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水木文摘
清华学子创办,新媒体第一文摘,中国人的心灵读本,每日精选好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夜书屋  ·  能相信这是十多年前的预言吗? ·  16 小时前  
ONE文艺生活  ·  长大真好,敢掀桌了 过年这些天啊,身 ... ·  昨天  
读书杂志  ·  《读书》首发|孙妙凝:神明也能标准化?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水木文摘

每天静读一本书

水木文摘  · 公众号  · 美文  · 2019-04-19 22:30

正文

查看图书解读稿全文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点击“每日读书”菜单


水木君说:

晚上好,亲爱的朋友。今天要给大家解读的书是《进化:如何成功突破舒适区》。



《进化:如何成功突破舒适区》

作者:安迪·莫林斯基


点击下方音频,放下手机

听水木君为你解读这本书

点击音频,边听边读



2018年初,有一个视频在网上火了。


视频中,一群人围着一个领导模样的人,神情激动,好像在争吵着什么,场面一度很混乱。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从2018年1月8日开始,河北唐山所有路桥收费站停止收费。


这对老百姓来说是件惠民的好事,但是却遭到了收费站工作人员的反对,因为裁撤收费站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丢掉了铁饭碗。


视频里的内容,就是收费站员工围住领导在要说法。其中一位大姐振振有词地说:


“我今年36岁了,青春都献给收费事业了,除了收费啥也不会。”


相信很多人听到这句话,都会觉得很可悲,同时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这位大姐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收费事业,可是谁的青春不是献给了自己的事业呢?


为什么这位大姐不去想办法学习新技能,而是要怨天尤人呢?



其实,以这位大姐为代表的收费员,之所以这么狼狈,就是因为他们平日里根本就没有危机感,沉溺在舒适区中得过且过,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了。


我们今天讲的这本《进化:如何成功突破舒适区?》,就为我们揭开了为什么人们不愿意走出舒适区的真相。让你打破“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的诅咒,过上丰盈、幸福的人生。


下面,让我们走进这本书,一起学习如何冲破舒适区的束缚。



到底什么是舒适区?


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科研人员把青蛙投入已经煮沸的开水中,青蛙因为受不了突如其来的高温刺激,立即奋力从开水中跳出来,得以成功逃生。


可是当科研人员把青蛙放入装着冷水的容器里,然后再加热,结果就不一样了。青蛙一开始在舒适的水温中悠然自得,然而当青蛙发现无法忍受高温时,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就慢慢在热水中被煮死了。


青蛙第一次能死里逃生,是因为它意识到了危险,尽其所能进行了抗争; 第二次葬身锅底,则是由于它思想懈怠,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求生弹跳的能力。


人们把这个实验中得出的结论称之为“温水煮青蛙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象不胜枚举,比如说我们刚才提到的那位36岁的收费大姐,以及那些安于现状,没有危机意识的人。心理学上,把这些一旦适应了环境,就满足现状、不愿再向前多迈一步的人,称之为陷入了心理舒适区的人。


所谓的心理舒适区,指的就是一个人所表现的舒适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们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就会轻松惬意,可以避免失败和高强度的压力;如果走出了舒适区,人们就会感到紧张、不安和焦虑。


舒适区,就像是一个温暖的港湾,会让人产生依赖和留恋。舒适地带能带给人们安全、熟悉和亲切感,只要留在这个区域内,我们就对要做的事情了然于心,不会犯错,也不会出丑。


因为将要做的事情,都是我们所熟悉和擅长的。所以,很多人都向往这样的生活。然而,长此以往,将会发生什么呢?



如果我们把人们能意识到的所有事物,形象地比作海水,然后把它们划分为三个区域:岸边、浅水区和深水区。


岸边的浅滩就是所说的舒适区了。假如你不会游泳,那么岸边的浅滩就是你的乐园,让你感到舒适和安全。可是当你离开浅滩,向海水前进一步,你内心的恐慌就会增加一分,因此很多不会游泳的人会选择一直呆在舒服的岸边。


然而这个浅滩、浅水区和深水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海水有涨潮的时候,一个巨浪可能会淹没舒适区。


如果你不能冲破舒适区的束缚,也就是学会游泳,有能力进入浅水区和深水区,在生活中你能掌控的东西会越来越小,直至消失。 到了那个时候,你只能站着原地,被巨大的恐惧和不安所包围,才是真正的无助和可怜。


所以说,舒适区不是躲避风险的港湾。 就像婴儿虽然不断跌到,也仍要从襁褓中爬出来探索世界一样,不断成长是每个生命的本能。


不突破舒适区,就没有新的可能,就难逃温水青蛙的命运。然而,想要逃离舒适区,我们还需要搞懂为什么人们会惧怕逃离舒适区。



为什么人们会惧怕逃离舒适区?


