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年底,蒋介石兵败如山倒,将大批大批的珍贵文物运往台湾。
机场起降繁忙,人来人去匆匆,但有一架运输机却迟迟没有起飞。地面人员一问,为什么不起飞?机组人员则说飞机超重。国民党士兵为了给飞机减重,将最重的石头大鼓卸下,飞机这才顺利起飞。被卸在机场的十面石鼓名叫陈仓石鼓,乃我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曾被誉为“中国第一古物”其价值不言而喻。石鼓雕刻足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虽然价值连城,但却命运多舛。每当此宝物出现或者转移的时候,往往伴随着流血事件和战争杀伐,几十万几百万的军队,打得是山河破碎。例如秦灭、唐灭、宋灭、抗日战争……石鼓一次次的偶然出现、一次次的颠沛流离,多数都伴随着尸山血海,这为石鼓蒙上了几分神秘色彩。而本篇文章要带来的内容,便是陈仓石鼓的多舛命运,和抗战时期的石鼓南运、建国后石鼓归京。关于此事的详细经过,要从公元627年说起,恰逢大唐王朝的贞观之治初年,天下即将迎来辉煌盛世。而在当时的陕西凤翔府(今陕西宝鸡),有老者赶着羊群,哼着小曲儿,走在那陈仓山。羊群啃过草木,放羊的那位老者,无意间看到了十个圆肚的大石头,走近一看犹如石墩,明显是人为打磨而成。老者细细观察,看到圆肚大石墩上面,写着一行行晦涩的符号,他因为不认识字,也不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晚上放羊回家,老者在村头闲谈的时候说起此事,也希望村里的读书人,去看看那圆肚石头上写的是什么。第二天大清早,读书人也就去了石墩所在的地方,他细细辨认之后,也不认识上面写的是什么,只知道此物是石鼓。从那之后,一传十十传百,在十里八村就传开了,更多的读书人满腹经纶,去辨认石鼓上的神秘文字,可却一个字也不认识。久而久之,村民认为这是天降“神物”甚至编造出许多光怪陆离的民间故事,所以广为流传,甚至有人去磕头上香,祈求保佑平安。随着发现石鼓的人越来越多,所以也就有人贴出悬赏,谁能认识石鼓上的文字,就能够得到多少多少钱财。755年,爆发了影响华夏的安史之乱,大唐王朝丢失了前面的“大”字,只剩下唐王朝,皇帝四处避难。在战火纷乱当中,唐肃宗李亨为了避开战火,所以躲在了雍城。他听说了石鼓的传闻之后,怀着猎奇的心态,于是让附近的手下,将那神秘的石鼓,送到雍城来。当士兵呼哧呼哧喘着粗气,总算是将石鼓送到城南的时候,李亨带着身边的随从去观看,满朝文武也不怎么认识上面的文字。不等破译石鼓密文,敌人便杀到了凤翔,李亨急忙带着随从撤走。而石鼓因为实在是太重了,无法跟随皇帝的车驾转移,所以草草地埋在了野外,并且对周围的士兵说,如果有谁问起石鼓的事情,就说此物已经被“毁掉”借此骗过敌人。随着战火结束,唐王朝又想起了石鼓,于是在公元806年的时候,派人去寻找。由著名大臣韩愈,亲自带队去发掘,士兵再次挖出石鼓,宝物这才重见天日。
韩愈身为那个时代一等一的文人墨客,意识到陈仓石鼓非同一般,于是他建议将石鼓送到京城(当时长安是京都,凤翔是陪都)然而一封奏折送上去,等了八年也没有回音。八年后也就是814年,新上任的凤翔尹郑余庆,认为石鼓绝非简单之物,于是建议皇帝好好保管。朝廷看了奏折,于是派人将石鼓送到了附近的孔庙保存。也是在这一时期,石鼓丢了一面,而且文字也变得斑驳。可随着战火又起,唐朝走向了灭亡,保存在凤翔的九面石鼓,也因为战乱而失踪,不知道哪里去了。直到宋朝的第四位皇帝宋仁宗,在读课外书的时候,看到了跟陈仓石鼓有关的记载,心里非常的好奇,于是发出重金悬赏,谁能找到那十面石鼓,就能得到多高多高的官职,多少多少的钱财。