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时拾史事
那些你从别的地方看不到的历史八卦,展现历史最生动的细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家人文历史  ·  1946年美国政府为什么提出用1亿美元购买格 ... ·  3 天前  
史事挖掘机  ·  斯坦因:我是如何盗骗敦煌文物的? ·  4 天前  
史事挖掘机  ·  我所知道的当年明月,当年明月成名始末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时拾史事

人牲、人殉,把活人弄死有那么多讲究(二)

时拾史事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5-30 17:51

正文


作者:夏秋

本文系时拾史事原创,任何转载及搬运需授权


伦敦青楼指南和人牲的两篇文,底下炸出了一堆好玩的留言。评论是个很好的平台,大家既可以交换阅读心得,又可以交流各自的体验:

呼吁出北京青楼指南的读者,你们一定错过了时拾史事北京站的线下活动——逛八大胡同,赶快表白小编花子再组织一场;

替公号着想、替作者操心,怕我们写帝都花榜而被请喝茶的读者,真的太可爱太让人感动了;

认真询问原版文献名称的煤窑小胖,每次阅读和留言都特别认真,笔芯。

 

大家通过评论告诉我,在安阳殷墟看见过真正的人牲坑,坐标两广从小听外婆讲的鬼故事,家里老人说民国年间土匪把人的心肝当药来卖的真人真事,有人提到邯郸捉黄鬼的习俗,还有人从巴比伦苏美尔一直讲到电邮门……

 

 

就不一一列举热情的留言了,至于不热情的留言么,有吗?没有吧……

 

 

 


互相吹捧之后进入正文的分割线


 

至于“人殉”,和上篇所说的“人牲”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古代家族中具有无上权威的家主死后,其亲信、妻妾、奴仆侍婢,常常有从死的“义务”,到另一个世界继续护卫、陪伴和服侍死者。 这种“事死如生”用活人殉葬的现象,最早从何时出现,还难以盖棺定论。

 

1

 娥皇女英,凄美的爱情传说,还是黑暗的人殉故事?


 

千百年来,人们对娥皇、女英溺于湘江,为舜殉情的传说而感动。但是,我们仔细想想,她们真的是主动殉情吗?撕开禅让的外衣,舜巡狩死于南方苍梧之野,不过是在与大禹的政治斗争中落败并且死于流放地的一种美化。反观权力的游戏中胜出的大禹,其父鲧因治水失败的罪名,一说是被尧所杀,另一说是被舜所杀。不管尧舜哪个杀的,娥皇女英即是尧的女儿,又是舜的妃子,对大禹来讲,都是杀父仇人的家属。

 

最要紧的是,女英为帝舜生下一子商均,此子既是舜的骨血,又是尧的外孙。而娥皇女英素来聪慧,传说曾数次助舜脱险。这样两位女子,有动机且有能力组织起尧舜的残余势力,对刚刚登上权力顶峰的大禹来讲,只有让她俩“合情合理”地消失 ,他才能高枕无忧。

 

相比之下,帝舜另外一位妻子登比氏,生了两个女儿宵明、烛光,她没有留下任何“殉情”故事。反倒是帝尧之女娥皇女英,撇下孩子商均,跋山涉水跑去南蛮之地,最后“殉情而死”。传说中湘妃竹上的斑斑血泪,莫非暗示着她们对被殉葬命运的恐惧和不甘? 

 

 

有心人把前领导人遗孀溺毙这事宣传得特别伟光正,两位女子生殉的冤情,掩盖在厚厚的玫瑰色粉底之下,被当作女德楷模千古传颂,让人背脊生寒。

 

2

 先秦:天子杀殉,众者数百


 

先秦墓葬出土的人类遗骸,到底是人牲还是人殉,不能匆忙下结论。一般来讲,人殉与墓主人关系密切,在外头殉死之后才随葬的,墓中并不会留下太多挣扎的迹象,遗骸也比较全,而且大多与墓主人同处于墓室或近旁的耳室中。用来祭祀的人牲遗骸就比较散乱,要么没有头,要么缺胳膊少腿,要么杂乱地填在土坑里。

 

先秦时的人殉规模大概是怎样的呢?《墨子.节葬下》说:“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举个栗子,秦穆公死的时候, 177人给他殉葬,近臣子车氏兄弟三人也在从死之列。《诗经.秦风.黄鸟》与左传、史记的内容可以互相印证,被看作是子车氏兄弟的挽歌: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这是史书中的记录,咱们还可以看看考古发现。

 

