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虽然结束,但脱贫攻坚远没有结束。
2017年首次项目观摩会,晒的是脱贫攻坚春季攻势成绩,比的是脱贫攻坚的“十八般武艺”。
纵览各地脱贫攻坚工作,产业扶贫取得的成绩是一大亮点。其源动力有两个——一靠科技、二靠改革。
5月12日,代表们在大方县恒大与地利集团合作扶贫蔬菜育苗中心考察。
盘州盘关天富刺梨园区是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之一,投资已达8100万元,种植主导产业刺梨3.1万亩,覆盖8个村3498户9446人。
科技支撑
增强特色产业“造血”功能
威宁自治县石门乡,以洋芋、萝卜、白菜为主要种植品种的蔬菜产业,因为科技变得“高大上”。
萝卜是国外引进品种,马铃薯是机械化种植。新种法有新收获,提高了亩产也让产值翻倍,贫困群众最得益。
镜头转换到六枝特区岩脚镇肉牛养殖基地,这里不但养殖关岭牛、西门塔尔等优质牛,还成功繁育了本地的“凉都褐牛”,这种牛所产出的雪花牛肉,市场价最高可达上千元一斤。
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是个关键。蔬菜、水果、养殖……这些老生常谈、农民最能上手的产业,在科技支撑下有了品种、品质和品牌。
种植周期短——三季马铃薯、两季西红柿、两季白萝卜,整合了资源、翻倍了收入。
市场较平稳——车厘子、雪花牛肉,市场价格稳定,叫好又叫座,农民增收稳当当。
增收来得快——种植几季经果树、养殖几头优质牛,基本就能实现脱贫,2020年实现脱贫有保障。
“没有科技‘帮忙’,发展短、平、快的产业项目就显得很困难。”
“科技是一种绿色生产力,是我们绿色产业扶贫的一个重要法宝。”
观摩代表们一语道破。
5月12日,代表们在水城县陡箐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观摩。
5月11日,代表们在威宁县石门乡观音山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上的微工厂考察。
激发改革内生动力
让贫困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穷则思变——安顺塘约村在大胆的改革中蝶变,仅用三年就实现了华丽转身。
塘约之变——关键在改革。
抓扶贫一定要抓产业,抓产业一定要抓改革。在我省脱贫攻坚进程中,改革如暴风骤雨,刷新了思想观念、转换了发展动能……
改革是要破解制约、整合资源,形成发展合力。
从“三变”改革到塘约经验,观摩中,代表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产业扶贫,改革是最深层次的动力。
“三变”,变出了农民收益增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生产力解放——如今,“三变”改革发源地盘州市舍烹村,农家乐有声有色开展、现代农业园蓬勃发展,变成股民的农民最开心,因为腰包鼓了,在家门口过富足日子,幸福感最强。
七权同确,切实解决了权属不清、面积不准、四至不明的问题,实现了农村产权不交叉、不重叠,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升级版——塘约村党总支书记左文学深谙农村改革之道,如今的塘约,小洋楼鳞次栉比,村民的客厅宽阔到要用投影仪来看电视。
这些发源于基层的改革,由省委省政府主导从点到面进行推广。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两股合力推动着改革落地生根,在贵州大地次第开花。
它也再次证实了——基层的改革首创要演变成强大动力,党委政府不能缺位。
5月12日,代表们在六枝特区岩脚镇草原村肉牛养殖基地观摩。
给实干者激励荣誉
让他们在脱贫攻坚中有更多获得感
暴风骤雨似的改革大潮动人心魄,而脱贫攻坚中涌现的人——他们的故事则令人动容。
他们在干、在赶、在奋斗!
有人说,他们坚守基层岗位,这一干,时间也不短了。
盘州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扎根岩博将近16年,通过“三变”改革,带领村民把一个农民人均收入不到800元的空壳村发展成人均收入达1.62万元的小康村、富裕村、文明村。
陶正学的情怀和乡愁里,有一个共同富裕的梦想。还乡,他通过“三变”改革,圆了村民的致富梦。他的还乡梦朴实又慷慨,充满豪情。
还有黄大发、姜仕坤、文朝荣……观摩中,代表们看到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会说起这些草根英雄、年份英雄,为他们点赞、向他们学习。
因为这些人,我们能深刻体会到,“干”字的含义在我省脱贫攻坚的语境里日渐丰盈,因为“干”,我们戳中了改革落实落地的“要害穴位”,促进了改革在我省脱贫攻坚主战场全面播种。
对于这些“干字号”、“创字号”的实干者、改革者,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激励、奖励、荣誉,让他们也在贵州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的征途中有获得感、幸福感、成就感。
撰文摄影:贵报传媒全媒体记者 许邵庭 邓刚 芦晓娟
编辑:晏海艳 胡莹
设计:陈 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