当时,在凤翔当知府的司马池,也就是司马光他爹,看到了皇帝的悬赏之后怦然心动,于是命令手下,全力搜寻石鼓下落。费了好大的功夫,总算是找到了十面石鼓当中的其中九面,缺少至关重要的作原鼓。司马池一想,皇帝要找十面,自己找到的是九面,为了让宋仁宗高兴,于是让人伪造了一面,凑成了十面。当宋朝皇帝看到陈仓石鼓,心里非常的高兴,因为不认识上面的字儿,于是一边找人破译,一边赏赐司马池。宋朝精通古文化的人,在破译石鼓的时候,发现了作原鼓是赝品,于是上报朝廷。民间得知作原鼓丢失,于是认为丢失的那面鼓,估计是最重要的一面,拿出来能够顶得上另外九面。一直到1052年,凤翔有个宰杀牲畜的屠户,一直用家里传下来 的石墩磨刀,而且看磨刀石挺平整,于是在上面挖出了一个凹坑,用来捣米。屠刀磨来磨去,以至于石墩上面的字迹被磨掉了百分之五十以上。直到一位收藏家,看到了那石墩之后,急忙阻止村民,说这便是皇帝一直要寻找的作原鼓。紧接着,军队去往关中,保护着作原鼓送到京师汴梁,失散了多年的第十面陈仓石鼓,总算是跟另外九个重聚。宋朝的宋徽宗,号称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他非常喜欢陈仓石鼓,在研究的过程当中,让工匠在石刻的文字上填充黄金。
可“石鼓战争魔咒”再次出现,靖康之变的时候,敌人打进了汴梁城,在掳走宋朝皇帝的同时,也带走了那陈仓石鼓,认为里面有黄金,估计是价值连城的宝贝。金人并不懂石鼓的价值,所以扣掉了里面的黄金,然后把最珍贵的石鼓,找了个地方随便一扔。明显是为了物质的金子,丢了文化的瑰宝。直到1234年燕京城破,中原的大臣漫步在飘零山河当中,无意间看到了那十面石鼓,于是赶紧将其带到孔庙保存。当历史的车轮滚入近代,又是一个大动荡的历史时期,八国联军侵华,可他们也不懂石鼓的价值。类似于冯玉祥那样的人,虽然不是传闻中的大老粗,但以他那半瓶墨水,并不能辨认出陈仓石鼓的价值,所以此宝物再一次躲过战火。故宫博物院成立,北伐之后公布《故宫博物院组织法》,在博物院的理事会名单当中,除了各路专家之外,还有蒋介石、汪精卫、张学良、冯玉祥、阎锡山、胡汉民、何应钦、于右任、李烈钧、熊希龄……这群人的名字,写在故宫博物院的理事名单上,各路贼子岂敢乱动?然而博物院又遭到浩劫,才刚刚成立六年“九一八事变”震惊全世界,日本人眼看就要打来。1933年,枪炮声震碎了山海关的夜晚,热河惨遭日寇侵略。1月8日,宋子文决定,将故宫里的文物,迅速转移到上海,以免落入敌寇的手中。二十多天之后,南京发出一条条的密令,要求迅速开启故宫文物南运。位于北平的文物专家,开始通宵达旦地忙碌,将一箱又一箱的文物珍宝,装在了坚固的大箱子里。在故宫要转移的所有文物当中,最困难的就是那十面陈仓石鼓,让各路专家直皱眉。当时称之为先秦刻石(因为专家认为那不是石鼓),存放在故宫的国子监,每一块都有两尺高、直径一尺、重约两千斤左右,专家望着石鼓上最古老的石刻文字,想到中国灿烂的古文化,再看眼前的山河破碎,心犹如针扎。秦刻石上的神秘文字,是公认的篆书之祖,远比青铜器上的文字更加生动有力。原先700多个石刻篆书字,现存200多个字,每一个都价值连城。这要是在南运途中出了差错,历史责任承担不起。关于石鼓上面到底写了什么,咱们放在文章后面再说,这里先说石鼓文物南运的事情……之所以说脆弱,是因为上面的先秦文字已经很薄,经不起太大的折腾。两千年来,石刻遭受自然侵蚀、遭受战乱灾祸、被风吹雨打、被无数人拓片……早就出现了一条条的裂纹。表面脆弱的时刻,随时都有脱落的可能。十面石鼓约有十吨重,甭说安全转运了,说不定装箱的时候就会破损。专家想了许久,他们也不敢再拓片,怕损伤石鼓的文字。于是乎,专家去了北平的著名古董行“达古斋”,违反保密条令,请教古董行的收藏家霍保禄。霍先生一听转运国宝,于是将自己的秘方,传授给了故宫的文物专家。