陕西凤翔秦公陵园一号大墓处于春秋晚期,墓主人是秦穆公的玄孙——秦景公。除墓主人外,墓中有186人的遗骸,有些人有自己的棺椁,有些人甚至还佩戴金玉、裹着丝绸,可见身份不低。其中72具尸骸,被蜷曲捆绑,置于木架上,再盛于箱内,围绕在墓主人周围,推测是近侍和妻妾。再往外一圈,是94具殉葬的木匣,比较简陋,可能是奴婢。墓外挖了个坑,20个人被活活杀死压入墓道, 夯进填土,遗骸凌乱,应该是人牲祭祀坑。人殉与人牲的地位高低可见一斑,然而对于被弄死的活人来讲,离主人远还是近,死后披金戴玉还是填进夯土又有什么区别?

 

 

别看《墨子》抨击人殉、呼吁节葬,墨家门徒可不一定都遵从。爸妈让你们好好学习少打游戏不许早恋,你们都听了吗?不见得吧。墨家一百八十号门徒为何要陪钜子孟胜从死,要从吴起变法开始讲。

 

吴起在楚国变法,比卫鞅入秦还早那么一点儿。吴起这人呢,打仗治理地方确实是一把好手,但为了功名利禄什么都干得出来,曾经诛邻止谤、杀妻求将,老娘死了也不回家奔丧。这么个狠人,在楚国变法更加没什么顾忌,把楚国贵族往死里怼。楚国贵族也不是软柿子,趁吴起的靠山楚悼王一死,就发动了叛乱。

 

吴起躲藏在楚悼王停尸处,为了杀死他,那帮贵族竟然连先王遗体都顾不上了,直接嗖嗖嗖一阵乱箭,射死了吴起,楚悼王尸体也成了刺猬。后来悼王之子楚肃王秋后算账,收拾那帮以下犯上的贵族,犯事的人里头就有阳城君。

 

墨家钜子孟胜是阳城君好基友,阳城君跑路前委托孟胜守护封地。但是楚肃王这边追究阳城君参与叛乱毁坏先王遗体的大罪,自然是要收回封地的,区区一百八十名守城的墨家弟子怎么扛得住?

 

有位弟子谏言,这种情况下不宜逞一时之孤勇,不然会“绝墨者于世”。本来嘛,墨家以天下苍生为几任,过着苦行的生活,还必须时刻为了“天下”这俩字豁出命去,有这觉悟的人不会太多,因此维系社团规模不容易。要是阳城君是个大圣人,为他牺牲倒还罢了,偏他还是个以下犯上自己跑路留别人受罪的贵族。为了楚国上层的矛盾,将一百八十名墨家弟子折在此地,简直是无谓的牺牲。

 

但孟胜觉得,做为墨家钜子,如果兑现不了承诺,将会失信于天下,墨家还有什么颜面呢,所以宁死不退。他先派三个人送口信,安排好钜子传位的大事,然后从容赴死。跟随孟胜的一百八十名墨家弟子,全部从死。包括送完口信的那三名弟子,田襄子以继任钜子的身份命令他们留在宋国,他们置若罔闻,返回楚国陪孟胜一起死。

 

 乱入一张《墨攻》剧照

 

一般来讲都是侍从或妻妾替男性家主殉葬,但也有例外。《越绝书》和《吴越春秋》都记载过,吴王阖闾因为心爱的女儿去世,给她准备了人殉,杀生以送死。秦国宣太后也曾经想让小鲜肉魏丑夫给自己殉葬。后来大臣拿先王做挡箭牌,你给先王戴绿帽也就算了,居然死后还想带着小情人双宿双飞,先王看见了不气得诈尸才怪呢,老太太这才打消念头。

 

3

. 始作俑者与割体剺面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开始,就有人试图用木俑或陶俑来替代活人陪葬。《孟子》中借仲尼之口说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老夫子发话了:别说用活人殉葬,哪怕是用长得像个人的俑,我们也是要鄙视的。

 

 兵马俑:我就笑笑,不说话

 

显然秦始皇和秦二世根本就没把夫子的话当一回事,兵马俑在阴间护卫始皇帝,大秦军队在阳间护卫帝国,以保秦国千秋万代。秦始皇大概没想到的是,他的帝国二世而亡,二十多个子女、后宫嫔妃随着上万筑陵工匠一起,也都被秦二世杀掉陪葬了。具体有多少人从死,只能等待未来的考古发现来证实或证伪了。

 

