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佛教建筑
佛教建筑相关的资料收集、学术研究、设计与施工、经典案例,以及与佛教建筑有关的艺术与创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京报书评周刊  ·  DeepSeek刷屏之后:人机共创年代,还有 ... ·  3 天前  
上海书评  ·  何贝莉 ... ·  2 天前  
疯子与书  ·  //@栝-cheetahs-每天吃一个西红柿 ... ·  昨天  
悦读文摘  ·  7A抗菌+椰香味保暖背心你见过吗?自带bra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佛教建筑

【古调】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代彩塑

佛教建筑  · 公众号  ·  · 2018-09-22 06:03

正文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县城西北的佛宫寺内。
应县木塔是世界上现存的最高大最古老的木塔,堪称木结构建筑的典范,建成一千多年,饱经天灾、战乱,木塔始终屹立不倒,历朝历代,收获无数赞誉。
上世纪30年代,梁思成以一首流传在华北地区 “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的民谣,慕名来到应县城,见到木塔时,他惊叹道:“好到令人叫绝,半天喘不出一口气来,这塔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并与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等人,首次对应县木塔做了详细的调查与研究。
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是国家AAAA级景区,并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合称“世界三大奇塔”。
2016年,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的木塔。

X


应县木塔所在的佛宫寺由辽兴宗萧皇后倡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始建,至金明昌六年(1197年)增修完毕,可见于塔身三层正中的一块书有“释迦塔”的大匾记载,“大辽清宁二年特建宝塔,大金明昌六年增修益完”。
佛宫寺坐北朝南,沿着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为山门、释迦塔、大雄宝殿,两侧有钟楼、鼓楼,释迦塔为全寺的中心,巍然高耸。
木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为楼阁式佛塔,通高67.31米。塔身平面呈八角形,每面3开间,4个正方向当心辟门,外观5层6檐,最下层是重檐,2至4层都有平座夹层,所以全塔实际上是明5暗4共9层。塔顶为八角攒尖顶,顶上为铁质塔刹,高约12米。
木塔因采取八角形平面,使应力分布比方形均匀,同时改变了早期中心柱的做法,采用连接内外槽所构成的筒型框架的结构方式,既争取了中部空间,便于布置佛像及礼拜活动,又提高了塔身的抗弯、剪能力。木塔在结构上没有用一颗铁钉子,全为卯榫结构相互咬合,共有62种卯 榫形式,54种不同形式的斗拱,共耗去木构件10万余块、3000多立方米、重约7000多吨。因此,木塔有“卯榫之冠”、“斗拱博物馆”等美誉。塔身上的诸多历代匾额、对联,如“天下奇观”、“峻极神工”、“天柱地轴”、“拔地擎天四面云山拱一柱,乘风步月万家烟火接层霄”等便是对木塔的最恰当评价。
除了木塔本身的构造奇迹外,塔内亦有珍贵精美的佛像塑设,壁画铺排,藻井敷饰,各种艺术荟萃一堂。其中,辽代彩塑共有26尊,分布于上下五层内,第一层1尊,第二层5尊,第三层4尊,第四层7尊,第五层9尊。木塔名为释迦塔,所以上下五层所供奉的主像均为释迦牟尼佛。
第一层主尊为释迦牟尼佛像,高达11米,结跏趺坐于须弥座莲台之上。须弥座平面呈八边形,各角有力士肩擎。力士有身穿铠甲装,有裸上身,肌肉隆起,形态逼真。每面正中有蟠龙间柱一根,须弥座上为仰莲座,莲花瓣三层,下面两层绘有宝珠纹,上面一层每瓣绘有释迦坐佛。
释迦佛外着通肩式袈裟,内着僧祇支,胸部袒露。圆脸,螺发高髻,髻中镶宝珠,双耳下垂,有环形耳洞,眉间白毫,眉毛平缓,双目微睁,鼻梁细直,鼻翼略宽,双唇紧闭,嘴角及下巴处绘有胡须,面目端庄,神态怡然。右手施说法印,左手作与愿印。
佛像胸部有明显修补痕迹,除此之外,头部、手部等多处亦存在修补痕迹,螺发、服饰色彩艳丽,皆为重绘。尽管如此,仍可以感受到原塑的神韵,辽塑风貌犹存。
佛像头顶上方为弯隆顶藻井,中央绘有太极八卦图,十分精致。内槽墙壁上画有6幅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壁画色泽鲜艳,人物栩栩如生。

木塔一层释迦牟尼佛

木塔一层须弥座支撑力士
第二层5尊彩塑,木质方形佛坛,坛上一佛四菩萨,分别为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毗卢遮那佛、文殊、普贤菩萨、二胁侍菩萨。毗卢遮那佛居中,左右为二胁侍菩萨,前端两侧为文殊、普贤菩萨。
毗卢佛与文殊、普贤菩萨被称为“华严三圣”,皆结跏趺坐于莲座上。毗卢佛须弥座平面呈八边形,上下各叠涩二重,束腰处四正面伏象,座上仰莲三层。文殊、普贤二菩萨的莲花座较为特殊,下层为枋涩两重,平面有16瓣,每瓣呈弧形,较为细致灵动,上无叠涩,直接承托三层仰莲,中间束腰部位各有其伏兽,尤其以文殊菩萨的青狮最为生动,左前足向外爬出,伸至底层方涩上,虽狮口大张,依然掩盖不住其温顺的神情。
毗卢佛内着僧祇支,穿僧袍。外披蔽右肩袈裟。面部、胸部补塑痕迹明显,对原塑破坏较为严重。
二胁侍菩萨与文殊、普贤菩萨面相、着装等较为相似,束发戴冠,体态丰腴,面相方圆,胸配璎珞,手戴腕钏,神态安详,尚有唐风遗韵,然遗憾的是,色彩、形貌上亦遭受到重装的破坏。另外比较特殊的是文殊菩萨塑造成四臂。

