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临床药师网
国内最大的临床药师学习交流平台。
51好读  ›  专栏  ›  临床药师网

抗组胺药物,有哪些区别?

临床药师网  · 公众号  · 药品  · 2020-05-07 10:07

正文

抗组胺药物是一类选择性地拮抗组胺H1受体、拮抗组胺作用的药物,根据结构和功能特点可分为第一代抗组胺药物、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与第二代新型抗组胺药物;根据化学成分,一般可分为烷基胺类、乙醇胺类、乙二胺类、吩噻嗪类、哌嗪类、哌啶类及其他类。



抗组胺药物的区别

抗组胺药物在抗组胺、抗胆碱、镇静等方面的作用强度略有差异。


抗组胺药物的区别(化学结构不同)

分类

药物

特点

烷基胺类

氯苯那敏、阿伐斯汀等

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属于强效抗组胺药物。

乙醇胺类

苯海拉明、氯马斯汀等

有显著的镇静与抗胆碱作用,但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乙二胺类

美吡拉敏、安他唑啉等

为选择性抗组胺药物,有中度镇静作用、胃肠道不适及皮肤过敏反应。

吩噻嗪类

异丙嗪等

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及显著的止吐和抗胆碱作用,可发生光敏反应。

哌嗪类

羟嗪、西替利嗪等

有中度镇静作用和显著的止吐作用。

哌啶类

咪唑斯汀、依巴斯汀、赛庚啶、阿司咪唑、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左卡巴斯汀等

有中度或低度镇静作用,是高度选择性抗组胺药物。


抗组胺药物的区别(代数不同)

分代

药物

特点

第一代抗组胺药物

(镇静性抗组胺药物)

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异丙嗪、多西拉敏、氯马斯汀、羟嗪、赛庚啶、去氯羟嗪、美喹他嗪、曲普利啶、多塞平等

①第一代抗组胺药物有抗过敏、抗胆碱作用,其抗胆碱作用有助于减少鼻咽分泌物、减轻咳嗽症状。多塞平为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兼有抗过敏作用, 可阻断组胺 H1 H2 受体。

②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受体选择性较差,除了抗组胺,还抗胆碱、抗 5- 羟色胺、抗多巴胺等,因而可能会引起尿潴留、体位性低血压、心律失常、心动过缓、散瞳等症状。易透过血脑屏障,且不是血脑屏障内皮细胞 P 糖蛋白的底物,因而可在中枢神经系统长时间存留致中枢抑制如镇静、嗜睡等。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

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奥洛他定、依巴斯汀、氮卓斯汀、咪唑斯汀、卢帕他定等

①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有抗过敏、有抗炎、无抗胆碱作用,受体选择性和特异性强。

②血脑屏 障的穿透性低,并可被血脑屏障内皮细胞的 P 糖蛋白清除,因而中枢抑制作用较第一代抗组胺药物显著减轻。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阿伐斯汀等有轻度中枢抑制作用。多数需经肝代谢成活性成分而发挥药理作用如 CYP3A4 ,与经肝 CYP 代谢的药物如大环内酯类药物、抗真菌药物等有相互作用。基本不经肝 P450 酶代谢的药物有西替利嗪、阿伐斯汀、左西替利嗪、非索非那定。氯雷他定通过 CYP3A4 CYP2D6 双通道代谢。

第二代新型抗组胺药物

地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枸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等

第二代新型抗组胺药物是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的衍生物或代谢产物,有抗过敏、抗炎作用。其口服吸收更快、起效更快、作用更持久、代谢率更低、不良反应更少等。一般不是肝酶的底物,与肝酶抑制剂相互作用少。

注:①抗组胺药物可能会影响皮试结果如青霉素皮试,皮试前需停用全身用第一代抗组胺药物(苯海拉明)至少 72h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西替利嗪、氯雷他定)至少 1 周;停用鼻腔喷雾剂至少 72h 。②第一代抗组胺药物(镇静性抗组胺药物)有一定程度的抗胆碱作用,可延缓胃排空;阿司咪唑、氯雷他定、特非那定、西替利嗪等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可抑制幽门部的 H1 受体,导致胃排空时间缩短,致使食量增多而体重增加。





抗组胺药物的选用

抗组胺药物临床可用于过敏性疾病、感冒、恶心呕吐与眩晕等,不同疾病选用有些不同。


①慢性荨麻疹
目前已证实,用到4倍剂量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的抗组胺药物有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比拉斯汀及卢帕他定,但使用需谨慎。

②过敏性鼻炎(AR)
推荐口服或鼻用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或第二代新型抗组胺药物,其有抗过敏与抗炎作用,可抑制炎性细胞的聚集和浸润,稳定和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及其他炎性介质的合成与释放如白三烯、5-羟色胺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口服抗组胺药物可缓解AR者的流涕、喷嚏、鼻痒、鼻黏膜充血和眼部症状,但对鼻塞的效果较差;鼻用抗组胺药可减轻AR者的鼻塞、鼻痒、鼻黏膜充血、喷嚏、流涕等症状,但对眼部症状无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