到汉朝时,人殉在明面上,是受到最高统治者公开反对的事。《汉书》记载,赵缪王刘元病重时逼迫16名奴婢为他殉葬,汉宣帝得知此事,对刘元一家的处罚是撤销封国。然而并不是说那个时候人殉现象就绝迹了,地处岭南的南越国还是有人殉的习惯,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和二号墓都发现了人殉坑,广州象岗山发掘的南越文王赵眜墓,也有十多个人殉。

 

《史记.匈奴列传》也提到过,匈奴单于死后,“近幸臣妾从死,多至数千百人。”《汉书》则说,“近幸臣妾从死者,多至数十百人。”史记和汉书对于人殉身份的描述是一致的,都是单于的近幸臣妾,唯一不同的就是殉葬人数有出入,到底是数千百人还是数十百人?其实目前发掘的匈奴墓葬中没有发现人殉的痕迹,会不会殉人另葬别处,还是目前发现的墓主人只是普通的匈奴人,远没有达到配享人殉的身份级别,这些都有待更多的考古发现来解释。

 

匈奴和东胡接触频繁,其殉葬习俗可能会互相吸收,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也有人殉现象。《魏书》中记载过,北魏将领和跋与叔孙建死后,两人的妻子从殉;部分北朝墓葬中也发现过妇女儿童作为人殉的遗骨。有人讲,北魏的子贵母死制度是人殉的变异,但这个我持保留意见,毕竟子贵母死是儿子立为太子时就赐死生母,而并不是给什么死人殉葬。虽然两件事都很残忍,但还是有区别的。

 

要说人殉的变异,可能北方游牧民族的割体剺面习俗更合适。从匈奴人开始,就有这种丧葬仪式,包括割面、断发、截指、切割或刺穿其它身体部位等自残行为,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后汉书》讲征西将军耿秉去世时,南匈奴感其素来善待族人,都悲痛不已,“举国号哭,或至梨面流血”。

 

后来突厥也有割体剺面的葬仪,这种习俗伴随着突厥的扩张,而逐渐向其他民族地区传播。《隋书.北狄传》描述了一个丧葬场景:“有死者,停尸帐中,家人亲属多杀牛马而祭之,绕帐号呼,以刀划面,血泪交下,七度而止 。”

 

 敦煌石窟158窟《举哀图》:前排左割鼻,前排右用剑刺胸,中间戴帽者刺胸,后排左割耳

 

我们在唐史中也能看到李氏皇族与割体剺面的某种关联。唐太宗之子李承乾喜好突厥文化,穿突厥衣服说突厥话,还跟手下人玩cosplay,他扮刚刚咽气的可汗,让底下人割脸大哭,“使众号哭剺面,奔马环临之”。你说这熊孩子,老爸刚即位时被突厥整得多惨,你学谁不好,非得学突厥人让你爹闹心。

 

唐太宗为了不成器的孩子,把心操稀碎,没成想,自己死后也享受到了别人“割体剺面”表达哀痛的待遇,谁让老李头是天可汗呢。 “四夷之人入仕于朝及来朝贡者数百人,闻丧皆恸哭,剪发,赘面,割耳,流血洒地。”

 

到了武则天时代,发生了这么一件事,降唐的突厥酋长阿史那斛瑟罗家中有一位善歌舞的婢女,被酷吏来俊臣看上了。为了图谋霸占这名女子,来俊臣让手下党羽告斛瑟罗谋反,引起数十名诸蕃酋长的不满,他们聚集起来割耳剺面申诉冤情,果然以此逃过一劫。可见割体剺面不仅仅用来举哀,还有尽忠明志的作用。

 

唐肃宗的亲闺女宁国公主和亲回纥,“可汗死,国人欲以公主为殉”,好家伙,回纥的人殉制度连大唐公主都不放过。幸好公主娘家后台还算硬气,得以不死,但也还是从胡俗“剺面大哭”,最后才活着回了唐朝。

 

 《大唐荣耀》里的宁国公主好漂亮哒

 

宋元明清时,割体剺面习俗依然盛行于契丹、女真等民族。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死后,皇后述律平断腕殉葬,也算是这种习俗的表现形式吧。

 

上篇花费颇多笔墨描述密宗的人骨法器,这里提一下吐蕃赞普“共命人”的殉葬习俗。共命人是赞普生前亲近之人,赞普死后自愿殉葬。“其臣与君自为友,号曰‘共命人’其数不过五人,君死之日,共命人皆日夜纵酒,葬日龄脚下针,血尽乃死,便以殉葬。”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人殉:“又有亲信人,用刀当脑缝锯,亦有将四尺木大如指刺两肋下,死者十有四五,亦殉葬焉。”可见,共命人是人殉中地位比较高的一种,死法也比较文雅,其他的人殉可就没那么好命了,刀锯脑壳、木刺两肋。青海夏日哈、香加等地发掘的吐蕃墓葬群中都有人殉现象。