木塔二层释迦佛、文殊、普贤、胁侍菩萨
第三层4尊彩塑,木质佛坛平面呈八边形,佛坛上东西南北四正面各有一尊佛像,分别为阿阙、宝生、阿弥陀、不空成就四方佛。四尊佛像皆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然东西向与南北向的须弥座做法不同。东西向上下皆叠涩二重,壸门内伏兽,东为象,西似大鹏鸟,须弥座上为仰莲莲花座。南北向须弥座类似于第二层文殊普、贤菩萨之座,下层叠涩二重,上无叠涩,直接承托莲花座,束腰部位伏兽,南为马,北似孔雀,风格别致,有草原民族特色。
四尊佛像除了手势不同外,其余大同小异,面相十分接近,可谓是“千佛一面”,然面部斑驳,多有补塑痕迹。螺发,肉髻平缓不明显,髻中镶宝珠,圆脸,面颊紧致,神情肃穆,辽塑风韵犹存。从佛像背部痕迹来看,原塑应有背光,系近代毁坏,据梁思成先生于1933年考察记载,“各像背光都是马蹄形,头光圆形”[i],可见当时还有背光,现已不存。

木塔三层须弥座壶门动物造型

木塔三层四方佛
第四层7尊彩塑,分布于方形佛坛之上,佛坛中间为释迦牟尼佛,左右阿难、迦叶二弟子侍立,前端两侧为乘狮文殊菩萨,乘象普贤菩萨,二菩萨坐骑旁边各有一兽童。
与二层文殊菩萨一样,文殊亦在佛像之右侧,这种布局和南禅寺、佛光寺唐代菩萨位置相似,一定程度反映了传承关系。
释迦佛须弥座平面呈八边形,上下两涩,上为三层莲花座,束腰处伏兽。释迦佛作说法印,服饰与第二层毗卢佛近似,面部略显扁平,不甚饱满,补塑破坏较为严重。阿难双手合十,迦叶拱手于胸前。文殊、普贤二菩萨单腿垂坐于兽背莲花座上,文殊菩萨右手微举,垂左足,普贤菩萨左手微举,垂右足,呈对称之势。最有特色的当属狮子、大象以及兽童的神态塑造,极富动感,狮子、大象均奋力迈腿前行状,狮子迈右腿,大象迈左腿。
牵狮、象的兽童,上身一个穿右衽背心,一个穿左衽背心,胸间软带束扎,外穿袒右肩紧袖短袍服,腰束皮带,脚穿高筒靴,极具草原民族特色。另外二兽童造型亦生动有趣,均向侧前方迈步,双手抬起,作奋力牵引状,文殊兽童迈右脚,普贤兽童迈左脚,呈对称之势。

木塔四层狮、象、兽童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普贤坐骑大象比较特殊,一般而言,大象多表现出俯首帖耳,温顺安静的特征,此处大象迈步抬头,似大步流星,实为罕见。

木塔四层释迦佛、骑狮文殊、骑象普贤、阿难、迦叶、二兽童
第五层有9尊彩塑,分布于宽大方形佛坛上,佛坛中央为毗卢遮那佛,亦称大日如来,其余四面及四角为八大菩萨像。毗卢佛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须弥座上下各两涩,上为三层莲花座,束腰处有瑞兽伏卧,佛像着装与第二层毗卢佛类似,作智拳印,面相斑驳,多处贴金层脱落,然仍保存较多辽塑风貌。
八大菩萨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地藏王菩萨,弥勒菩萨。皆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圆脸,束发高冠,云头披肩,胸佩璎珞。整体来说,菩萨大同小异,手势富于变化,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须弥座上,四方与四角表现方式不同。四方菩萨须弥座下层二叠涩,上无涩,直接承托莲花座,莲花瓣三层;四角菩萨须弥座上下各叠涩二重,其上莲花座花瓣两层,所有须弥座平面皆八边形。

木塔五层毗卢遮那佛、八大菩萨
应县木塔辽代彩塑,将不同数量,不同内容和组合形式,分布于各个楼层,上下呼应,既富有变化又完整统一,形成了独特风格特征。一层的大佛,二层的“华严三圣”,三层的四方佛,四层“释迦三尊”,五层的毗卢遮那佛和八大菩萨,内容上兼汉传佛教与密宗佛教,风格上融中原汉文化和草原民族特色,汇聚在木塔一座建筑之中,在山西独此一处,丰富了山西古代彩塑内容,实为难能可贵。
总之,应县木塔既是佛国的世界,又是艺术的殿堂,更是千年沧桑历史的见证,她所演绎的不仅仅是东方木构建筑的传奇与塑绘艺术的辉煌,也是生活在黄土地上勤劳人民智慧的火花,是中华文化的结晶,是人类文明与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由于木塔的“竣极神功”,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多在这里吟诗赋笔,留下许多佳作和墨宝,其中首推元好问的《应州宝宫寺大殿》,给有灵气的木塔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
缥缈层檐凤翼张,南山相望郁苍苍。
七重宝树围金界,十色雯华拥画梁。
竭国想从辽盛日,阅人真是鲁灵光。
请看孔释谁消长,林庙而今草又荒。
(部分照片引自网络,杭州大视角文化公司)
[i]
梁思成:《山西应县佛宫寺辽释迦木塔》,《建筑创作》,2006年第4期,166页。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