走出舒适区并不容易,它难就难在一系列可预测的原因上。一旦你了解了这些原因,你就能沉着应对、从容不迫。深谙心理学的作者,对于人们为什么害怕逃离舒适区,总结出了涵盖产生畏惧原因的五种挑战:


第一种挑战是: 真实 性挑战。 这是指当我们想要冲破舒适区时,会有一种“这完全不是我想要的,我却不得不这么做”的压力感。举个例子来说,现在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了,出现了很多自由职业者。


比如职业撰稿人,他们对于社交可以坦然地表示不喜欢或者不接受,因为他们已经拥有了不依靠社交也能挣钱的方式。


但是,如果是没有这种机会的人,他们明明喜欢一个人独处,这样才不会让他们感到紧张和恐惧,但是生活的压力让他们不得不从事一份电话销售的职业。每天都要给很多陌生的客户打电话,以此来谋生。


那么,对于这些电话销售来说,这种不得面对的真实性挑战就非常残酷了。


第二种挑战是: 魅力挑战。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人都是有社交需求和被爱的需求,这种渴望和人对食物、水和空气的渴望一样不可或缺。


当我们试着走出舒适区,尝试一些不太符合习惯的事情时,往往就会产生“我这样做了之后,人们是否就不再喜欢我”的感觉,这就是所谓魅力挑战。


比如说,本书的作者莫林斯基博士在刚刚进入写作圈的时候,他本以为只要好好写书就够了,接着就等着大家排队来争相购买。


结果,事实上他需要在大庭广众下做推广,这让他感到很痛苦。第一次做线上推广时,他担心别人会觉得他是在自吹自擂,甚至觉得胃都在隐隐作痛。



第三种挑战是: 能力挑战。 作者认为,感觉自己能力欠缺,不具备完成任务所必须的技能,也会加剧走出舒适区的难度。


举个例子来说,很多人可能都有这种体验,比如勤奋努力写作,被某出版社编辑相中后,自己的文字结集出书了。


或者学设计的人,因为一次比赛,自己的作品获得了大奖。这个时候,就有人叫你作家或者设计新星,甚至你也开始有粉丝了,很多人都觉得你前途无量。


可是,这个时候苦恼也来了:面对能力的挑战,你就会想自己并没有那么好,万一以后我再也创作不出好的作品该怎么办?你开始害怕自己江郎才尽,每天都焦虑重重,这就是能力挑战带来的折磨。


第四种挑战是: 愤怒挑战。 所谓的愤怒挑战,是指当你想要挑战新环境,想要做出调整行为时,就会产生一种“我不应该首当其冲做出改变”的强烈情绪,以及随之而来的挫败感和恼怒。


比如说,书中举了一位银行高管罗杰的例子。罗杰本来在一家大型金融机构里做得顺风顺水,他对自己的项目有绝对控制权。当他想要寻找新的机会,跳槽到一家规模小得多、以共识驱动的公司时,他开始变得愤怒和充满了挫折感。


因为他负责的项目要想进行下去,不得不很努力地去获得同事们的支持,甚至那些琐碎的细节也是如此。这让罗杰感到前所未有的挫败,要知道在原来的公司里,罗杰是项目负责人,是拥有绝对控制权的。


第五种挑战是: 道德挑战。 作者告诉我们,除了前面那四种有关行为的挑战,还有一种挑战是与道德有关,也就是人们对于他们即将实施的行为,会产生是否符合道德的质疑。


相信很多医疗行业的从业者,对于这一点最有体会。很多医生在刚从业的时候,都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要告知病人家属,病人的疾病医学已经无能为力;或者告诉一位孕妇,腹中胎儿保不住了。


这时,医生的内心一定是经历了很多挣扎和痛苦。眼见着一个个的家庭陷入绝望,对自己没有能挽回他们的生命而感到遗憾。这种难过,就是来自道德上的挑战。



如何让自己突破舒适区?


如果你不曾吃过让你感觉好吃到泪流满面的美食,你可能永远不知道味蕾还有如此丰盈的时刻;如果你没有开过驾驶顺畅的汽车,你可能永远不知道车的操纵感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是不同的,你有什么样的主观意识,就会有什么样的目标,不努力追求更高的目标,就无法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为了不让我们在自己的舒适区心安理得地待着,我们需要一些技巧,需要去学习和改变,虽然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却是一件非常有必要做的事情。对于如何成功突破舒适区的束缚,作者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提炼出了这样几个实用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 坚定信念。 作者认为,所谓的坚定信念,是我们常说的目标感和使命感,也就是你是否下定决心要走出舒适区,以及这种决心到底有多强烈。