 

4

明清殉葬制度


 

明朝嫔妃生殉皇帝和藩王成了定制,有人讲这么残忍的制度是从蒙古人那里学来的。《世界征服史》中记载,成吉思汗曾以四十名贵族女子殉葬,《蒙古史》中也说,伊儿汗国主旭烈兀死时也以幼齿美女殉葬。我觉得吧,对自己统治有利但又残忍的宫妃殉葬制度,有种做就要有种认,朱明粉不要推卸来推卸去的。

 

顺便提一个我感兴趣的女子:朱元璋次子秦王朱樉去世,朱八八命令秦王的两名王妃殉葬,首开明朝宫妃殉葬的先例。殉葬的其中一位王妃是扩廓帖木儿之妹王氏,而扩廓帖木儿的汉名叫王保保。秦王妃王氏就是王保保他妹子,也就是《倚天屠龙记》女主角赵敏郡主的原型。小说里凌厉狠绝、聪明绝顶又一片痴心的赵敏,实际上竟然被逼殉葬,死得真窝囊啊。

 

 

《明史》中记载,朱元璋死后,宫人从葬的很多,建文、永乐时对殉葬宫人家属抚恤从优。如张凤、李衡、赵福、张弼、汪宾诸家,都从锦衣卫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升到千百户,带刀世袭。人们管这些得到晋升的殉葬宫人家属叫“朝天女户”。此风一开,等于是鼓励大家把女儿送进宫,号召大家让女儿在宫里给皇帝陪葬,踩着女儿的尸体给家族男性捞取荣华富贵。

 

到了朱八八的儿砸朱棣时代,哇,厉害了,他活着的时候对宫人就比较残忍,死后就更别提了。《朝鲜李朝实录》记载明成祖死后宫人殉葬的情形:先把人集中起来,吃顿饱饭,好让你做个饱死鬼,吃完了就赶紧上吊,自己不愿上吊的,没关系,有太监来帮你。“及帝之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辍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 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上,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经而死。”

 

给朱棣殉葬的还有些朝鲜来的宫人嫔妃,里头甚至有刚刚到北京的处女。一位颇得宠的朝鲜嫔妃韩氏,她是带着乳母金黑一起来的中国。韩氏临死,“顾谓金黑曰:‘娘,吾去。娘,吾去。’语未竞,旁有宦者去床”,话还没说完,太监就急不可耐地撤去韩氏踩脚的木小床。

 

 乱入一个《奇皇后》海报,高丽女子奇氏是元末的皇后,时间上差不太多,将就看吧

 

这位乳母既然陪着韩氏不远千里而来,韩氏临死前还求过仁宗放金黑回朝鲜,可见母女情深。不晓得金黑亲眼看着一手带大的孩子吊死在面前,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心情。韩氏殉葬后,金黑在明朝宫中继续侍奉张皇后,直到明宣宗驾崩后才得以返回朝鲜。为什么拖了那么久才放金黑回去,想是明朝不愿意宫闱秘辛外泄,但金黑为人低调谨慎,伺候主子尽心尽力颇得欢心,才争取到晚年回乡的资格。

 

纸是包不住火的,有种做就要有种认。朝鲜君臣不是从金黑那里,就是从来往使臣那里,得知了朝鲜贡女殉葬的事,他们有些什么看法呢? “且中朝之礼,不合于古者多矣。至于葬礼,虽童稚犹知作俑无后之语。而今太宗皇帝之葬,殉以宫女十五人。如此者,虽中朝不足法也。”虽然明朝强大,但这种事连朝鲜人都觉得过分了,这完全把儒家“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教诲当作耳旁风嘛。

 

明英宗下令废除后宫和藩王嫔妃殉葬制,殉葬之风就真的刹车了吗?并没有。明宪宗时,辽王世子去世,辽王奏请让世子继妃冯氏和妾曹氏殉葬,被宪宗严厉驳回,这是涉及到世子正式有名份的妻妾,提前上报皇帝而未得逞的。宪宗成化年间,没有上报先斩后奏,且殉葬的是没有名分的宫人,就有以下几例:晋府宁化王去世,宫人高氏、崔氏殉葬,被追封夫人;河中王去世,宫人陈氏殉葬,被追封为夫人;宁河康僖王去世,宫人王氏、杨氏、张氏、段氏殉葬,赠夫人。

 

宪宗以后,还有宗室的妻妾殉葬吗?当然有!明武宗正德年间,鲁府镇国将军阳钺去世,妾周氏殉葬;贞丘郡主的丈夫去世,郡主触壁死,旌其“贞烈”,立牌坊。明穆宗隆庆年间,周府汝宁王病殁,妾刘氏殉之。

 

一边下令停止殉葬,一边给先斩后奏殉葬的追封、立牌坊,如此精分,到底几个意思? 