第一步,先用所能找到的、最薄最薄的绵纸,吸饱了水之后撕碎,然后用小镊子,将碎纸塞到石刻文字当中。为了保护陈仓石鼓的石刻文字,各路专家足足用了将近三十天的时间,才算是将湿绵纸填满石鼓的石刻文字,足足包裹了五层。第二步,找来浆糊涂满表面,再次包裹之后,用细细的麻绳捆扎。第三步,拿来厚厚的棉被,在外面包裹四层到五层。经过这些保护性措施之后,每一面陈仓石鼓的体积,都超过了原先一倍大小。而装箱的时候,则专门定制了大木箱,塞结实钉牢固。第四步,找来大量的稻草,在外面包裹厚厚的保护层,用粗粗的铁条固定稻草。经过以上四步走,总算是完成了陈仓石鼓的保护性包裹,接下来则是转运。因为这一走,不知啥时候才能回来,所以故宫的专家临走之前,聚在一起吃了一顿涮羊肉。有民间专家也从故宫专家口中得知,祖宗收藏的珍宝被子孙售卖,竟然流落到了溥仪那里,只能摇头苦笑。队伍出发,从北平启程赶奔南京,带着那沉重的陈仓石鼓,除了专家之外,多数人都认为那东西太重了。到了南京之后,文物保存在了专门修建的朝天门库房里。可谁知,日军侵华不仅图谋东北,还妄想着占领全中国。随着上海沦陷,南京岌岌可危,包括陈仓石鼓在内的故宫文物,再一次踏上转移之路。在日本飞机的轰炸下,一大批的国宝转运到武汉,又颠沛流离转运到贵阳。在专家队伍当中的庄严先生,望着故乡贵州,心里是五味杂陈。想想最近这几年的奔波,从长城到长江又到云贵,文物不仅代表着金钱,也代表着民族浩如烟海的文化传承。一路上,可不仅仅是赶路那么简单,每当天气晴好的时候,就会赶忙找个大广场,打开箱子将容易受潮的国宝字画,取出来摊开晾晒。文物专家最牵挂的,莫过于那十面秦刻石,每逢转运的时候,都会听到有人说这东西太重,殊不知比秦刻石更重的,是灿烂的中国古文明。已经记不清,多少次换汽车、换火车、换轮船……记不清多少场大雪,多少次的酷暑。历经千辛万苦,故宫文物总算是送到了成都,在过剑门关的时候,忍不住感叹蜀道古来难。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文物转运队伍里的孩子都已经长大,对父辈那一车车的大箱子如数家珍。或许是巧合,从文物南运到日本投降,恰好是十二地支。1947年,包括陈仓石鼓在内的文物,再次转汽车、火车、轮船、奔着南京而去。6月份,还发生了一件惊险的事情,装在陈仓石鼓的汽车,因为刹车的拉杆断了,汽车在山路上失控。司机慌忙之下,于是朝着大树撞去,车身猛然摆尾,幸亏有十面陈仓石鼓压着,否则汽车非跌入悬崖不可。这时候,不得不敬佩民间学来的文物保存方法,陈仓石鼓丝毫未损。笔者不仅在这里佩服北京的古董行,这辈子都认为,北京古董人点子多经验丰富。经过三大战役之后,也就是1948年的年底,国民党的蒋介石中央军,被解放军打得丢盔弃甲,失去了大部分的主力部队。1948年12月2日清晨,文物专家庄严,带着772箱古董,在南京下关码头,登上了“中鼎号”登陆舰,顺水陆去往基隆港。后续的,还有“海沪轮”装载3502箱文物、“昆仑号”装在1248箱文物……离开了大陆。在船上,小孩带着稚嫩的童声问庄严:“台湾,是什么地方?”庄严说:“台湾就是一个海岛,自古都是中国的土地,后来被日本占据了,现在又是我们的了。”文物也分为很多种,而那些价值连城的文物,并没有走水路去台湾,而是直接走空运运往台湾。例如咱们本篇要讲的陈仓石鼓,被打包装箱之后送到了机场,等待着又一次的旅行,而且这次可能走得更远,要去海峡对岸。飞机匆匆,人群慌慌,负责运输陈仓石鼓的国民党空军,犹如是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急急如丧家之犬,慌慌如漏网之鱼。随着石鼓抬上飞机,士兵喊着这玩意儿好重,要很多人抬着扶着,才能顺利进入运输机。因为机舱已经塞满,无法再顺利滑行,更无法顺利升空。地面的国民党士兵问怎么回事,机组人员说因为超重无法起飞,要卸掉一部分的重量才行。