有助于学习工作的贷款业务。”
银监会也两次以文件的形式对校园贷发声。尤其是去年8月,银监会颁布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提出了“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针。
五字方针犹如一颗重磅炸弹,让方兴未艾的校园贷,遭遇到了一场“滑铁卢”。整个行业走到了生死存亡的路口,部分平台选择退出,还有一些则果断转型。
据网贷之家研究中心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2月底,全国共有47家校园贷平台选择退出校园贷市场,其中大部分都是在2016年一年内退出,可见2016年校园贷市场的整顿对校园贷平台的影响之大。
有部分从业人员回忆过去一年时说,那是一段“失眠与噩梦交织的记忆”。“每天睡前都会担心,明天公司会不会被监管部门叫停。”
如此来看,新政对行业来说确实是一大利好。新的“负面清单”不仅内容大大缩减,而且监管思路更清晰,政策口径有所放大。可以说,校园贷行业已基本实现“软着陆”。
“软着陆”之后的校园贷会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怪圈吗?
回家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主流舆论对校园贷怎么看,以及哪些主体将会是校园网贷市场上的主流玩家。
众所周知,每年全国“两会”是中国核心舆论场。过去一年,针对校园贷的强力整顿,虽然让市场环境得到净化,但也时常遭观察人士批评“用力过猛”。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名代表委员都提到对待校园贷不宜“因噎废食”。
全国政协委员翟美卿提出,校园贷属于成长链金融的重要部分,不应将其“妖魔化”,一棒子打死的做法可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违背监管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