 

李自成攻入北京前,崇祯皇帝的周皇后、嫔妃、宫女自杀,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毕竟落入乱军流寇之手,下场会怎样,没人知道。这些从没踏足于人间世的后宫女子,大多是怀着恐惧的心情选择自杀的。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她们是为了气数已尽的明朝“殉国”而死。

 

 乱入一个独臂神尼

 

满族也有人殉制度,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爱妃孟古哲哲盛年而逝,四个婢女生殉;努尔哈赤死后,育有三子的大妃阿巴亥不容于新任领导皇太极,而被迫殉葬,情形类似于大禹处理娥皇女英。皇太极、多铎、多尔衮、豪格、济尔哈朗等皇室成员死后,都有仆从、姬妾、婢女殉葬的记录。其中郑亲王济尔哈朗死时,五个福晋殉葬,几乎是在世的妻妾尽殉。

 

汤若望回忆录里讲,董鄂妃死后,顺治下令处死三十名太监宫女给她殉葬,免得心爱的人儿到阴间没人服侍。要我说,董鄂妃最希望得到皇帝的陪伴,要是真爱,怎么皇帝自己不去陪葬?

 

顺治死后,与早逝的董鄂妃共同入宫的族妹董鄂氏是唯一为顺治殉葬的嫔妃,被康熙追封为皇考贞妃。据推测,为了避免孝庄太后因顺治痴情早逝而迁怒于董鄂氏整个家族,贞妃无奈之下牺牲自己保全家族。

 

八旗殉葬之风,蔓延到满族各个阶层,以至于满人家里只要娶得起妾室的,男人死了以后,必有一妾生殉。直到康熙十二年朝廷明令禁止,才渐渐收敛。

 

上行而下效,明、清两代节妇烈女的人数分别是之前所有朝代总和的近三十倍和十倍。

 

现在有人沉渣泛起,搞出个女德课给少女们洗脑,讲的内容毫无常识,而且还公然站上了高校讲台,真是令人震惊呢。丁璇老师们,光讲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守贞守节怎么行呢,还不够深刻,干脆提倡恢复贞节牌坊和人殉制度好了!

 

 

 

【参考文献】:

陈绍棣,《东周秦国人殉、人牲与社会风貌》

郭俊然,《秦汉时期的人殉现象述论》

黄展岳,《中国古代的人牲人殉问题》

霍福,《论娥皇女英为舜殉情实为人殉》

金满楼,《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自愿殉葬的妃子》

雷闻,《割耳剺面与刺心剖腹——从敦煌158窟北壁涅槃变王子举哀图说起》

李晗,《明清宫人殉葬制度研究》

李凤民,《——清初殉葬制度的历史见证》

李凌,《中国古代的人殉制》

李兴瑞,《北方少数民族殉葬习俗研究——以鲜卑、突厥为中心的考察》

林冠群,《唐代吐蕃政权属性与政治文化研究》

刘精义,《明代统治者的殉葬制度》

王福平,《规模宏大的吐蕃墓葬群》

于庚哲,《中亚葬俗考:剺面截耳椎心割鼻》

赵轶峰,《“大行"消息到朝鲜——关于永乐帝宾天的记载》

 

上一期:人牲、人祭、人殉,把活人弄死有那么多讲究(一)





近期热文


翻新怪谈——剜心

二十万慰安妇的命运

消失的民国“贵族”大学

你用火锅拯救冬天,你却不了解它

荆轲的武功,很像现在的武林?

锦衣卫抓人不是想抓就能抓!也要经过批捕?

震惊全国的下岗潮,为何发生于90年代?

古代人妻离婚指南(教科书级别)

二战时纳粹德国的异族军团(一)

陈子昂:老子有钱任性! | 我唐日常(六)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you态度的原创历史平台


更多靠谱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投稿:[email protected]

读者群号 535858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