既然超重,那就要减重,机场的国民党士兵并不是文物专家,他们多数人都不识货。一看陈仓石鼓那么大,占据了那么多的地方,于是决定将这个“重物”卸下,留在了机场。因此,陈仓石鼓留在了大陆,这引起了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重视,密切注意国宝陈仓石鼓。几千年来的老话题,陈仓石鼓实在是太重了,却也因为重量,留在了人民队伍里。我们完全可以说成是,新中国乃唯一打破“陈仓石鼓战争魔咒”的朝代。而那些没有来得及运走的文物,南京和北京的各路专家,则敷衍应付国民党,常常以次充好。北平文物接管仪式上,解放军代表尹达,因为特殊时期,所以采取特殊的处理办法,以皇帝的龙椅为切入点。按照尹达的说法,这龙椅几百年来,都说只能皇帝来座,普通的平民百姓,站在上面会头晕,会掉下来。而尹达作为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故宫博物院的军代表,如今在这个宝座上,头并不晕也掉不下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民当家做主了!尹达说完这些,郑重的说:“我宣布:正式接管故宫,马衡院长还是院长,全体工作人员原职原薪。从今天起,故宫新生了……”1980年,庄严病入膏肓,他最大的遗憾是,自从跟陈仓石鼓分手,就一直希望再去看看,只可惜历史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临终前,庄严的声音很微弱,要趴在耳边才能听到,他反复说着两个字:北平!2018年5月,庄严的儿子庄灵来到故宫,参加完会议之后,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石鼓馆,只可惜那天闭馆。过了六个月,庄灵再次来到故宫,在南迁所副所长徐婉玲的陪同下,参观了石鼓馆。庄灵站了许久,望着他儿时陪伴多年的石鼓,他许久沉默,未言语。文章写到最后,讲一讲石鼓为什么珍贵?来历又是何处?提起陕西,或许有人想到窑洞,其实陕西有灿烂的古文明。宝鸡市的陈仓区,位于著名的八百里秦川,笔者在陈仓人面前提窑洞,会招来一顿嘲笑。陈仓历史悠久,出土过数以万计的青铜器,不仅有商州文明,也有更早的多个古文化遗址。而咱们要讲的陈仓石鼓,上面刻着“籀文四言诗”十个石鼓十首诗,内容则是秦王打猎、秦王创业……意义在于,文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商朝文字到方块字,中间缺失的一部分在哪里?而石鼓上的文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字体优美刚正有力,不仅公整大方,细节又优美圆润,已经很难再找到“象形图画”的痕迹。车上挂着弓和箭,身后跟着大队人马,生活烹肉分而食之。关于石鼓具体的年代,多年来争论不断。但根据石鼓上的文字来说,应该是公元前325年之后,作于秦惠王时期。康有为评论说:“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 在历史浮沉变迁动荡当中,文物承载的是文明,而不是单单的经济价值。文物的传承,自然可以说成是文化的传承,尤其是古代的珍贵文物,代表着中华民族古文化的绚丽多彩。我们保护文物,也等于是保护我们的中华古文化。拿笔者个人来说,每当看到国宝,文化自信油然而生。尤其是带有文字的文物,记载着古代的历史变迁,文化的一步步演变。红枣书友会,是由微中医团队打造的一个中医爱好者社群,在这里,我们一起学中医,线上学习+线下聚会,我们将在多个城市设立分会,欢迎中医爱好者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