比如说,对于一个单亲妈妈来说,抚养子女的压力非常大,会让她放弃晚上陪儿子读故事的想法,而是选择去洗衣店做兼职。因为需要钱的信念是非常迫切的,她必须要承担起养育孩子的责任。


而对于一个双方老人都有养老金,自己和丈夫又有稳定收入的人来说,坐在书桌前备考药师资格证就有些难度了,因为她没有那么强烈的信念。与其痛苦地坐在那里学习2个小时,不如去电影院看场电影来得痛快。


所以,作者告诉我们,如果你真的想有所改变、有所突破,就一定要给自己先确立一个信念,并且把这个信念具体化、明确化。就像如果你想减肥,就把信念定在想要拥有马甲线或者八块腹肌,这样就能在具体而明确的信念中,得到精神的支撑。


第二个方法是: 定制化行动。 所谓的“定制化行动,指的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跨越方式。


厌倦了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标准物品,现代人往往喜欢定制的东西。比如定制的钢笔、定制的水杯、定制的西装等等。定制就是一种个性化的体现,同样冲突舒适区的束缚,也需要定制。


作者在书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比喻——裁缝。


裁缝和成衣流水线的明显区别就是尺寸是独有的。也许做出的衣服在外表上看着没有太大区别,但是差异却体现在细节里。定制化的改变也是如此,你完全可以选择属于你自己的方式来走出舒适区。


比如,我们可以借助语言来突破舒适区,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军校高级学员珍妮的例子。珍妮所在的军事学员,很多高年级的学员喜欢用尖叫、指责的方式来对待学员。


珍妮不想这样,她想赢得低年级学员的尊重,于是她选择用自己能够接受的语言和语调来传达信息。珍妮喜欢用问句来抵消学员的抵触情绪,她会问:“你为什么要擦亮鞋子而不是皮带扣?”最终,珍妮用自己定制化的方式,赢得了她期待的尊重。


第三个方法是: 增强清晰度。 所谓的清晰度,就是指你要知道自己在改变的过程中,处于哪个阶段。


作者认为,清晰明确地了解自己在突破舒适区时,到底处于哪个阶段,会有助于我们减少过程中的痛苦和挣扎。


比如说,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就是善用清晰度来提升自己的人。每年无论盖茨多么繁忙,他都要抽出时间来闭关独处,他称之为“思考周”。


在“思考周”里,他会自己一个人在一处安静的居所,隔绝掉外界的种种干扰,专心来看书、思考,并且努力琢磨微软目前的状态是在哪个阶段,未来会遇到哪些阻碍,微软能否在今后的科技发展中,抓住趋势,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因此,当我们开始置身事外,把自己抽离出舒适区,就会获得一种不同的思考视角和思路。这非常有助于我们找到改变的路径,以及帮助我们认清自己所处的节点,能够更从容地改变自己。


作家郝景芳在《生于一九八四》中写道: “人一辈子挺短的,重要的是把过程拉长,就像小肠绒毛,上面有无数褶皱,要是能经历各种各样的曲折,就比别人活了两辈子都长。



舒适区像是光滑的肠壁,虽然放松,但正因为没有曲折而痛苦的咀嚼消化经历,时间和意义就这样从身边悄悄溜走了。而“很多时候,是痛苦而不是欲望,推动着你在一个个处境之间跳来跳去”。拓展人生深度和广度的行为不一定舒服,但是却让你活得更痛快。


进化: 如何成功突破舒适区? 》这本书告诉我们,人越是努力层次就越高。 如果把愿望比作登山,开始尝试攀登的话,就能明白距离山顶是多么遥远。


凭借自己的力量拼命攀登到一个地方后,向下俯视美妙绝伦的风景,体会到满足感和幸福感,之后你就会希望欣赏到更美的景色,获得更大的满足,从而为体味更多的幸福而不断向上攀登。


就像罗辑思维 2016-2017 跨年演讲中,邀请王石给大家讲终身学习。15 分钟里,王石只讲了三个体会:学习吃饭、学习睡觉、学习运动。其中学习吃饭的故事,就是跳出舒适区的做法:


克服自己的“中国胃”舒适区,在国外吃西餐。吃起了西餐,就有了社交环境,就有了更多朋友。除此之外,他还在不断尝试新的运动项目,还给自己定了60至70岁,每年访学一所世界名校的目标。


所以说,人如果不是有意识地积极向上,凭借机缘巧合是无法过上充实丰盈的人生的。 哪怕一点点,试着朝向高于自身能力的目标去努力,你会发现可选之路增多了,人生也更为广阔了。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了。对于这个栏目,如果你有什么建议意见,欢迎搜索关注我的公众号“水木文摘”,在文章的留言区跟我互动。我会挑选最优质的留言,每期送出一本好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