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发文点赞《忘不了餐厅》,这一节目于4月30日起在腾讯视频全网独播。
腾讯视频独播综艺《忘不了餐厅》是由“店长”黄渤、“副店长”宋祖儿和“助理”张元坤,携手五位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的老年服务生组成一个“忘不了家族”,在深圳共同经营一家可能会上错菜的中餐厅。
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家餐厅,服务员一会记不起菜名,一会忘了给你上菜,你会怎么想?近日,一档综艺节目带着5位患有认知障碍的老人,开起了这样一家餐厅。5位老人年纪加起来超过360岁,最小的也已经65岁,他们之前是维修工、妇产科医生、英语教师等,但是现在,他们都拥有一个身份——认知障碍患者。
这间餐厅名叫“忘不了”,可这些老人常常啥也“记不住”:50多年的好友,每年见面,现在面对面都认不出;话刚说一半,就忘了后半句;前一天还一起跳秧歌的的客人,转天就忘得干净;拢共就五六张餐桌,总记不得自己负责哪张……甚至当他们试图解释自己为什么这么“健忘”时,都想不起来自己得的这病叫什么。
这样一群“糊涂”的老人,却乐观得很认真。有人说话断断续续,但始终用笑脸温暖身边人;有人口算又快又准确,努力帮忙算账;有人记不起客人,却牢牢记得本职工作,帮来店的孕妇客人讲解孕产知识;甚至有人已有认知障碍十年病史,不但没有放弃希望,还把自己的经历当做“教材”,分享和鼓励其他老人。
节目中有个老奶奶很戳我的心。她跟我奶奶长得一点也不像,但发现自己记不起事儿时慌乱的眼神以及嘴里的念叨,像极了我奶奶。我奶奶也是认知障碍患者,她到现在的记忆还停留在我去北京读书的时候。过年时,总需要大人们指着我一再给她纠正,说我已经工作。她反复看看我,好像没办法和脑海中的孙女儿形象匹配起来。“你已经工作了哈?在北京?不上学了?毕业了?”老太太碎碎念了一下午,仿佛期待但也并不期待我给出答案,只是反复自我怀疑和自我确认罢了。
客观条件上的无能为力,决定了这是一场很艰难的战斗。据统计,全球约有4680万名认知障碍患者,预计每20年将翻一倍。每3秒钟,世界的某处就会多一位患者。我国认知障碍患者已超过千万,居世界首位,并且每年以30万以上的新发病例快速增长。遗憾的是,这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病因迄今未明,没有任何有效的治愈方法,药物只能一定程度上延缓病情、改善症状。患病的老人,自己经历煎熬,也让家人担忧,可能还牵涉到邻里和谐。
他们忘了很多事,甚至有一天会忘了你,但很多人不曾忘记心底的爱。前阵子,有位患有认知障碍病症的老母亲走丢了。最后老人找着了,她忘记了姓名、忘记了回家的路,却还记得女儿小时候的幼儿园,辗转数地,跑到那去接女儿回家。这让我们看到,这场艰难的战斗,也是一场需要很多爱的战斗。
“对抗”脑海里的橡皮擦、“抢救”记忆,首要的就是正视认知障碍,不要错误地认为是老糊涂、无所谓;或者是没救了、干脆放弃。其次就是要尽早发现,早干预、多关爱。针对比较轻的患者,要帮助他们建立与社会、与他人的连接,尽可能地有效陪伴,拉着他们重新熟悉和融入这个社会,别让他们在社会中成了远离原子核的边缘原子。而面对比较严重的患者,懂得科学的照护手段、必要时寻求社会组织的帮助,是改善他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法门。
在这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里,爱是避开记忆迷途的可靠导航。对很多患病老人来说,随着机能减退,最大的挑战是自我价值感的丧失。节目里,“店长”黄渤说了一句:“主角是这五位老人,我们主要做的工作就是,在旁边默默地观察,及时给予他们帮助。”实际上,这也是我们面对患病老人应有的态度。什么是孝?孔子说不仅要“能养”,还要“敬”,尽孝最是“难”。对于得病的老人,尊重难,让他们感到愉悦更难。鼓励他们学习新知识、培养兴趣爱好,是帮助他们恢复社会功能、享受自我价值的重要举措。
生老病死是自然发展的规律,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去。了解、重视和坦然面对老年病,是我们学会应对衰老,甚至积极老去的一个重要途径。让人暖心的是,不只是综艺,各种电视剧、纪录片、公益广告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观照对老人的关怀,也用这种方式向正在老去和还未老去的人们传递面对衰老应有的态度。
希望每一个老人都能被温柔以待。
这正是:天若有情天亦老,尽孝陪伴需趁早。子欲养而亲在侧,发挥余热老来宝。
作者:党报评论君 |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ID:rmrbpl)
原标题:《:她的遗忘,我的惦念丨睡前聊一会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